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花点窄尾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点窄尾𫚉

学名  Himantura gerrardi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英文名 Reticulate whipray

别名  Dasyatis favus、豹纹窄尾𫚉、

    豹纹𫚉、花点𫚉、

    𫚉仔(台东)、花鲂(澎湖)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200 cm

分类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鲼 Myliobatiformes

  𫚉 Dasyatidae

  𫚉 Dasyatis

花点窄尾𫚉,尾刺有毒腺,是危险的海洋生物。

体盘菱形,前缘微凹,与吻端成60度;体盘宽比体盘长约大1.1-1.2倍,最宽处在体盘的中部。吻颇尖,相当突出;吻长等于体盘长的1/4,比眼间隔大约2倍。眼颇小,稍突出,眼径约与喷水孔稍小。

口小,口前吻长比口宽大2.5-2.7倍。口底乳突4-7个,中部3个中的左右旁边2个最明显,最中央的乳突细小或消失;最外侧的2个存在,但小型,而内侧2个细小或消失。尾细长,为体盘长的3倍馀;背及腹侧面之皮褶完全消失;尾刺1枚。

幼体背部中央自鳃区到肩带区有一小群圆锥形小棘,中央一列较大,且为黄色;成鱼之小棘分布扩大,甚至整个尾部都有棘。幼鱼体背面白色而布满黑点,随成长而渐呈灰色,但仍布满黑点,成鱼则呈淡褐色,且黑点扩大成豹纹斑或云状斑纹;腹面淡白,边区褐色;尾部具黑白相间之色环,延伸至尾部末端。

Dasyatis uarnak为本种之同种异名。[1]

栖地环境及深度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区 。深度约5 - 50公尺

底栖性鱼类,是最大型𫚉鱼之一。一般大多活动于沿岸的沙泥底海域,亦常随著高潮时而进入河口区或更浅的潟湖区,甚至也可被发现于珊瑚礁区的沙泥地。常将身体埋入沙中,仅露出两眼及呼吸孔,伺机捕食,以小鱼、底栖虾蟹、蠕虫及水母等为食。

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地中海东部(经由苏伊士运河)到非洲南部,东至法属玻里尼西亚,北至台湾,南至澳洲台湾分布于东部及溪南部海域。[2]

繁殖

属于卵胎生鱼类,一次可以产下好几尾小土𫚉。

保育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参考文献

  1. 花点窄尾𫚉,fishdb.sinica.edu.tw
  2. 花点窄尾𫚉,fishdb.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