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开陌上看江城(钟乐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开陌上看江城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花开陌上看江城》中国当代作家钟乐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花开陌上看江城

阳春三月,草长鸢飞。此时的江南,如徐徐展开的一幅壮丽画卷,姹紫嫣红,绚烂似锦。

风和日丽,陌上花开。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还有红色的海棠,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粉白的樱花等,把城市乡村妆扮得如诗如画。

宽阔的街道,林立的楼宇,气势恢宏的大桥,花园似的工业园区,四通八达的路网,以及绿树黄花掩映的一排排别具特色的乡村别墅,在默默诉说着这里的勃勃生机和富庶繁华。

这里便是江苏扬中,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扬中因地处扬子江中而得名。东晋时期,始有小沙洲露出江面,至唐代,沙洲群成形。后又因黄河夺淮河道,黄河长江淮河三水合流,江流水激,泥沙俱下,沙洲面积快速扩大,到清代沙洲逐渐相连。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后来黄河北归,淮河南下受遏,沙洲稳定成陆。清末民初,扬中诸岛统称太平洲。光绪三十年,扬中置县为太平县,民国三年改名为扬中县,1994年9月,扬中撤县设市,改名为扬中市。

大江环抱的扬中,一座年轻的岛城,总面积332平方公里,人口33万。最初上岛的人们,不是前来拓荒屯田,而是为了躲避战乱。当初的茹毛饮血,荜露蓝缕,曾经的诚惶诚恐,颠沛流离,如今却已沧桑巨变,换了人间。2015年,扬中市GDP达475.8亿元,人均GDP达13万多元,早在2006年就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2015年名列“全国县域经济最具创新力50强”之首,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4位。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电气、新能源、临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电气岛”、“光伏岛”,被授予“中国工程电气名城”,同时还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岛城,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人间奇迹。

走进位于新坝镇的扬中电气工业城,只见厂房规划整齐,企业星如棋布,路道笔直宽敞,花草树木点缀其中,恍若走进了一个偌大的花园。在扬中智能电气产业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厅,“全国百强镇”、“中国乡镇之星”等十多块牌匾分外引人注目。进入大全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只见宽敞的车间灯火辉煌,机器轰鸣,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大全集团有限公司是扬中市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以生产成套电气为主的国家星火项目实施企业,前几年在美国纽约成功上市,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之一和中国电气工业领军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居于国内先进行列,2015年,大全集团全年工业主营收入达188亿元。位于新坝集镇核心区的扬中智能电气产业园,规划面积18.56平方公里,可它的发展目标为2014年园区应税销售143.5亿元,到2019年,园区应税销售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到2024年,园区应税销售总额超千亿元。扬中,从地图上看,如一个翡翠如意,而新坝恰巧位于这个如意顶端,如镶嵌在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正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撑起了扬中富丽堂皇的经济大厦,使扬中成为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头雁。

富庶的扬中尽显豪气和大美。一座座气势雄伟的大桥,连接着岛外的世界。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岛五桥”的格局,使扬中不再是汪洋中的一座孤岛,它北接扬州、泰州,南连镇江、常州四通八达的路网,使扬中成为通连大江南北的“中心链核”,整个岛域建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在新治村,一排排别墅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社区服务中心,碧波粼粼,杨柳依依,亭台楼榭,花团紧簇,妇女们在广场跳起欢快的舞蹈,老人们在亮堂的图书阅览室挥毫泼墨,幸福的笑意写在脸上。在西来桥镇文化活动中心,窗明几净,光洁照人,图书馆、健身房、舞蹈室、电子阅览室、民俗文化馆、美术馆、市民大讲堂等一应俱全。活动中心总投资3000多万元,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门类齐全,设施配套,高端大气,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宽敞亮堂的会客室的沙发旁,几盆绿萝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来自黑龙江的女作家王春阳老师不由得翘起大拇指赞叹:“一个镇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建得这么好,真牛!”

扬中是一块年轻的土地,建县时间短,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没有可圈可点的著名旅游景区。充满智慧的扬中人,对这点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富裕起来的扬中,显然不愿只当“土豪金”的角色,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打造文化软实力,着力塑造城市的文化内涵。扬中盛产河豚,河豚因味美而名扬天下。苏轼的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见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至今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聪明的扬中人便以河豚为文化符号,斥巨资建河豚塔,在园博园将核心展馆建成河豚造型,每年举办河豚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的作家前来采风和举办散文笔会。在宜禾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兴建中国职业装博览馆,大手笔规划建设园博园、渡江文化园等,使文化扬中日益显现。徜徉扬中城市乡村,以河豚文化元素的建筑、雕塑等随处可见。伫足江边,漫步江堤,拍照留影,远处六十多米高栩栩如生的河豚塔,总成为生动的背景。在渡江文化园,那张“我送亲人过大江”巨幅黑白照片,总吸引人们久久驻足。那个身体单薄、梳着大辨子的年轻姑娘,倾身奋力摇橹,冒着炮火和枪林弹雨送解放军战士渡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昔日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动人的故事仍在传颂。岁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但人类追求光明、和平和正义的信念,却如槛外的长河,不舍昼夜,川流不息……

扬中,一块年轻的弹丸之地,一座江水环绕的岛城,资源稀少,人口不多,却为何能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大地独领风骚独占鳌头?一同参加笔会的镇江作家田冰老师告诉我,正是因为扬中没有资源,所以扬中人不等不靠,走出去,搞营销,带回资金、信息和技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成为发展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创业的过程中,扬中人吃苦耐劳,砥砺奋进,铸就了闻名全国的“四千四万”精神(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扬中以前外出靠轮渡,交通不便,几成孤岛,1994年,扬中人举全市之力,由地方自筹资金,总投资1.62亿元,建起了横跨长江全长1168米,宽15.4米的扬中长江一桥,成为万里长江上第一座由地方自筹资金兴建的跨江大桥。为圆建桥梦,社会各界、私营企业家慷慨解囊,一些老人拿出了一部分养老的钱,一些准备结婚的新人也压缩了办婚礼的开销,在外工作的扬中人纷纷汇去捐款。大桥竣工通车的那天,人们奔走相告,万人空巷,桥头锣鼓喧天,人头攒动,扬中从此各别了千年孤岛的历史。“上善若水,自强不息。”成为新时期的扬中精神。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和韧劲,扬中一步一个脚印,在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擎起了自己的一片蓝天。田冰老师还告诉我,他虽在镇江工作,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扬中人。扬中离镇江不远,不到一小时车程,他节假日常常回家看望父母,目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打心眼儿高兴。这次家乡举办全国散文作家笔会,爱好摄影的他特意背了一个沉重的摄影包,协助主办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活动,义务为参加笔会的文友讲解和拍照留念。在大家初次品尝河豚的时候,田冰老师还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和示范吃河豚的注意事项和方法,热情谦逊,温文儒雅。在采风过程中,田冰老师也总是主动协助工作人员上车时检查人数是否到齐,提醒参会的文友拍摄照片的好位置,并为文友们拍下一张张精彩的照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田冰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扬中精神的生动诠释。

[1]

作者简介

钟乐耕,原本学的是工科,可能驾万吨巨轮劈风斩浪驰骋于大海大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