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花開陌上看江城(鍾樂耕)

花開陌上看江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花開陌上看江城》中國當代作家鍾樂耕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花開陌上看江城

陽春三月,草長鳶飛。此時的江南,如徐徐展開的一幅壯麗畫卷,奼紫嫣紅,絢爛似錦。

風和日麗,陌上花開。一大片一大片金黃的油菜花,還有紅色的海棠,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粉白的櫻花等,把城市鄉村妝扮得如詩如畫。

寬闊的街道,林立的樓宇,氣勢恢宏的大橋,花園似的工業園區,四通八達的路網,以及綠樹黃花掩映的一排排別具特色的鄉村別墅,在默默訴說着這裡的勃勃生機和富庶繁華。

這裡便是江蘇揚中,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

揚中因地處揚子江中而得名。東晉時期,始有小沙洲露出江面,至唐代,沙洲群成形。後又因黃河奪淮河道,黃河長江淮河三水合流,江流水激,泥沙俱下,沙洲面積快速擴大,到清代沙洲逐漸相連。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後來黃河北歸,淮河南下受遏,沙洲穩定成陸。清末民初,揚中諸島統稱太平洲。光緒三十年,揚中置縣為太平縣,民國三年改名為揚中縣,1994年9月,揚中撤縣設市,改名為揚中市。

大江環抱的揚中,一座年輕的島城,總面積332平方公里,人口33萬。最初上島的人們,不是前來拓荒屯田,而是為了躲避戰亂。當初的茹毛飲血,蓽露藍縷,曾經的誠惶誠恐,顛沛流離,如今卻已滄桑巨變,換了人間。2015年,揚中市GDP達475.8億元,人均GDP達13萬多元,早在2006年就在江蘇省率先基本實現全面小康,2015年名列「全國縣域經濟最具創新力50強」之首,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4位。 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工程電氣、新能源、臨港裝備製造」三大主導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電氣島」、「光伏島」,被授予「中國工程電氣名城」,同時還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島城,創造了令人矚目的人間奇蹟。

走進位於新壩鎮的揚中電氣工業城,只見廠房規劃整齊,企業星如棋布,路道筆直寬敞,花草樹木點綴其中,恍若走進了一個偌大的花園。在揚中智能電氣產業社區服務中心的大廳,「全國百強鎮」、「中國鄉鎮之星」等十多塊牌匾分外引人注目。進入大全集團有限公司的車間,只見寬敞的車間燈火輝煌,機器轟鳴,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緊張忙碌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大全集團有限公司是揚中市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以生產成套電氣為主的國家星火項目實施企業,前幾年在美國紐約成功上市,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中國機械工業100強之一和中國電氣工業領軍企業,科技研發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居於國內先進行列,2015年,大全集團全年工業主營收入達188億元。位於新壩集鎮核心區的揚中智能電氣產業園,規劃面積18.56平方公里,可它的發展目標為2014年園區應稅銷售143.5億元,到2019年,園區應稅銷售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到2024年,園區應稅銷售總額超千億元。揚中,從地圖上看,如一個翡翠如意,而新壩恰巧位於這個如意頂端,如鑲嵌在如意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正是工業的快速發展,撐起了揚中富麗堂皇的經濟大廈,使揚中成為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領頭雁。

富庶的揚中盡顯豪氣和大美。一座座氣勢雄偉的大橋,連接着島外的世界。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島五橋」的格局,使揚中不再是汪洋中的一座孤島,它北接揚州、泰州,南連鎮江、常州四通八達的路網,使揚中成為通連大江南北的「中心鏈核」,整個島域建成了「半小時經濟圈」。在新治村,一排排別墅整齊劃一,錯落有致;社區服務中心,碧波粼粼,楊柳依依,亭台樓榭,花團緊簇,婦女們在廣場跳起歡快的舞蹈,老人們在亮堂的圖書閱覽室揮毫潑墨,幸福的笑意寫在臉上。在西來橋鎮文化活動中心,窗明几淨,光潔照人,圖書館、健身房、舞蹈室、電子閱覽室、民俗文化館、美術館、市民大講堂等一應俱全。活動中心總投資3000多萬元,高標準設計,高標準建設,門類齊全,設施配套,高端大氣,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需求。寬敞亮堂的會客室的沙發旁,幾盆綠蘿青翠欲滴生機盎然。來自黑龍江的女作家王春陽老師不由得翹起大拇指讚嘆:「一個鎮裡的文化活動中心建得這麼好,真牛!」

揚中是一塊年輕的土地,建縣時間短,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更沒有可圈可點的著名旅遊景區。充滿智慧的揚中人,對這點有着十分清醒的認識。富裕起來的揚中,顯然不願只當「土豪金」的角色,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打造文化軟實力,着力塑造城市的文化內涵。揚中盛產河豚,河豚因味美而名揚天下。蘇軾的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見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至今膾炙人口,廣為傳頌。聰明的揚中人便以河豚為文化符號,斥巨資建河豚塔,在園博園將核心展館建成河豚造型,每年舉辦河豚文化節,邀請全國各地的作家前來採風和舉辦散文筆會。在宜禾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興建中國職業裝博覽館,大手筆規劃建設園博園、渡江文化園等,使文化揚中日益顯現。徜徉揚中城市鄉村,以河豚文化元素的建築、雕塑等隨處可見。佇足江邊,漫步江堤,拍照留影,遠處六十多米高栩栩如生的河豚塔,總成為生動的背景。在渡江文化園,那張「我送親人過大江」巨幅黑白照片,總吸引人們久久駐足。那個身體單薄、梳着大辨子的年輕姑娘,傾身奮力搖櫓,冒着炮火和槍林彈雨送解放軍戰士渡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里。昔日的硝煙雖早已散盡,但動人的故事仍在傳頌。歲月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容顏,但人類追求光明、和平和正義的信念,卻如檻外的長河,不舍晝夜,川流不息……

揚中,一塊年輕的彈丸之地,一座江水環繞的島城,資源稀少,人口不多,卻為何能在經濟發達的江蘇大地獨領風騷獨占鰲頭?一同參加筆會的鎮江作家田冰老師告訴我,正是因為揚中沒有資源,所以揚中人不等不靠,走出去,搞營銷,帶回資金、信息和技術,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使鄉鎮企業成為發展經濟的「半壁江山」。在創業的過程中,揚中人吃苦耐勞,砥礪奮進,鑄就了聞名全國的「四千四萬」精神(跑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說上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揚中以前外出靠輪渡,交通不便,幾成孤島,1994年,揚中人舉全市之力,由地方自籌資金,總投資1.62億元,建起了橫跨長江全長1168米,寬15.4米的揚中長江一橋,成為萬里長江上第一座由地方自籌資金興建的跨江大橋。為圓建橋夢,社會各界、私營企業家慷慨解囊,一些老人拿出了一部分養老的錢,一些準備結婚的新人也壓縮了辦婚禮的開銷,在外工作的揚中人紛紛匯去捐款。大橋竣工通車的那天,人們奔走相告,萬人空巷,橋頭鑼鼓喧天,人頭攢動,揚中從此各別了千年孤島的歷史。「上善若水,自強不息。」成為新時期的揚中精神。正是憑着這股拼勁和韌勁,揚中一步一個腳印,在改革開放中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擎起了自己的一片藍天。田冰老師還告訴我,他雖在鎮江工作,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揚中人。揚中離鎮江不遠,不到一小時車程,他節假日常常回家看望父母,目睹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打心眼兒高興。這次家鄉舉辦全國散文作家筆會,愛好攝影的他特意背了一個沉重的攝影包,協助主辦單位工作人員開展活動,義務為參加筆會的文友講解和拍照留念。在大家初次品嘗河豚的時候,田冰老師還耐心細緻地為大家講解和示範吃河豚的注意事項和方法,熱情謙遜,溫文儒雅。在採風過程中,田冰老師也總是主動協助工作人員上車時檢查人數是否到齊,提醒參會的文友拍攝照片的好位置,並為文友們拍下一張張精彩的照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田冰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揚中精神的生動詮釋。

[1]

作者簡介

鍾樂耕,原本學的是工科,可能駕萬噸巨輪劈風斬浪馳騁於大海大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