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节日」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5: 行 5:
 
 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东亚的新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圣诞节]]、复活节、佛诞等。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各国的国庆节等等。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
 
 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东亚的新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圣诞节]]、复活节、佛诞等。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各国的国庆节等等。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
  
 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上元节]]、上巳节、[[七夕节|七夕]]等于两岸四地皆非假期,而华人三大节日则都是假日。
+
 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上元节]]、上巳节<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X4Yt6GhHd2qdtJnP76srnHMDk3ysd4fIMB7sbN_LZqzxxxSWH-3spL_FK9t-_eiTIeZ8aQ291kY. 上巳节的节日起源],学习啦,2017-5-13</ref> 、[[七夕节|七夕]]等于两岸四地皆非假期,而华人三大节日则都是假日。
  
 
==节日来源==
 
==节日来源==
行 19: 行 19:
 
===民族性与地区性===
 
===民族性与地区性===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节|端午]]、中秋等。此外,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老人节”,傣族的“泼水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布朗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七月会”,高山族的“丰收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和习俗,与汉族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节|端午]]、中秋等。此外,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老人节”<ref>[https://www.baidu.com/link?url=76Gg0Cq6UzQNHomuh0vmmAvFjh6gR6iz7NWgBH5iqjFaEN7Cjg0G0isS6wrZLVfuJDQn9nY7--SzQm3AUvyJGlQ9agelOSgn762tHySIlOy&wd=&eqid=bad8bb1d00065d86000000025e732993 【延吉记忆】延边独有的节日——老人节],延吉新闻网,2017-8-15</ref> ,傣族的“泼水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布朗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七月会”,高山族的“丰收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和习俗,与汉族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视频==
 
==视频==
行 28: 行 28:
 
<center>{{#iDisplay:x0368lsm4hc|560|390|qq}}</center>
 
<center>{{#iDisplay:x0368lsm4hc|560|390|qq}}</center>
  
 +
==参考文献==
 
[[Category:530 禮俗總論]]
 
[[Category:530 禮俗總論]]

於 2020年3月19日 (四) 16:18 的最新修訂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

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東亞的新春,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聖誕節、復活節、佛誕等。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各國的國慶節等等。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

隨着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如上元節、上巳節[1]七夕等於兩岸四地皆非假期,而華人三大節日則都是假日。

節日來源

曆法節氣

中國自古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從遠古時代起,中國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農業生產特點的曆法知識。相傳,古代有黃帝、顓頊、夏、商、周、魯六家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曆法紀年,《尚書·堯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的劃分,戰國時代發展為24節氣。中國古代先後推行過100多種曆法,其中(漢)太初曆、(唐)宣明歷、(元)授時曆、(明)大統歷、(清)時憲歷,都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些曆法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24節氣,72候,約365天,從而構成了歲時節日的計算基礎。曆法反映了農業生產規律,對指導農業生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歲時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節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則是由節氣直接發展而來的。歲時節日與曆日節氣關係十分密切,但曆日節氣本身並非節日,除上述少數者外,只是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節日的形成還必須有一定的風俗為其內容。

風俗與禮俗相結合

講究禮儀,每當重要節日來臨,人們都要祭拜祖先,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如春節供奉祖宗牌位,寒食、清明掃墓,對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禮在節日祭祖中得到集中體現。清明祭掃本來是民間風俗,唐玄宗時列入禮典,變成了禮俗。元宵節張燈風俗自漢代形成之後,歷代都以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封建統治者對節日風俗的倡導,把風俗上升為禮俗,以禮儀教化人民,加速了節日的傳播和發展,同時也把節日納入了封建禮教的軌道。

民族性與地區性

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此外,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朝鮮族的「老人節」[2],傣族的「潑水節」,錫伯族的「西遷節」,彝族、白族、納西族布朗族的「火把節」,土家族的「七月會」,高山族的「豐收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有其特殊意義和習俗,與漢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傳統節日。中國節日的這種跨民族、跨地區的特徵,是歷史上民族節日風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結果,實際上也是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果。在這種廣泛交流、融合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廣泛的包容性,使中華民族產生了強大的內聚力,這也是僑居海外的炎黃子孫「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一個重要原因。

視頻

節日 相關視頻

中秋節的習俗
新春介紹中文版

參考文獻

  1. 上巳節的節日起源,學習啦,2017-5-13
  2. 【延吉記憶】延邊獨有的節日——老人節,延吉新聞網,201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