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艾草功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艾草功效艾草,自古就有食用、祛风邪等功效,端午节直接,很多人会用糯米掺艾草制成“艾团”等应节食品,另外,艾草的功效与作用极多,可用来泡脚驱寒、止血止痛等,以下具体介绍其功效与作用。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形态特征

艾草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

艾草的作用与功效:

艾草,又称香艾、苦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走三阴;芳香温散,可升可降;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艾草最大功效为袪湿散寒、止血止痛,另外还具有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

1、冲任虚寒,月经不调,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与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养血调经。

2、产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脐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于脐部。

3、寒湿泻痢不止者,可用艾草与干姜同煎。

4、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则须与黄连、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热行气止痛。

另外,把生艾叶用水煎了熏洗可以预防夏天长包长疖生痱子,治疗湿疹,还可以很快缓解皮肤瘙痒。把新鲜艾叶涂皮肤上,可以防蚊。孩子用艾叶水泡脚(一周一次足矣),还能防治感冒。用艾叶加姜和盐洗澡还能退烧。

此外,艾草除了具有以上的功效与作用外,还具有食疗功效,艾草可作“艾草茶”、“艾草汤”、“艾草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叶可做艾糍点心、艾粑、饺子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又可以保健。艾叶食品能增进食欲、令人开胃、暖胃等等。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生境产地,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1]

分布范围

主要分部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

栽培技术

艾草艾草,生产中主要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需要注意分株的时间。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

选址需谨慎。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

施肥有讲究。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肥料有要求。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生产中要保持土壤湿润。

主要价值

药用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食用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米果的形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内有馅,美味可中可当主食。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印泥

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湖南艾医,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2]

植物文化

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头,还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艾蒿叶熬汁,然后稀释兑水沐浴,可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此外还可以驱蚊蝇、灭菌消毒,预防疾病。艾蒿还用于针灸术的“灸”, “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用艾蒿泡脚有很多保健功效。因为它有着治病的功能,特别是在五月节这天乘着露水采到后,药效最好。.艾蒿还是一种食用植物,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艾蒿馍馒、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2]

功效: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主治: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

艾叶的作用: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止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艾叶的化学成分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说明艾叶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消毒止痒、避邪

除此以外,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艾叶药膳,艾叶煲鸡蛋,艾叶12克,鸡蛋2只,用陶器文火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再煮。此膳主治习惯性流产。有流产史的孕妇在孕后第一个月可每日1次,连服5日;第二个月每十日服1次;第三个月每半个月服1次;第四个月及其以后每月服1次,至妊娠足月。已证明此方疗效确实。此方亦可治疗妇女白带。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艾姜干艾叶120克(炒焦存性),白姜30克(炮),共研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0丸,温米汤送服。此方主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等。艾枕取细软熟艾1千克,用布包做成艾枕。每天晚上枕用艾枕,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头重有良好效果。如果长期枕用,可以预防感冒、颈椎病及面神经麻痹等。

艾袋:用布缝成15厘米×25厘米的布袋,内装500克细软熟艾。将艾袋敷于脐腹部,可以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脐腹冷痛,或妇女寒性痛经;敷于肩部,可以缓解肩周炎之痛;敷于腰部,可以预防和缓解寒湿性腰痛。

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鞋垫,厚度为3~5毫米。将艾垫垫在鞋内,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用艾条灸治穴位或病变部位,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常用的灸法穴位如下:①足三里:调理脾胃,补益中气,通达经络,增强体质。 ②三阴交:补益肝肾,调理月经,聪耳明目,固齿坚骨。③关元:补益脾肾,升阳举陷,温暖子宫,调理月经。④命门:温暖肾阳,祛风散寒,壮腰强骨,固精止带。

艾附温中丸

艾叶、吴茱萸、川芎、白芍、当归各 90克,制香附180克,续断45克,生地30克,肉桂15克,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此丸具有益气补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用于妇女子宫虚寒,白带增多,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月经不调,少腹冷痛,久不受孕等。 灸治呃逆艾条点燃,放于床头,熏10分钟,可治顽固性呃逆。艾叶泡足治咳嗽,艾叶50克,放入1500毫升沸水中,煎15分钟,待水温稍低,将双足置于药液内浸泡,每晚睡前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因风寒所致的咳嗽,3~5天即可治愈。

艾能治各种疾病: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程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出汗为好。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此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久痢。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 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产后下血。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又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