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舍冷旺布活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舍冷旺布活佛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舍冷旺布

别名;舍冷旺宝、色愣汪布,丹巴嘎尔布、丹必都诺尔布

国籍;中国

民族;蒙

出生地;昭乌达盟奈曼旗(今通辽市奈曼旗)王府

出生日期;1886

逝世日期;1968

职业;喇嘛

主要成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参事、高级参议

中国佛教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

舍冷旺布(1886—1968年),即舍冷旺宝、色愣汪布,又名丹巴嘎尔布(丹毕嘎日布)、丹必都诺尔布(丹毕道敖日布),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于昭乌达盟奈曼旗(今通辽市奈曼旗)王府,是奈曼旗第十三任扎萨克王(摄政王)玛喜巴特尔(玛什巴图尔、又名拉布丹)长子,也是奈曼旗宝日胡绍庙(包日和硕庙)四世活佛占巴拉道尔吉的侄儿。光绪十九年(1893年),被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认定为宝日胡绍庙四世活佛占巴拉道尔吉的转世灵童,并请到宝日胡绍庙坐床。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宝日胡绍庙学藏经,自幼年专心致志学习藏文和佛经。[1]

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去包头五当召(即巴达格尔召、广觉寺),向丹森喇嘛拜师学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返回宝日胡绍庙主持庙务。1913年——1918年,又到五当召学经深造。1919年—— 1920年,又回宝日胡绍庙主持庙务。1921年,第三次去五当召学经,还向丁科尔活佛、甘珠尔瓦活佛传授佛经。他青年时期为振兴和发展佛教事业,东奔西走,潜心研究佛教经典。1921年——1936年,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经青海塔尔寺西藏拉萨,赴印度加尔各答留学,回来时取道香港北京,返回宝日胡绍庙。1940年,去新京(今长春)担任伪满洲国喇嘛宗团教务长,后来在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罕庙(即诚恩寺)办公。同年,取得了多然巴学位。后由伪兴安北省省长的邀请,赴海拉尔从事佛事活动。1945年,返回宝日胡绍庙。舍冷旺布活佛通晓蒙古文,精通藏文。他继承和研究前世活佛占巴拉道尔吉的医道医术,学习和掌握藏医药、蒙医药技能,培养了不少蒙医徒弟。

1946年8月16日,由于时局急剧变化,舍冷旺布活佛“随同其五弟苏达那木达尔济阿鲁科尔沁塔日巴喇嘛到阜新蒙古镇旗陶斯营子暂住。同年10月10日驻沈阳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委派吉日嘎拉威胁引诱各地喇嘛归顺国民党。正当舍冷旺布犹豫不决之际,噶喇藏葛根(阜新巴达玛旺其嘎庙葛根)等前去动员他们返回内蒙,并传达了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和保护宗教人士的政策和指示。” 在这紧要关头,舍冷旺布活佛“没有服从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的所谓《归顺通知》,也没有跟随其弟苏达那木达尔济前往国统区,毅然决定接受乌兰夫的邀请,动员众多宗教界人士投奔共产党”,走向光明,走上革命道路,于1946年10月,跟噶喇藏活佛八世迈达里活佛王扎拉活佛敖来海力根喇嘛胡芦苏台喇嘛等,经由宝日胡绍庙奔向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所在地王爷庙参加革命。

主要成就

1947年5月1日,舍冷旺布活佛在乌兰浩特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并向自治区政府捐献了200块银大洋、一些元宝、一匹全鞍鞯好马,以表示对自治区政府成立的拥护和庆贺。舍冷旺布活佛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参事、高级参议等职。1954年后,常住呼和浩特小召从事佛教活动。1957年4月,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副会长。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

1968年8月,舍冷旺布活佛于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圆寂。

人物评价

舍冷旺布活佛等内蒙古和周边地区宗教界上层人士参加革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大的统一战线,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为落实党的民族解放和民族间平等团结,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为保护、继承、发扬、研究蒙医药学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加快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步伐。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是内蒙古历史上空前的盛举,是内蒙古历史新的里程碑,引导蒙古民族解放运动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蒙古族各阶层人民多年来渴求统一与自治的愿望,标志着蒙古民族政治上的彻底解放,对于推动内蒙古的社会改革、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蒙古各族人民自此步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噶喇藏活佛、八世迈达里活佛、舍冷旺布活佛、王扎拉活佛等拥护党的领导,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宗教改革,爱国爱教,支援抗美援朝,恢复和开展佛教活动,利乐有情,弘法利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尽办法给人民群众做好事,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后人会记住他们的,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