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北医学大学

台北医学大学
图片来自tmu

台北医学大学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TMU),简称台北医大北医大北医,是一所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的私立医学大学。北医大前身系1960年胡水旺、徐千田创办的“台北医学院”;2000年获准升格,改名“台北医学大学”,现为优久联盟台北联合大学系统之成员学校。

台北医学大学共有六间附设医院,分别为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台北市政府委托经营)、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台北癌症中心、台北神经医学中心,及新国民医院

目录

校史年表

前身为台北医学院2000年改制为台北医学大学

  • 1958年,创办人胡水旺先生、徐千田先生筹设台北医学院。
  • 1960年,“台北医学院”创立,徐千田教授接任第一任校长。设立医学系、牙医学系及药学系。
  • 1963年,成立护理助产专修科,招收五专生。
  • 1965年,成立医事技术专修科,招收五专生。
  • 1973年,黄金江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 1975年,医事技术专修科改制为医事技术学系。
  • 1976年,第一间附设医院开始营运。
  • 1977年,护理助产专修科改制为护理学系。
  • 1978年,谢孟雄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 1979年,成立保健营养学系。
  • 1983年,董大成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成立药学研究所。
  • 1986年,江万煊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
  • 1989年,成立公共卫生学系、天然物医学研究所。
  • 1990年,胡俊弘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成立医学研究所。
  • 1992年,成立口腔复健医学研究所、生药研究所。
  • 1993年,口腔复健医学研究所改名为牙医学研究所。天然物医学研究所改名为医学研究所。医学研究所设立医学人文组。
  • 1994年,成立细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领先全国各校成立“医学资讯暨电子计算机中心”。成立医学人文中心。
  • 1995年,成立保健营养学研究所硕士班。护理学研究所硕士班。
  • 1996年,第二间附属医院-市立万芳医院接受台北市政府委托经营。
  • 1997年,成立医务管理学系。
  • 1998年,成立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医学资讯研究所。
  • 1999年,成立生药技术学系,是台湾第一个中药相关学系。由时任药学院院长杨玲玲教授创立。
  • 2000年,改制为“台北医学大学”,设立医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暨营养学院。成立医务管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所、伤害防治学研究所。
  • 2001年,成立口腔卫生学系、二年制呼吸治疗在职进修班。
  • 2002年,许重义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成立药理学研究所、口腔科学研究所、保健营养研究所博士班。
  • 2003年,通过卫生署甄选,筹建双和医院。医学研究所医学人文组独立为医学人文研究所。成立口腔科学研究所、呼吸治疗学系。
  • 2004年,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
  • 2006年,口腔科学研究所与生医材料研究所合并为生医材料暨工程研究所。护理学研究所博士班成立、医事技术学系改名为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停招生物资源技术学系。
  • 2007年,成立临床医学研究所、医学科学研究所、牙体技术学系、老人护理暨管理学系。医学研究所基础组、细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硕士班、药理学研究所及神经科学研究所等五所,整并为医学科学研究所。停招生药技术学系。
  • 2008年,第三间附属医院-双和医院于7月1日开始营运、邱文达教授接任校长。
  • 2009年,医务管理学系并入公共卫生暨营养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班国际学生。
  • 2010年,成立医学科技学院、人文暨社会科学院。生医材料暨工程研究改名生医材料暨组织工程研究所。
  • 2011年,邱文达校长荣升卫生署署长,阎云教授接任第九任校长。成立人文暨社会科学学院。荣获QS亚洲顶尖大学前百大。连续六年获教育部补助近4亿元。成立药学院生技制药产业硕士专班、全球卫生暨发展硕士学位学程、癌症生物学与药物研发博士学位学程。
  • 2012年,成立转译医学博士学位学程。
  • 2013年,第四间附属医院-台北癌症中心成立。老人护理暨管理学系更名为高龄健康管理学系。成立临床药物基因体学暨蛋白质体学硕士学位学程、中草药临床药物研发博士学位学程、长期照护硕士学位学程。药学系分设药学组、临床药学组。
  • 2014年,成立医疗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生技医疗产业研发博士学位学程。
  • 2015年,第五间附属医院-宁波医疗中心开始营运。成立管理学院,原隶公共卫生暨营养学院之医务管理学系改隶管理学院。成立医学工程学院、大数据科技及管理研究所、管理学院生物科技高阶管理硕士在职专班、奈米医学工程研究所。
  • 2016年,成立心智意识与脑科学研究所、生医光机电研究所、食品安全硕士学位学程、国际医学研究硕士博士学位学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学士后护理学系、学士后大数据科技及管理学士学位学程。公共卫生暨营养学院分拆为营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院更是国内首屈一指)。
  • 2017年,林建煌教授接任北医第十任校长。成立代谢与肥胖科学研究所、食品安全学系。大安校区启用。
  • 2018年,第六间附属医院-台北神经医学中心成立。成立跨领域学院。
  • 2019年,第七间附设医院-新国民医院于10月1日交接营运。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幼稚园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1]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于公元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2];而中国最早的学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后逐渐出现太学之类官方办的学校。

学校教育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随著时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学校辟雍统治阶级培养下一代品格礼乐军事技巧的场所。

但如果学校实行填鸭式教育制度,只会令学生无法吸收知识,违背学校令学生学习不同知识的理念。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英国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在现代,学校仍然是传授知识及技能的重要场所,但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使部分的学生为了文凭而打混摸鱼。加上部分教师认为只需把他所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足够,而忽略教导伦理道德,及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

校园设施

参见

参考文献

  1.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2.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