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林景熙画像.jpg|230px|缩略图|右|<big>林景熙(画像)</big> [https://image.gushimi.org/file/f844991c8a26bb1fccbaafb8e2305c8a.jpg 原图链接]…”)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ile: 林景熙画像.jpg|230px|缩略图|右|<big> 林景熙(画像)</big>
+
[[File: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jpeg| 有框|右|<big></big>[https://p5.itc.cn/images01/20211210/60827950beea425a8429fe98c2b6c7bb.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507074709_120675260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https://image.gushimi.org/file/f844991c8a26bb1fccbaafb8e2305c8a.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shimi.org/shiren/4058.html 来自  古诗大全 的图片]]]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是[[南宋]] 爱国志士和[[文学家]]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是[[南宋]][[文学家]]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林景熙 雄踞宋元之际 坛数十年 爱国 ,是 遗民诗人的代表 与谢翱并称翘楚 同时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 诗人。其诗文风 婉, 沉郁悲凉 不失雄放;论 主张"诗 文归一","根于性情"。其创作成就和 艺术 造诣,历来受到极高 评价。著 诗《白石樵唱》六卷、文《白石稿》十卷,后人编为《霁山集》,被文史学家称为"屈子《[[ 离骚]] 》、杜陵诗史"<ref>[http://www.wenxue360.com/author/420.html 林景熙简介],文 学360</ref>。
+
 林景熙 擅长并且最能体现其 歌艺术风格 是七言[[律 ]]。《霁山集》现存诗三百余首,其中七律八十五首 数量最多。他的七律完全 是宋 派宋调。他远绍杜甫 近俪放翁 又效法黄庭坚、陈师道奇警遒劲 的格 律,豪健跌宕,郁勃沉挚, 表现出了清而腴、 而壮 ,又 蕴藉、又酣畅的特点,在宋季戛戛独造,凌驾诸家之上。他在《[[重游曲镜次韵]]》 中说自己是" 独提 律继黄陈", 表明了[[ 艺术]]上 追崇;但他却没 沾染[[ 江西诗派]]<ref>[https://yuwen.chazidian.com/info26535/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江西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查字典语 网,2017-04-17</ref> 后期作家枯涩生僻的弊病,说明他善能推陈出新
     
+
  
 
<center>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center>
 
<center>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center>
 
{{Cquote|  
 
{{Cquote|  
第18行: 第16行:
 
|[南宋]林景熙}}
 
|[南宋]林景熙}}
  
==作者 生平==
+
==作者 简介==
  
林景熙(1242-1310) 字德 ,一作德 ,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 浙江]])人。
+
[[ 林景熙]](1242 ~1310) 宋末[[诗人]]。 字德 ,一作德 ,号霁山。[[ 温州]] 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 爱国诗人 据新 编《平阳县志·林景熙传》 载:元 世祖 忽必烈所任 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 珈,发 绍兴 宋陵 及大臣墓101所 ,抛弃 其遗骨 景熙 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 义愤,约 乡人 郑朴翁等 乔装采药人前往 拾得高宗、孝宗 骸骨, 装六函,葬于兰亭附近 ,移植皇陵 冬青树作 作《冬青花》和《[[ 梦中作]] 》四首,以记其事。 景熙 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 深受 他教授生徒,从事著 ,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 著作有《[[ 白石稿]] 《[[ 白石樵唱]]》, 后人编为 《霁山集》<ref>[http://www.zgls5000.net/lsrw/linjingxi.html 南宋爱国 诗人 林景熙简介 ,《 溪亭 作者林景熙的评价如何],纵观历史网</ref>
 
 
南宋 理宗淳佑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阳(今属浙江) 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及马积高主 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记林景熙的生年为1241年。
 
 
 
关于林景熙的字号,章祖程《题〈白石樵唱〉》云:"先生讳景熙,字德旸(旸),姓林氏。"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云:"讳景熙,字德旸,号霁山"。[[民国]] 《平阳县志·林景熙传》 云:"林景熙,字德旸,号霁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ref>[http://www.88828.net/dianji/dianjidaquan/13616.html 四库全书],历史故事,2018-01-22</ref>云:"景熙一作景曦,字德阳。"方逢辰《蛟峰集·〈林霁山诗集〉序》:德旸作德阳;徐沁《金华游录注》:也作德阳;[[乾隆]]《平阳县志》:旸亦作阳。
 
 
 
林景熙《霁山集·送松存弟序》:"林氏自闽徒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 ……予以奥里第二雪。松存为伯仲行。"据吴承志考证,坳中即亲仁乡林坳(今属苍南)。 辈几经迁徙。[[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林景熙随父定居平阳腾蛟泗源大林邸(今林泗源)。
 
 
 
林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二十岁时已有诗名。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林景熙被举荐到首都临安(今浙 [[杭州]]),就读太学。
 
 
 
经历了"邅回三舍间"的刻苦攻读,林景熙于 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 褐(相当于进士及第)。入仕后始任[[福建]][[泉州]]教授(谢翱赠诗称"府 "),迁礼部架阁(掌储藏帐籍文案之官),转从政郎(文阶官从八品)。
 
 
 
==文学特色==
 
 
 
文学作品主要艺术特色是构思精妙,笔意含蓄,语言委婉,寓意深远,是林景熙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内心思想感情和准确地剖析了[[社会]]现实状况。他描写沧波浩渺的大海上出现海市蜃楼奇景的《蜃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力作。
 
 
 
林景熙最为擅长并且最能体现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是七言[[律诗]]。《霁山集》现存诗三百余首,其中七律八十五首,数量最多。他的七律完全是宋派宋调。他远绍杜甫,近俪放翁,又效法黄庭坚<ref>[https://www.sohu.com/a/225110851_322551 江西诗派一代诗宗黄庭坚的艺术成就],搜狐,2018-03-09</ref>、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豪健跌宕,郁勃沉挚, 表现出了清而腴、婉而壮,又蕴藉、又酣畅的特点,在宋季戛戛独造,凌驾诸家之上。他在《重游曲镜次韵》诗中说自己是"独提诗律继黄陈",表明了艺术上的追崇;但他却没有沾染江西诗派后期作家枯涩生僻的弊病,说明他善能推陈出新。
 
 
 
==爱国精神==
 
 
 
最能体现林景熙爱国精神的事件是"冬青之役"。该事件发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总统 江南释教的 杨琏真 迦率众挖 会稽 故六 陵, 将骸骨 抛弃 于草莽之中 景熙 闻讯 义愤 填膺 ,约 唐珏、 郑朴翁等 冒死潜入皇陵 用装入竹篓中的枯骨换出六帝后之 骸骨,装 六函 ,裹以黄绫,托言佛经 ,葬于兰亭附近 。又去临安故宫常朝殿前挖掘 冬青树 六株,分植六帝墓前以 作标 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 以记其事。这 次奋身义举 历史上 为"冬青之役"
 
 
 
==主要 品==
 
 
 
林景熙 著作有《 霁山集》,包括诗集《白石樵唱》,文集《 白石稿》 。始为元代章祖程编刻成集,明吕洪再度刻辑。后流传散失,简断编残,坊本罕见,经收集尚存六卷,编入 《[[ 四库全书]]》, 诗文共五百余篇。其故乡林泗源尚保存有 《霁山集》 二本六集,为永嘉 诗人 祠堂辑本 线装木刻版。196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过 霁山集 》。
 
  
 
==林景熙墓==
 
==林景熙墓==
  
 林景熙墓位于 林景熙 故乡[[平阳县]]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 青芝山( 俗名卧牛山) 朝南山坡上。 墓为 砖室结构。清[[ 乾隆]] 十二年(1747) ,平阳县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 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 。"1983 年,霁山先生墓被[[ 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于1987年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在墓前修筑" 仰霁亭" 。霁 林2000年4月被命 [[ 温州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林景熙墓位于 故乡[[平阳县]]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青芝山 俗名[[ 卧牛山]]) 朝南山坡上。砖室结构。清乾隆十二年 1747 ,平阳[[ 县令]] 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 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 。1983 年,霁山先生墓被平阳县人民[[ 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并 分别 于1987年 和1991年, 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 在墓前修筑 仰霁亭 ”和“霁山碑林” 亭作8桩3间,仿宋亭阁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题。亭中诗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张鹏翼书;背面刻有《仰霁亭 记》,苏渊雷撰书;石柱上刻有 家书写的[[ 楹联]] 多副。刘海粟、沙孟海、方去疾,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大家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视频==
 
==视频==
 
===<center>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唐诗宋词鉴赏(下)-周汝昌</center>
 +
<center>{{#iDisplay:g01536j6hwr|560|390|qq}}</center>
 +
 
<center>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center>
 
<center>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center>
 
<center>{{#iDisplay:m0373fe7dx0|560|390|qq}}</center>
 
<center>{{#iDisplay:m0373fe7dx0|560|390|qq}}</center>
 
<center>古诗词天天赏——林景熙</center>
 
<center>{{#iDisplay:v3256wqaivk|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2022年2月9日 (三) 20:22的最新版本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是南宋文学家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林景熙最为擅长并且最能体现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是七言律诗。《霁山集》现存诗三百余首,其中七律八十五首,数量最多。他的七律完全是宋派宋调。他远绍杜甫,近俪放翁,又效法黄庭坚、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豪健跌宕,郁勃沉挚, 表现出了清而腴、婉而壮,又蕴藉、又酣畅的特点,在宋季戛戛独造,凌驾诸家之上。他在《重游曲镜次韵》诗中说自己是"独提诗律继黄陈",表明了艺术上的追崇;但他却没有沾染江西诗派[1]后期作家枯涩生僻的弊病,说明他善能推陈出新。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

作者简介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旸,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爱国诗人。据新编《平阳县志·林景熙传》载: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绍兴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抛弃其遗骨。时景熙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装六函,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又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景熙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2]

林景熙墓

林景熙墓位于其故乡平阳县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青芝山(俗名卧牛山)朝南山坡上。砖室结构。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平阳县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1983年,霁山先生墓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于1987年和1991年,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在墓前修筑“仰霁亭”和“霁山碑林”。仰霁亭作8桩3间,仿宋亭阁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题。亭中诗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张鹏翼书;背面刻有《仰霁亭碑记》,苏渊雷撰书;石柱上刻有名家书写的楹联多副。刘海粟、沙孟海、方去疾,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大家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视频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 相关视频

唐诗宋词鉴赏(下)-周汝昌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