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老年的梦呓(穆旦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作者:穆旦


1

这么多心爱的人迁出了

我的生活之温暖的茅舍,

有时我想和他们说一句话,

但他们已进入千古的沉默。


我抓起地上的一把灰尘,

向它询问亲人的音信,

就是它曾有过千言万语,

就是它和我心连过心。


啊,多少亲切的音容笑貌,

已迁入无边的黑暗与寒冷,

我的小屋被撤去了藩篱,

越来越卷入怒号的风中。


但它依旧微笑地存在,

虽然残破了,接近于塌毁,

朋友,趁这里还烧着一点火,

且让我们暖暖地聚会。



2


生命短促得象朝露:

你的笑脸,他的愤怒,

还有她那少女的妩媚,

张眼竟被阳光燃成灰!

不,它们还活在我的心上,

等着我的心慢慢遗忘埋葬。



3


我和她谈过永远的爱情,

我们曾把生命饮得沉醉;

另一个使我怀有怨恨,

因为她给我冷冷的智慧;

还有一个我爱得最深,

虽然我们隔膜有如路人;

但这一切早被生活忘掉,

若不是坟墓向我索要!



4


过去的生命已经丢失了,

你何必还要把它找回来?

打一个电话就能把她约到,

可是面对面再也没有华彩;

那年轻的太阳,年轻的草地,

灿烂的希望和无垠的天空

都已变成今天冷淡的言语,

使记忆的画面也遭霜冻。



5


到市街的一角去寻找惆怅,

因为我们曾在那里无心游荡,

年轻的日子充满了欢乐,

呵,只为了给今天留下苦涩!

到那庭院里去看一间空屋,

因为它铭刻一段共同的旅途,

当时写的什么我尚无所知,

现在才读出一篇委婉的哀诗。



6


别动吧,凡她保留的物品

也在保留着她的生命:

这一叠是亲友的来信,

来往琐事拼写着感情。

这是一些暗黄的戏单,

她度过的激动的夜晚。

这只花瓶并不出色,

但记载一次旅途之乐。

还有旧扇,破表,收据……

如今都失去了迷底,

自从她离开这个世界,

它们的信息已不可解。

但这些静物仍有余温,

似乎居住着她的灵魂。


1976年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

穆旦6岁即发表习作,青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一直寄情于现代诗,联大毕业后,曾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国外深造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3]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今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4]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