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扭椎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美扭椎龙属(属名:Eustreptospondylus,意为“真正的扭椎龙”)又名优椎龙,是斑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侏罗纪中期卡洛维阶的英格兰南部,距今约1亿6500万至1亿6100万年前,当时欧洲还是一些分散的岛屿。它是双足的肉食性恐龙,有坚实的尾巴。
它是典型的兽脚亚目恐龙:有强壮的后肢、直立的姿势及小型的前肢。头颅骨有空腔,可减轻重量,手部有三根指头。美扭椎龙的唯一标本是个未完全成长个体,身长约4.63公尺[1]。
叙述
美扭椎龙的主要标本属于未完全成长的个体,根据美国古生物学家Gregory S. Paul测量该个体有4.63m长,218kg重。[1]根据各个测量结果认为美扭椎龙属于中等大小的兽脚亚目恐龙,推测其成年个体约有6m长,0.5t重。
从美扭椎龙的头骨侧边看,它有着相当尖锐的鼻子,有着大型水平定向的鼻孔,没有泪腺。其颅顶较厚,下颌关节的斜槽在张口的时候能让嘴巴变宽。化石的上下颚并没有保存有牙齿,但牙槽的位置证明美扭椎龙下颚的第三根牙齿是扩大的。尽管没发现其龙骨,美扭椎龙前背椎骨的下侧也有成对的下丘脑,就像阿尔特多弗扭椎龙一样。
历史
美扭椎龙是由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于1841年首先描述,被认为是斑龙的一个新物种,并命名为居氏斑龙(Megalosaurus cuvieri)。这个标本是在英格兰牛津市北部,牛津黏土的一个砖窑中发现,但曾一度遗失。在1964年,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从找回的化石与其描述比较,发现它应该是另一个属,并将之命名为牛津美扭椎龙(E. oxoniensis)[2]。在被命名为美扭椎龙前,这个标本曾被编入扭椎龙中,并命名为居氏扭椎龙(Streptospondylus cuvieri)。
在2000年,有研究人员发现美扭椎龙的骨盆与大龙的只有很小差别[3],故它们被认为其实是属于同一属的,名为牛津大龙(Magnosaurus oxoniensis)。
目前只有发现一个美扭椎龙的化石,而且是在海相的沉积层中发现的,科学家们推论它们的尸体是从河流冲刷到海洋中,该化石在死亡时可能还未成年。
大众文化
美扭椎龙出现于BBC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第三集中,一只在岸边的美扭椎龙遭到跃出海面的滑齿龙所吞食;在该集最后,一只巨大年老年滑齿龙遭暴风雨冲上陆地搁浅,死后遗体遭岛屿上的美扭椎龙吃食。节目中亦有对美扭椎龙吃食海龟遗骸及捕食喙嘴翼龙的描述。
美扭椎龙也出现于电视节目《远古入侵》的周边小说《Fire and Water》,美扭椎龙被描绘成侏㑩纪中期的顶级掠食动物,曾经游泳到小型岛屿。
参考文献
- ↑ 1.0 1.1 Paul, Gregory S. 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Simon & Schuster. 1988: 287–288. ISBN 0671619462. 引用错误:无效
<ref>
标签;name属性“GSP88”使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Walker. Triassic reptiles from the Elgin area: Ornithosuchus and the origin of carnosaurs. Philos. Trans. R. Soc. London. 1964, B 248: 53–134.
- ↑ Rauhut.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of basal theropods (Dinosauria, Saurischia). Ph.D. dissertation, Univ. Bristol. 2000: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