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辽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辽复
出生 1935年9月
上海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 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知名作品量子场论
非平衡统计理论
生命进化的物理观

罗辽复[1] 193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安徽歙县人。毕业院校,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2] 1958年,罗辽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内蒙古大学。50多年以来罗辽复坚持在条件较差的边疆地区,十分低调,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勤奋工作,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罗辽复早年专注于粒子物理、高能天体物理,20世纪80年代转向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领域,成就突出。最近一段时间对基于量子跃迁的蛋白质折叠速率的研究,也获得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好评。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为支援边疆建设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编写教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研究,主持、参加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70多篇。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简历

195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58年至今在内蒙古大学任教;1979年任教授、1991年任博士生导师。

曾任全国物理学会理事, 全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理论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内蒙古科协副主席,内蒙古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组成员,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Life 成员。曾任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台湾)等校兼职教授。

教学情况

先后主讲十余门本科、研究生课程。

著有研究生教材《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生命进化的物理观》。所著教材获国家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教学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培养研究生情况

先后指导18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

主要职务

历任内蒙古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内蒙古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生命起源学会会员。

曾在台湾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兼职教授。现任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曾在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做过访问学者。

现任内蒙古物理学会理事长,全国物理学会理事,全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国际生命起源研究协会成员,《物理学进展》编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荣誉

1992年被美国传记研究中心授予杰出领头人奖,收入《国际杰出领头人》词典,1992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研究中心授予"收入国际名人词典证书"。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因基本粒子理论获先进个人奖、1980年内蒙古科技成果一等奖(基本粒子理论和高能天体物理)。1986年"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990年全国高校"先进工作者",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量子场论》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理论生物物理。我国理论生物物理研究的首批开拓者之一,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多次,曾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国际学术顾问”。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多项。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宝钢教育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杰出人才奖、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乌兰夫奖金奖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曾任全国物理学会理事, 全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理论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内蒙古科协副主席,内蒙古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组成员,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Life 成员。

主要著作

编写著作

相关论著国内外引用多次,出版专著《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理论生物物理学论文集》、《生命进化的物理观》、《物理学家看生命》、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物理途径(英文版)/中国科学丛书》(Theoretic-Physical Approach to Molecular Biology),

与人合著《物质探微--从电子到夸克/物理改变世界》。

Monographs

1. Quantum Field Theory (Jiangsu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r,1990) (in Chinese)


2. Non-equilibrium Statistical Theor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1990) (in Chinese)

3. A Physicist Looks at the Life (Hunan Education Publisher,1994) (in Chinese)

4. Collected Works on Theoretical Biophysics (including 119 paper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1997)

5.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oretical Biophysics and Biomathematic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1997)

6. Physical Aspects of Life Evolution.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r,2000) (in Chinese).

7. Theoretic-physical Approach to Molecular Biology.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r,2004)

翻译著作

与人合作翻译了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

此书pdf格式的电子版很容易在百度搜到,很经典: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物理学发生历史性革命的时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无疑是这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的骄子--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的是,正是他,后来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一书。

这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书,它奏响了揭示生命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的确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在薛定谔的感召下,一批物理学家投身到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洪流中,新西兰物理学家威尔金斯(1945年转向)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1947年或1949年转向)就是其中的二位。正是《生命是什么》,使克里克放弃了粒子物理的研究计划,钟情于从未打算涉猎的生物学。它也使威尔金斯告别了物理学,热中探究生命大分子复杂结构的奥妙。此外,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在芝加哥读大学时,就被薛定谔的书牢牢地吸引住了,以此为契机,他立志献身于揭开生命遗传的奥秘。

1951年,年轻的沃森来到克里克所在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二人在威尔金斯等的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潜心求索,终于在1953年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模型成功地说明了DNA通过双螺旋的解旋,以每条单链为模板合成互补链而复制,以及遗传信息怎样以长链上的碱基序列的方式来编码。就这样,他们三人因对核酸分子结构和生物中信息传递的意义的发现,而荣膺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他们,其他诺贝尔奖得主--如卢利亚、查尔加夫、本泽等--也都受到《生命是什么》的感染,贝塔朗菲的生命系统论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也从该书中获益匪浅。

理论物理领域的论文

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多次引用。

如μ→e+γ和可能存在的第三种中微子 ,由磁单极子组成的高自旋介子,星系核和类星体的反物质模型 ,势阱结超导电流的新共振效应 等等。

其在物理学领域发表论文近百篇,可查询中国知网和 ISI Web of Knowledge。

理论生物学领域的论文

Why are there four bases in DNA? Origins of Life 16: 267-268 (1986) Luo LF

The S4 symmetry breaking of mutation and the terminators. Science Bulletin 30:1056-1058 (1986). Luo LF & Li QZ

The degeneracy rule of genetic code. Origins of Life 18:65-70 (1988) Luo LF

A model of evolution of molecular sequences. Physical Review A 41:5441- 5450 (1990).

Maximum information principle & evolution of nucleotide sequences. J Theor Biol 174:131-136(1995) Luo LF & Bai GY

Periodicity of base correlation in nucleotide sequence. Physical Review E 56: 848-851 (1997) Lee WJ & Luo LF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of nucleotides in a DNA sequence. Physical Review E 58:861-871 (1998) Luo LF,Lee WJ,Jia LJ,Ji FM,& Tsai L

Minimal model for genome evolution and growth. Phys. Rev. Lett. 90: 018101-4(2003)Hsieh LC,Luo LF,Ji FM & Lee HC

Splice site prediction with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using diversity measure. Nucleic Acids Res. 31: 6214-6220 (2003). Zhang LR & Luo LF

Genome-based phylogeny of dsDNA viruses by a novel alignment-free method.GENE.JAN 15 2012.

标题: Nucleosome Positioning and RNA Splicing

作者: Chen Wei; Luo Liao-Fu; Zhang Li-Rong; 等.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卷: 36期: 8页: 1035-1040DOI: 10.3724/SP.J.1206.2008.00816出版年: AUG 2009

标题: Protein folding as a quantum transition between conformational states

作者: Luo Liao-fu

来源出版物: FRONTIERS OF PHYSICS 卷: 6期: 1页: 133-140DOI: 10.1007/s11467-010-0153-0出版年: MAR 2011

其在生物学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可查询中国知网和 ISI Web of Knowledge。

主要贡献

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

罗教授从1959年开始研究理论物理,一年内连续在中国物理学报、科学导报等刊物发表粒子物理论文,文革未曾稍懈,1974年《物理学报》复刊的最初几期就不断有罗教授以及与别人合作成果发表。

1976年杨振宁访华回美国后说:"中国的科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广州、云南甚至是边远地区的内蒙古大学都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成就"(见1976年6月参考消息)。

70年代中后期,罗教授与南大、科大的研究组合作,对高能天体物理的一系列课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当时高能天体物理这一边缘学科在中国是初创时期,这些成就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反响。罗教授的基本粒子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曾获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和80年内蒙古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贡献

82年后,罗教授开始转向理论生物物理研究,当时,从理论物理转向生命科学的全国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人。罗教授带领着研究生,探索着这个崭新的方向,在生物分子手性起源、构象电子场理论和构象动力学、遗传密码、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结构功能的关系等课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论文不仅在物理学、生物学刊物上连续发表,使得内大在全国物理学界独树一帜,并引起国际同行关注。如:1990年前后三年中,就有30多个国家300多件来函索取理论生物物理论文邮件本。著名加拿大学者Trainor教授在访华报告中说:"在内蒙古大学有一个很强的小组在罗辽复教授领导下从事进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这个小组肯定是此研究领域在中国最强的一个组,从其国际声誉就可证明这一点。"

罗教授的理论生物学研究曾获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4年乌兰夫奖金奖。近两年理论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国内已形成热门,罗教授研究的方向已经获得公认,三十七八年中,罗教授(和合作者)发表的科学论文总计约三百篇。其中理论生物物理领域的工作以编成论文集。

说起最早的生物物理学牛人,罗辽复绝对算一个,举几个例子:

1:关于理论生物学研究路线:罗辽复在1988年的《大自然探索》7: 9-14 (1988)文中提出"密码-序列-构象-动力学"的路线,和3年后(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Gilbert 在《Nature》杂志上出现的反向生物学研究的观点颇为一致。

2: 罗辽复关于遗传密码的论文(1988,1989):Freeland是国际上提出Error minimizing 密码(遗传密码理论的主要流派)的主要学者,该文论述了遗传密码的误差极小化途径,罗辽复的突变危险性极小化方法是可以避免Error minimizing中的问题,成功导出标准密码表的。

3: 关于DNA行走(DNA序列的几何图示,1988):Berthelsen,Glazier,Skolnick 在Physical Review A (1992) 45:8902-8913文中用了一段14行文字介绍罗辽复关于DNA行走(DNA序列的几何图示)的研究方法和结果。研究论文发表于1988年,是国际上相关研究中最早的。后来该组关于DNA行走的进一步研究总结于另一篇论文。

4:关于基因序列的平均互信息方法(1991):Otu等在 Bioinformatics (2003) 19:22-29 和Bauer,Schuster,Sayood等在 BMC Bioinformatics (2008) 9:48 文中引用了罗先生论文的基因序列的平均互信息(AMI)方法,两文高度评价了这一方法,认为AMI图简便地给出了基因组信号。事实上AMI图就是论文中的Dk-k关系图,罗辽复组早在1991的论文中已经提出并用于基因组分析,只是到了1998年论文才开始被生物学界注意。另外,Lobzin和Chechetkin 在俄国《物理科学成就》(国际重要评论杂志)43:55-78(2000)上撰文论述DNA序列的序和关联,三次引用了罗辽复该论文和《Collected Works on Theoretical Biophysics》中关于平均互信息和隐周期性的工作。

外界评价

1:《科学》(1990)编辑部在发表罗辽复论文前按言:"遗传密码是自然界的一项伟大创造,理论物理学教授罗辽复引进密码字典突变危险性的概念,成功地导出了密码的简并规则,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2:1997年6月理论生物物理和生物数学国际会议(ISTB'97,呼和浩特)上,罗辽复的研究组在会上宣读和报告了七篇论文,与会代会对该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3: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理论生物学教授 Trainor 1991年11月18日访华报告中写道:"In the Physics Department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there has been a strong group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Luo Liaofu working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ary problem. This group is certainly the strongest group in China in this research area,as is evidenced by their good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有一个实力强大的组在罗辽复教授领导下从事进化理论各个方面的研究,他们肯定是中国在该研究领域最强的一个组,从其国际声誉就可证明这一点。)

4:Toronto大学Lumsden博士1997年7月23日来函: "Your output has been prodigious and constitutes a major advance towards a mature mathematical physics of the genome and its evolution."(你的科学作品很丰富,在形成一个基因组及其进化的数学物理理论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

5:以色列著名学者Trifonov教授2000年来函:"你们在关联,周期性,复杂性,进化,密码对称性等方面的贡献和我们正在做的产生共鸣。感谢能共同感受你们工作中的激奋。我觉得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读你寄来的书"。

罗辽复 生命因物理而美丽

他支援边疆来到内蒙古,56年坚守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他的《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成为我国多所高等院校研究生喜欢的参考教材;他建立了我国最早的理论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提出一条围绕生命信息的编码、存储、传递和表达的“密码—序列—结构—功能”研究线路——

罗辽复说:“我的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安排的。”

这是一种紧迫感,更是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种紧迫和追求已经成为罗辽复生命的烙印,而这种烙印渐渐变成一种习惯,让他的生命不断被放大。

作为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罗辽复把居里的话“愿意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用这种高速旋转来保持它自身的稳定”奉为座右铭,而他自己也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扎根内蒙古56年,到现在还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规律的生活,保证着他的正常工作。他说:“尽管我快80岁了,但我的身体还可以,还能接着做,所以我还是想做更多的事情。”

痴迷物理的美

罗辽复出生在上海,两岁时抗战爆发回到安徽,住在离黄山数十里的地方。在罗辽复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位半生潦倒的诗人,国学根底深厚,母亲善良而坚毅。父母为他起名“辽复”,是为了提醒他永不忘出生于国难纪念日。抗战胜利那年罗辽复该升中学了,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几个月,父亲教他《论语》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经典语句潜入罗辽复内心深处,暗暗地影响着一个少年的成长和成熟。

从中学开始,罗辽复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总是找来科学方面的课外书,看起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

有一次,他看到一本书中讲到“一个人如果用超光速的速度在运动的时候,他看到地面上的景象就是倒过来的。”罗辽复觉得这个奇异的现象特别有意思,便开始寻找原因,追寻答案的过程激发了他对物理最初的热爱。

从那以后,罗辽复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去物理全国第一的北大上学。

1952年秋天,罗辽复远离家乡到杭州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他高考第一志愿就是北大物理系。发榜以后,罗辽复在报纸上北大物理系那一栏寻找自己的名字,顺着看又倒着看,都没有。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班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排在这一栏的第二位。罗辽复懊恼极了:怎么考得这么差。当时他并不知晓,只有高考成绩特别高的学生才有资格作为留苏预备生进入北大学习。

在罗辽复看来,物理学之美是一种规律的美,是对自然规律理解了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作“物理学与美”专题讲座上举过的一个例子:“你看虹和霓,彩虹是非常漂亮的,这个虹和霓它都是有一定角度的,一个是红色在外,紫色在里;一个是紫色在外,红色在里,那这些东西是很美的。但是,当你能够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个角度,了解为什么在这个角度上就有虹和霓的话,你当然会感觉到更加美。”

罗辽复痴迷于物理的美中,从去北京上学到北大毕业6年没有回过家,他没有时间回家,也因为贫困,没有钱能够回家。5年的大学生活使他懂得如何独立思考,驾驭知识,如何接触当代科学的前沿。爱因斯坦在评论博朗克的时候说,博朗克对待科学的这种热情像出家的修道士,像坠入爱河的恋人,把它看作是自己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罗辽复对待物理也有一份像修道士、像恋人般的情愫,这份情愫支撑他完成了一生对科学的坚守。

扎根大草原56年

1958年,罗辽复从北京大学毕业,那一年国家吹响了大学毕业生支援边远地区的号角,罗辽复也希望自己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于是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内蒙古大学并如愿来到内蒙古大学。56年来一直呆在沙漠的边缘,没有挪窝。

准备来内蒙古的时候,亲戚朋友担心罗辽复很难适应大西北的气候和环境,反复告诫他一定带上蜡烛和肥皂,多带点日常用品。

9月19日早上大约7点钟,罗辽复走下北京开往呼和浩特的火车,呼和浩特留给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挺立的杨树、宽阔的街道……这并不是他想象当中一片荒凉的样子,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爱上了这座城市。凑巧的是,这一天是罗辽复23岁生日。罗辽复把这个巧合看作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他和大草原又增添了一分亲密。

这位出生在上海的文弱书生,很快就习惯了呼和浩特的生活状态,还“感谢命运的安排”。他解释说:“这里有着创造的自由,这里是一个适合工作的地方。”这块热土使他追求的“个人静心钻研”的状态得到了充分满足。

当时内蒙古大学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很多设备没有,教学问题还不是很大,一涉及到科研问题就大了,“因为科研要花钱啊,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信息资料,那个时候我的办法就是和一些老同学通信,相互交流。”罗辽复曾经除了吃饭睡觉外,把自己完全拴在图书馆里。找不到新鲜的资料或实验数据,就利用节假日去北京,钻到中科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里废寝忘食。

时光飞逝,众多“支边”知识分子回内地去了。对罗辽复来说,如果想回去,无论北京、上海还是江苏,到处都会有人在机场排着队迎接他。有记者问:“如果回内地,科研环境要好得多,您为什么不回去?”罗辽复回答:“我没时间,得找人谈话,得填写表格。”他从来没有闲暇去考虑这类调动的事,整天在第一线忙忙碌碌,这一待,就是56年,2万多个日日夜夜。一个人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坚守一处做着同一份工作,父亲来信勉励他,“愿你和同事一道,把内蒙古大学办成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份期盼,每每让罗辽复更增动力。

经过罗辽复和同仁的努力,我们看到了内蒙古物理学从无到有的发展;看到了一批一批学生毕业,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看到了内蒙古大学曾进入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名大学的前18位……这些都令他兴奋不已:“我知道我所从事的这个工作,是会有经济效益的,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社会、对人类都会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之间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你在做这些基础研究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你必须那么做下去。” 奇异的两地书

在罗辽复的科研生涯中有一段非常美妙的故事,那就是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陆埮20多年间往返的2800多封信。靠着这些通信搜集信息,罗辽复和老同学探讨粒子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的深奥物理学问题。

罗辽复与陆埮的“革命”情谊,开始于17岁那年。在北上的列车上,两人是隔着火车座椅背靠背坐着的,快下火车时,陆埮向身边的人打听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的地址,此时他们才发现,彼此竟是同班同学。5年的大学生活中,他们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学习、做研究。毕业后罗辽复来到内蒙古大学,而陆埮则辗转到了南京大学。自此两人开始鸿雁传书进行科学探究。

罗辽复从1962年开始对他们之间的学术通信进行编号,罗辽复的信用LF打头,陆埮的来信用LT打头。他们的通信非常频繁,常常隔三四天就要寄出一封。据1981年7月的记录,单从罗辽复处发出的标号信件就有1516封,从陆埮发出的标号信件为1290封。

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支撑着他们通信20多年,跨越了“文革”,即使“文革”的“高压”也没有中断他们的学术讨论。

1974年12月,他们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丁肇中关于J/PSI粒子的发现十分关注。从LT576草拟了他们研究J/PSI粒子的初稿开始,经过了几次紧张讨论后,从LT576到LF593最终定稿,LF593中记载了这样的经历:“此文于1974年12月18日下午送出,半个月来,多少不眠之夜,多少斗争之场”。他们很快收到物理学报主编朱洪元的回信,当时学报编辑部的稿件积压现象非常严重,但他们的这篇稿子迅速在1975年2月的物理学报上发表了。这是文革正酣中罗辽复和陆埮通信合作搞科研的紧张忙碌又有些尴尬的传奇故事。

在两人通信期间,发表了基本粒子理论方向科学论文70余篇,罗辽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学术研究大转向

1982年,罗辽复已经47岁了。这之前,他研究的是粒子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国内外同行已经无人不晓,他却突然“转了向”,研究起理论生物物理来了。

那时研究粒子理论的困难已经显示出来。因为它所依赖的实验资料不是一般的实验室能够做出来的,它要求的高能加速器,不是三年两年就能建造成功的,它要几十年,耗费几十亿的资金,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高能实验的周期愈来愈长,实验资料的积累愈来愈困难,理论的推测成分也就愈来愈多。于是罗辽复有了转行的想法。

1978年,在庐山全国物理学会期间,罗辽复和陆埮注意到了Dyson介绍卡文迪士实验室经验的文章:“7年后,当Bragg从卡文迪士退休,这时候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Bragg说他要教世界干些别的事情的时候,他并不是在吹牛皮说大话,他给卡文迪士留下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研究中心,在两个新领域内居于世界最前列,这就是射电天文学和分子生物学。”读了这篇文章,他们感到极大的震撼。这是创新的冲动,求实的呼喊,他们决心改行!陆埮成功地转到天文学,罗辽复则转到生物学。

这种大转行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对于他这样一个已经47岁“高龄”的科研人员来说,接受一门全新的科学更是难上加难。

科学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但罗辽复从未因此而大受打击,也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甚至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他说:“我不太跟别人作比较,只跟自己比,容易看见自己的进步,而且成功或者失败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只是坚持自己所做的。”

罗辽复认为理论生物物理“遍地黄金”,谁先闯进去谁就会有较大的收获。他断言:“理论生物学将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理论物理学之于物理学一样。”

尽管业内从来没有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理论,这两个学科一般也被认为是并不相通的,但罗辽复觉得二者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因为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的,而生命现象也无非就是原子、分子的一种高级的组织状况,它也应该遵循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它不应该和物理学相违背。

经过多年的努力,罗辽复终于在内蒙古大学建立起一支研究队伍,开展理论生物学研究,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罗辽复把理论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成功地运用到生命科学中,提出了密码—序列—构想—动力学的研究路线,在分子进化、基因信息学、蛋白质析迭动力学、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系统的、开创性的研究。

这支队伍在当时被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1年加拿大Trainor教授访华,在他呈教育部的访华报告中写道,这是“一个实力很强的组,在罗辽复教授的领导下从事进化理论各方面的研究,他们肯定是此研究领域中国最强的一个组,从其国际声誉就可证明这一点。”

成就滚滚而来。50多年来,罗辽复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出版了《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理论生物物理学理论集》《生命进化的物理观》等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专著。其中《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成为我国多所高等院校研究生喜欢的参考教材。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1980年内蒙古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基础科学乌兰夫奖金,1996年内蒙古科技成果一等奖,1999年“宝钢优秀教师”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把目光落在内蒙古大学,邀请罗辽复任兼职教授。

业界赞誉罗辽复:“为奠定我国在这一新型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科学研究课题始终处于国际前沿,尤其在基因序列的理论研究方面,80年代率先在我国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罗辽复却说:“我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我不能同时做几件事,我把这件事做好了,就满足了。” 罗辽复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35年9月出生在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支边到内蒙古大学任教,是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提升教授之一,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建立内蒙古大学物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至今任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内蒙古科协副主席等职,全国政协第7、8、9届委员。

1960—1982年从事基本粒子理论研究;1982年至今在我国开创理论生物物理学研究。发表基本粒子理论方向科学论文70余篇,理论生物学领域科学论文200余篇,著有《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物理学家看生命》《生命进化的物理观》和《Theoretic-physical Approach to Molecular Biology》等专著。

视频

罗辽复 生命因物理而美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