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罗豋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豋义(1906-2000),贵州省贵阳市人。全国著名农业生物化学家,教育家。

罗豋义教授传略

罗登义教授从事科学工作70余年,是我国著名农业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贵州大学名誉校长、一级教授。1906年4月15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8月17日病逝,享年95岁。他于1928年北京京师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和北平大学任教。1935年获中华文化基金会补助,留学美国明尼苏大学研究院,1937年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同年,满怀爱国热情返回祖国,任北平大学农业化学系副教授。“七七”事变后,他怀着发展祖国农业的抱负,不顾个人安危离开沦陷区,先后在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化系任教授。1942年起,先后任中华农学会会报编委、中国营养学会监事、中国科学社《科学》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等职。1947 年任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

解放后,1954年院系调整,即任贵州农业学院院长。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普协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及贵州省农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贵州省分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卫生部营养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农林厅副厅长、科委副主任、科普和科联主委、贵州生物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历任贵州省政协第一至第五届委员;全国与贵州省人大第一至第六届代表;1980年被选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早在二十年代末期,他研究华北贫苦工农赖以生存的高梁、小米、黑小豆、莜麦、玉米等杂粮,大学毕业论文就是《高梁蛋白质之研究》。发现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种类不全,营养价值不高。但动物试验证明黑小豆与黄小米、黑小豆与糜子米混合食用,氨基酸变为配搭齐全,蛋白质之间具有显著的互补作用,使营养价值大大增高。这对于改进工农大众的蛋白质营养寻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1942~1946年间,他曾利用微量化学药物处理栽培蔬菜,计有辣椒、豌豆、番茄、莴笋、白菜、油菜等,作增进其维生素生成之探索,前后共作田圃栽培试验16组。得到的结果是在植物代谢中,镍、锌对于维生素C、P及胡萝卜素的生成皆确具有促进的功能。

1942~1945年间,他从事170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分分析,发现刺梨含维生素C特别丰富,在每百克果肉中,含2054~2729mg,平均含量为2391mg,较四川广柑中者约高50倍,比綦江红桔中者约高100倍,比梨子苹果中者约高500倍,就是闻名世界的猕猴桃,含量也只有它的1/9而已。其次,在160多种试品中,就维生素P含量而言,刺梨中者也特别优裕,每百克中含5981~12895mg不等,较之柑桔类高120倍,比蔬菜类约高150倍。

1963年,他受国家科委、农业部委托在贵州农学院建立生化营养研究室,并兼任室主任,是后更名为生化营养研究所,1992年该所成为贵州省重点生化学科单位。重点方向为食品生化及检测技术;天然产物化学即生物活性成分与分离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谷物淀粉化学、刺梨生化成分及防癌抗衰老动物实验、银杏第四代GBE及高纯度萜内酯生产、GBE脱银杏酸技术等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罗登义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生化营养所的建设和发展。在重视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十分强调从国内农业科学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生产为社会服务。完成了省内外农副产品、生物资源等15万余项目分析测试工作,建立和改进分析测试方法100余种。利用该所人才、设备及技术优势,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多功能、通用性的中试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国内领先或填补空白的银杏深加工升级换代,高科技生物药、保健食品及功能性化妆品的中间体产品。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罗登义教授为我国农业生物化学和营养学所作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罗豋义 - 研究

罗豋义教授1906年4月15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自由职业家庭。1923年考入北平京师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和北平大学任教。1935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时年正值民国政府政治腐败,神州大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的时候,他断然拒绝导师的挽留,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毅然返回祖国,到北平大学任教。“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不当亡国奴,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劳,冒着生命危险,与夫人一道乔装商人南下,几经辗转先后到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47年被贵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农学院院长。同年,联合国在我国选中了既懂农业又懂生物化学的罗登义教授,通过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聘请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顾问,由于报效祖国的心愿尚未实现,于是他婉言拒聘,再次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仍然留在国内艰苦的教学、科研岗位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召其回校。接管贵州大学的军代表对他说,新中国成立了,大学里不再设客座教授,而且贵州刚解放,急需人才建设贵州,对他诚挚地予以挽留。考虑到贵州是家乡,留下来建设家乡也是自己的心愿,罗登义教授就没有要求返回浙江大学了。

中国科学院建立后,又要调他赴北京工作。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任书记的苏振华将军再次挽留他。罗登义教授想到多年来为了报效祖国,经历了许多困苦磨难,俗话说:“爱乡即爱国”,留在家乡工作也是为祖国而工作,于是他再次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数十载春秋,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家乡,直至2000年8月17日辞世并埋葬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曾作诗《家乡恋》以言心志:“生我育我好贵州,气候温和,山水清幽。地下蕴藏丰富有,金碗叫化,愚者蠢忧。勤劳人民应振奋,智力开发,兴工兴农。雄心壮志岂能休,暂时穷困,何惧何愁。”

罗登义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他从事教育、科研工作70余年,一贯主张“科研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自1928年始,他研究的课题全部是大众食物的营养问题。他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是根据当时国穷民困,百姓食不果腹,身体素质极差而确定的。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浙江大学迁到了湄潭县。罗登义教授除担任三门课的讲授外,还抓紧时间进行生物营养的科学研究,而湄潭丰富的野生资源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对象。浙江大学在湄潭办了6年,正是这6年,他在生化营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他在对170多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分析中,发现了刺梨含丙种维生素特别丰富,进而对刺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前后发表论文近十篇。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关注,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特别将刺梨称为“登义果”。几十年来,罗登义教授研究的食物品种众多,研究的地域遍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至1984年止,以中、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共计58篇,专著7本,另有近百篇文章发表在《科学》、《学艺》、《东方杂志》、《自然界》、《化学》等刊物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科研会议,研究全国科研规划。罗登义教授当时在农化组,可是园艺组的科学家们一致提出,全国水果营养品质研究分析的任务,非罗登义教授莫属。1963年,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和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罗登义教授在贵州农学院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不久又建立了基础生化、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为贵州建立了农业生物化学研究基地。后来生化营养研究室又扩建成研究所,既出研究成果,又培养了人才,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罗豋义教授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项有益的工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精神

比起他们的成就[1] ,大科学家留给我们的更多是精神的财富。他们身上有真正科学家的精神,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尊敬。

科学家该有什么样的精神?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而成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是:锲而不舍,勇于献身于科学,无私奉献却淡泊名利……[2]

视频

罗豋义 相关视频

生物化学:氨基酸的代谢
生物化学-第1节

参考文献

  1. 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学习啦,2016-11-08
  2. 谈科学(一)——科学家,简书,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