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维吉尼亚·伍尔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维吉尼亚·伍尔夫
原文名 Adeline Virginia Woolf
出生 (1882-01-25)1882年1月25日
英国 伦敦 肯辛顿
逝世 1941年3月28日(1941-03-28)(59歲)
国籍 英国
民族 英格兰
教育程度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职业 作家
知名作品达洛维夫人
到灯塔去
存在的瞬间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伍尔芙一生勤奋,著述丰富,除小说创作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日记等,供后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收集得已经十分完全。伍尔芙认为写作要摒弃纷繁的物质表象,在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探求中定格人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通过人物的瞬间感悟揭开生活的面纱,触探生命的哲理。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婚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1] 1895年5月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伍尔芙开始记日记。19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2] 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弗吉尼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曾经以大胆的举动,挑战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 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她弟弟亚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译,贺拉斯·科尔假扮英国外交部官员,邓肯·格兰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亚的随从,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整个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完全将舰队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里。这个天大的玩笑后来经报纸披露出来,国防力量的虚有其表和官僚体制的空具其壳遂引起朝野震惊,英国军界和外交界顿时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伍尔芙确实是个好演员,许多传记作家对她的这场“王子秀”津津乐道,因为那简直就像一个神话。布罗姆斯伯里团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解散,到1920年,大部分成员才又聚集起来,另组为“记忆俱乐部”,以绝对的坦诚为原则回忆各自的人生经历,伍尔芙对两位同母异父哥哥禽兽之行的揭露和控诉即始于此时。[3]

开始创作

  • 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
  • 1909年,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
  • 1912年8月10日 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
  • 1913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
  • 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 1914年春天开始她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
  • 1915年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她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好在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3月,她的《远航》出版(《The Voyage Out》)。
  • 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伦纳德所写的小说《Three Jews》。

辉煌时期

  • 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年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
  • 1925年5月出版小说《达洛维夫人》。
  • 1927年5月小说《到灯塔去》出版。
  • 1928年4月《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年度的费米娜奖(Prix Femina)。
  • 1931年10月 《海浪》出版。
  • 1931年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 Pargiters》)。
  •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
  • 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 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
  • 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
  • 1938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 1940年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
  • 1940年,弗吉尼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国战败,两人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

晚年经历

  •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

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

  • 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 。终年59岁。

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一直整理出版着她的遗著。 [4]

  • 1941年,遗作《幕间》出版。

作品

作品类别 作品名称 原名 年份
小说 《远航》 The Voyage Out 1915
《夜与日》 Night and Day
《墙上的斑点》 The Mark on the Wall
《雅各的房间》 Jacob's Room 1920
《达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 1925
《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1927
《奥兰多》 Orlando: a Biography 1928
《海浪》 The Waves 1931
《岁月》 The Years 1937
《幕间》 Between the Acts 1941
《遗产》 The Legacy
作品类别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短篇小说集 《鬼屋及其他》 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 1944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普通读者一》 The Common Reader 1925
《普通读者二》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3
《三个畿尼》 Three Guineas 1938
《罗杰·弗莱传记》 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
《飞蛾之死及其它》 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
《瞬间及其它随笔》 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
《存在的瞬间》 Moments of Being 1976
《现代小说》 Modern Fiction 1919

影响评价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即使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

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影响。

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5] 对于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认为:真实的弗吉尼亚,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样,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女作家当时并不被人理解,而笔记中对詹姆士·斯特雷奇及其剑桥朋友的描写,便是例证。莱辛认为,弗吉尼亚的尖刻,也是她面对敌视女性的社会的一种反应,“后人似乎不得不使弗吉尼亚变得温柔、可敬、平和、优雅,于是便看不到那粗鲁、苛刻、声音刺耳的部分,而这些也许是创作的源泉。

弗吉尼亚最终以文质彬彬的女文人告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我们当中谁也没有想到扮演伍尔芙的会是一个年轻漂亮时髦的姑娘,不苟言笑,永久的蹙眉,显示证明她有许多艰深的思想,正在深思……天哪!这个女人不生病的时候享受生活;喜欢聚会,朋友,野餐,远足,短途游览。” [6]

相關影片

LITERATURE - Virginia Woolf
Virginia Woolf Documentary
80 Influential Quotes from Virginia Woolf


文献来源

  1. 自杀女作家之弗吉尼亚·伍尔芙 .红袖添香.2011-7-2[
  2. 弗吉尼亚·伍尔芙.时时刻刻:文化艺术出版社
  3. 3月28日英国女作家 .国际在线.2004/03/27
  4.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 .时光网
  5. 弗吉尼亚·伍尔芙 .光明网.2013-02/16
  6. 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 .易文网.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