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实验室前身为福州结构化学开放实验室,是1986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建立的开放实验室之一。1992年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开始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1994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科研领域

实验室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以结构化学研究为基础,以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和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金属原子团簇结构与功能、结构敏感材料和纳米材料结构为主攻方向,合理合成新型化合物,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探索新型化合物的分子和电子结构及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应用背景,为新材料的研制提供创新的源泉。主要开展电磁性功能化合物的设计;金属团簇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基础研究;重要生物过程中的结构化学问题;超分子聚合物晶体工程;结构敏感材料的基础研究;纳米材料的重要结构化学问题;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实验室的目标是将实验室建成国内外结构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成为光、电、磁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膜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

学术团队

已故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生前为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研究员为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由结构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17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洪茂椿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以“实验与理论、化学与物理(以及其它非化学学科)、结构与性能、静态与动态、基础与应用五重双结合”的科学方法,建立了从合成、分析、结构表征、性能研究到应用探索的一套完整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体系,在结构化学研究中形成了优势。实验室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活跃在结构化学领域、成绩卓越的学术带头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3人;留学归来的优秀学者4人和一批青年研究骨干,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并富有竞争力的科研队伍。实验室按“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运行机制管理,现有固定人员34人(具博士学位的占41.5%,硕士学位的占35%,平均年龄38.8岁),流动人员31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64人。实验室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7人。已从实验室毕业的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90多人。

视频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视频

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大学生夏令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