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以基礎研究為主,是中國結構化學和新晶體材料的重要綜合研究基地之一,簡稱福建物構所。
該研究所由盧嘉錫院士[1]於1960年創建,主要從事新型化合物的晶體和分子結構及其與宏觀性能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並重視研究其可能的潛在應用,是中科院優秀研究所。
科研支撐
福建物構所現有職工30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吳新濤院士、洪茂椿院士);研究員29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34人。是國家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在學博士生110人、碩士生166人、博士後6人、博士生導師25人。
2004年,根據中科院提出的「以人為本,創新跨越,競爭合作,持續發展」新科技發展觀的要求,對科研系統結構進行了調整,在原有三個研究室的基礎上,設立了「三個研究平台」(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其中包括「七個研究室」即:結構化學基礎研究室、納米材料研究室、理論計算化學研究室、晶體材料研究室、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室、激光工程研究室、應用化學研究室。
研究領域
福建物構所是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研究機構。主要從事新型化合物的晶體和分子結構及其與宏觀性能(即化學性能、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之間的相互關係,並重視研究其可能的潛在應用。以無機化學、金屬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前沿領域的金屬簇化學及新技術晶體材料為主攻方向[2],進行系統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時適當開展生物大分子(包括金屬酶)的晶體結構和分子結構研究。充分發揮結構化學、新技術晶體材料等學科領域的優勢,瞄準二十一世紀科學發展優先領域中重大基礎性問題,重點開展結構敏感功能、納米材料、光電子功能材料的研究,使結構化學和材料科學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體系。在科研方法上,重視實驗與理論、化學與物理和其它非化學學科、結構與性能、靜態與動態、基礎與應用的「五重雙結合」,形成綜合優勢。
視頻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享譽中外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盧嘉錫(圖),搜狐,2006-01-22
- ↑ 福建物構所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的合成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