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實驗室前身為福州結構化學開放實驗室,是1986年中國科學院首批建立的開放實驗室之一。1992年2月經國家計委批准,開始籌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1994年10月通過國家驗收。1999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科研領域

實驗室瞄準國家目標和世界科技前沿,以結構化學研究為基礎,以無機化學、材料化學和物理化學前沿領域的金屬原子團簇結構與功能、結構敏感材料和納米材料結構為主攻方向,合理合成新型化合物,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探索新型化合物的分子和電子結構及與宏觀性能之間的關係,探索其應用背景,為新材料的研製提供創新的源泉。主要開展電磁性功能化合物的設計;金屬團簇非線性光學材料的基礎研究;重要生物過程中的結構化學問題;超分子聚合物晶體工程;結構敏感材料的基礎研究;納米材料的重要結構化學問題;無機—有機雜化材料研究。實驗室的目標是將實驗室建成國內外結構化學的研究中心之一,成為光、電、磁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膜材料等領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

學術團隊

已故著名化學家盧嘉錫教授生前為實驗室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年研究員為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由結構化學領域著名的專家學者17人組成,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洪茂椿研究員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以「實驗與理論、化學與物理(以及其它非化學學科)、結構與性能、靜態與動態、基礎與應用五重雙結合」的科學方法,建立了從合成、分析、結構表徵、性能研究到應用探索的一套完整的結構化學綜合研究體系,在結構化學研究中形成了優勢。實驗室有一批老中青相結合、以中青年為主的,活躍在結構化學領域、成績卓越的學術帶頭人;其中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人才3人;留學歸來的優秀學者4人和一批青年研究骨幹,組成了一支結構合理並富有競爭力的科研隊伍。實驗室按「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運行機制管理,現有固定人員34人(具博士學位的占41.5%,碩士學位的占35%,平均年齡38.8歲),流動人員31人,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64人。實驗室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有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7人。已從實驗室畢業的碩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後90多人。

視頻

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9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大學生夏令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