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纪州庵文学森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纪州庵文学森古迹照片来自

纪州庵文学森林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打造位于同安街底的“纪州庵新馆”作为台北市第一座文学专门艺文空间,于2011年6月起委托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经营。“纪州庵新馆”以“纪州庵文学森林”为名,结合城南文学公园,提供读者舒适宜人的空间,让文友们可以在室内、户外阅读、写作、喝茶、啜咖啡、与同好谈天。读者与书迷更可在这里与心仪的文学家、评论者、出版人不期而遇。


“纪州庵”古迹建筑在日据时期曾为日式料亭,战后转为公教人员眷舍,位居城南,辐射出去,涵括邻近的同安街、厦门街、金门街、牯岭街,远至师大与台大学区,是台湾战后文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场域。包括“蓝星诗社”、《文学杂志》、《现代文学》、《草原》、《大学》杂志等的发源地,“中国文艺协会”、《国语日报》等文艺机构,纯文学、洪范、尔雅、远流等出版社,林海音林良余光中王文兴、隐地等,都在此拓展他们的文学理想。因此未来期待以“纪州庵”和“纪州庵新馆”为核心与出发点,再现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宝藏。 [1]


历史沿革

纪州庵文学森林简介
“纪州庵”初建于1917年,原为平松家族经营的日式料亭,因紧邻新店溪畔,景色宜人,成为城南居民的生活重心。1950 年代,战后的纪州庵转为公务人员眷舍,小说家王文兴曾居于此,《家变》的部分场景便源于此地。1970 年代起,纯文学、尔雅、洪范、远流等出版社也不约而同的在城南建立。 2004年,纪州庵遗址在台大城乡所与城南水岸文化协会努力下,被定为台北市市定古迹。2011 年,在古迹旁建立新馆,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导下,委托文学团队──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经营,以“纪州庵文学森林”为名,进行文学的展演与推广活动。“纪州庵文学森林”目前涵盖一栋透天独立三层主建筑,与修复完成的古迹相互辉映。已举办千场以上的艺文活动,成为台北的文学基地。


历史沿革
纪州庵,同安街 107 号。古亭捷运站 2 号出口出站后,循著路幅稍窄,缺少宽阔步行空间的同安街,一路往水源快速道路方向走去,在街尾可见一座天桥,在天桥旁榕树林荫处,以钢骨浪版所围盖的建筑物,就是纪州庵。登上纪州庵旁的天桥眺望,新店溪自公馆方向溶溶泄泄而来,在中正桥前后转了个弯向万华方向而去。纪州庵依傍著大河,却不见水天之辽阔,在堤防内随著快速道路车辆疾驶的震动,晃动著岁月。


作家舒国治在他书写记录台北由水城变成陆城的《水城台北》一书中,曾这样勾描记录了纪州庵:“君不见前几年才因 火焚而毁的同安街底(紧贴水源路)那一两幢二层黑色木造日式楼阁房子,显然六、七十年前建之于此,何尝不畏于水淹,实是为了凭临河岸眺赏水景之怡心悦目也。”


无独有偶,散文家王盛弘在《十三座城市》也曾记下:“纪州庵是日据时代料理屋,原址原有八家,目前仅存一家,旁有民宅一户,居住环境很简陋;我透过铁皮围篱窥看建物内部,那态势并非等著要维修,而根本就是放弃了,任其毁损、隳坏,好像不肖儿孙对待瘫痪老人家,只差没有动手了结脆弱的生命迹象。”


纪州庵与河景间的眺望关系、纪州庵的颓圮、乃至于作家描述讨论纪州庵,仿佛都围绕著这个老房子的外在,而这个老房子究竟是怎么样被建造的、作为什么用途、又是经历了什么样的人为作用至于今日的模样、而为什么又会一再地被描述与记录、甚至纪州庵为什么被命名为纪州庵,这种种的问号仿佛都无意间暗示了纪州庵这座老房子曲折的身世。


蜿蜒的街、弯曲的河、命运曲折的老屋
台湾,位处在大陆边缘,始终是各种势力所往来必经之途,因而总是在不同的时空中有著不同的名字。西元 1895 年,清光绪 21 年,明治 28 年,这三个不同的纪年,让我们参照著百馀年前的台北,在那个历史更迭的重要瞬间,大清帝国、台湾民主国、日本国,短短的几个名字,在这个片刻起落,平松德松,这个来自日本关西和歌山地区的年轻人,与岳家的场喜兵卫以及他的妻子,跟著日本军队占领台湾的脚步来到这个陌生的海岛,这个新占领的淘金地。


1897 年,日军占领全台的军事行动仍在推进,然而台北城这头的各项建设规画工作却已展开。那年平松德松在台湾第一份事业:“纪州庵”开业了,在台北这个异地,以家乡命名自己的料理屋。纪州,约莫是今天日本和歌山县一带,位于纪伊半岛大阪市南方,是关西地区南端的一个地方。虽然纪州位处关西,然而纪州庵却是以关东料理为主,且纪州并没有特殊的代表料理,细想平松取名的缘由,也许并非是要凸显料理的地方性,倒是可能想借由“纪州”一名来缅怀自己的故里,这也可从平松家族自台返日后,仍回到原乡定居可以窥知。


这座“纪州庵”本店位在若竹町,约是在今天西门町南侧,贵阳街与长沙街之间,离西本愿寺不远。刚开业那几年还可以见到台北城的旧城墙,没几年城墙换成了“三线路”,本店除提供周围随军队移住来台的日人消费,伴随著城墙改建道路、城内外的交通便利之后,整个平松家的事业也越来越兴盛,家中人丁随之增多。


平松家族自德松起,在台湾共计三代人。先从平松德松的岳家谈起,岳家姓“的场”,当初平松德松的丈人是随著领台第一任总督桦山资纪以“军属”身分来台,在日本的场家族的家业为“大工”,已有相当的建筑经验,在日军占领台湾初期应当是非常需要这样的经验。而平松德松在台湾 50 年期间,共育有四子,长子泰藏、二子荣、三子重雄与四子胜治。战后离台时,整个家族的第三代都已届青壮。除了本业料理屋之外,德松的四子胜治也曾经营台湾帝国大学餐厅,这也反应整个家族在台湾发展事业的兴盛。根据家族后人对平松德松这位大家长的描述,他喜爱欣赏日本艺妓的舞蹈表演,也热爱拍照,这也为纪州庵演变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


平松家的茁壮,伴随著来台日人增多,料理屋经营蒸蒸日上,许多解乡愁的饮宴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除了陪酒的酌妇外,艺妓表演也从日本“内地”跟著移入,伴随著淡水河的航运以及都市的扩张,平松家也不再局限于本店的视野,平松德松决定在川端町(位于今日金门街到厦门街之间,汀州路以南至新店溪畔这个范围)成立纪州庵支店,就在纪州庵本店开业 20 年后的 1917 年获得营业许可,是今日城南的纪州庵发轫之始。


土堤上飘扬的酒旗
平松家族最早在新店溪畔兴建的“纪州庵支店”,是一座两层木构茅草屋顶的餐厅,二楼约与土堤顶等高,以数座木桥连接,称之为本馆。这时候的纪州庵充满著野趣,门面也稍嫌简陋,显示在支店经营初期,平松家在这个陌生环境摸索经营方向。而随著经营逐渐起色,陆续扩大兴建了本馆东侧相连的二层楼木构建筑,屋瓦也改砖瓦。新店溪畔除了纪州庵外,还有新茶屋、清凉亭、马屋支店、乐水、清月等料理屋;当河畔饮宴休闲的风气逐渐形成后,平松家族对于支店经营也渐趋明朗,除了向东购并了邻地外,也翻修了料理屋。


平松德松在妻弟的场雄吉的协助之下,于 1927 至 1928 年间改建了本馆,并且扩大整个营业的规模,新建了离屋与别馆。本馆楼高三层,地面层为钢筋水泥造、二楼与三楼为木造,在空间的安排上地面层主要为居住空间,作为料理屋帮佣与平松家人的住处,二楼是主要出入的门面,以水泥桥连接堤防顶,并以石材装饰桥面,作为主要迎宾的通道,家人与服务生则是由本馆东侧的木桥进出,从动线上区隔了不同的使用者。本馆二楼空间分割较为零碎,包含了客室、帐场、调理场与平松家族的居住空间等。


本馆的三楼采取大广间(中间不落柱且开敞的空间)设计,约莫有 100 叠榻榻米(相当于 50 坪),东西长、南北向略窄的一个平面空间,两侧各有二间宽(约 3.6 公尺)之走廊,整个建筑物突出在河岸的堤防上有两层高,不难想像当时从本馆的三楼眺望出去,可以见到新店溪的沙洲上的秋芒、堤外的跑马场与远方水源地(今公馆),整个河岸水景尽收眼底。


在本馆背向堤防的一侧,以过廊连接的是一层楼的“离屋”,其为南北长而东西窄的长条型空间,可用拉门区隔成五个小的空间,而当拉门去除后,是一个约莫 60 叠榻榻米大小的广间,这也就是今日纪州庵仅存的建筑物。在这个没有自然美景的饮宴空间,平松家透过庭院空间的安排,也创造了别具风味的饮宴环境,除了室内颇具特色的扇型窗,于离屋西侧(今邻同安街一侧)营造了一个水池,周围遍植松树山茶花榕树杜鹃,透过花木、石与水等空间元素,创造了一个精致的内院,而离屋东侧(今离屋至停车场间草坪)则以一个开阔的草坪空间,让整个视觉延伸,从两侧不同的空间景观,创造了饮宴环境的不同风貌。


纪州庵整个料理屋以竹木混编的栅栏围绕,沿著庭院的边缘除了种植各式乔木、灌木外,还错落布置了大小不一的山石与两座木构的凉亭,辽阔的庭院除了具有景观功用外,也作为举办户外大型宴会的场所。在庭院的东侧也兴建了“别馆”,据平松家的后人回忆,别馆内分为两个客室,每个客室约 20~30 叠榻榻米大小。一位居住在纪州庵附近,曾进入纪州庵料理屋支店的赖老先生指出,别馆作为招待贵宾使用,为当中消费等次较高的客室。


纪州庵料理屋支店除了临水岸的建筑特色外,在饮食素材上也与新店溪息息相关,其特色料理之一就是随时节供应的香鱼(鲇鱼)料理;另外料理屋也衍生出料理之外的经营项目,如兼营贷船(出租小船),以及贷网(出租网具)。此外,平松家拥有“屋形船”(3~4 艘,每船约乘 30 人),来客可于船上饮宴,并一边捕捞鲜鱼作料理,服务生与艺妓也会随船服务。待客船返回纪州庵后,客人下船再入店内洗浴,然后继续召宴。


到了夜晚就是纪州庵最热闹的时分,来客络绎不绝地搭著人力车从城中来此,从堤岸入口进入纪州庵,先在入口处登记,然后开始乘船游赏或入内饮食。纪州庵最繁盛的时期约有女服务生 30 名,厨师 3~4 名,另有船夫和捞鱼人各 3~4 名,忙碌之时另聘有临时雇员,饮宴当中亦可召艺妓共欢。


在家族的分工上,平松德松将纪州庵本店委由其长子泰藏、三子重雄经营;二子荣和四子胜治协助分店经营,1937 年至 1938 年间长子泰藏去世后,整个家族与事业的重心就逐渐迁徙至支店,本店也在不久之后停止营业(1939~1940 年)。随著太平洋战争日趋紧张,纪州庵支店也于战争期间停止营业,原本提供游赏或举办餐宴的庭园和建筑因为城内的医院遭美军轰炸毁损,成为暂时安置伤患之处所。1945 年,太平洋战争结束,日军战败,纪州庵又临时地作为日人暂居所,战后未被遣送回国的部分日人被安置于此。风光一时的纪州庵也随著平松家族离开而逐渐被人遗忘。


城南之居
纪州庵所在的川端町在国民政府接受之后,改隶属为古亭区,这个台北城南的区块,在日据时代被规画为住宅区,挟著邻近政治中心与台大、师大两所重要学府的地缘关系,成为官舍与宿舍集中的区域。由于日据时期按官阶高低而分配不同的宿舍单元,至今在福州街经济部附近,包含台大校长宿舍在内仍有一大区的日式宿舍群。而在南昌路上的陆军联谊厅,日据时期是“军司令官官邸”,光复后作为陆军总司令官邸,除此之外,邻近牯岭街上亦有何应钦将军的故居,可惜该宿舍土地已为国有财产局所拍卖,现正建筑新的豪宅大楼。


城南从日据时代起,一直到国民政府来台之后,都是作为行政机构的宿舍区,如台湾省政府底下的各机关:警察局、社会局等等,都是国民政府接收日本总督府财产后,重新分配使用的结果,当然纪州庵也不例外,在光复之后纪州庵整编为省政府合作事业管理处与社会处的员工眷属的“第一宿舍”,依职等分配于不同的建筑,这也就是小说家王文兴在台北成长的住所。


从原有料理屋的空间转变为宿舍,进住的人员一方面按照原有的格局分配住所,另一方面也依照各户的需求分割、改造空间,除了纪州庵原有的建筑物外,在北侧原来庭院的部分,也搭建了临时的住所,加上家户私领域的逐步成形,竹篱笆分割了原有的空间,只留下一条供通行排水之用的巷弄,纪州庵整个环境大概区分成三个地块,一是本馆与离屋,因居住的户数多、分割的单元小,主要都是循著旧有纪州庵建筑划分各户的居住空间;二是别馆,因当时分配的职等高,每户的单元面积大,逐渐形成独门独院的住宅;最后一个区块便是光复后增建的砖构平房。


从战后开始作为宿舍使用起,纪州庵作为来自不同地方的公务人员与眷属的居住空间,原来庭院里的矮丛,慢慢长成遮荫的大树,树木夹在某户人家的围墙里头、不见天日的后巷或者是门户左右,成为水泥化都市当中少有的绿荫环境,也因为长时间作为公有宿舍,纪州庵周边的土地始终没有私人化,辟建新的住宅公寓,也保留了战后某些时期的居住文化,特别是在这样空间里头生活、成长,对于日式空间都有特殊的记忆,一如必须踏上大石头或阶梯才能进到房子、要适应拖拉式门、室内室外鞋有严格区分、小孩子钻到房屋基础玩躲猫猫等等,作家王文兴就曾提到,由于宿舍天花板以上的空间是连通的,半夜往往会听到猫捉老鼠的追逐脚步,乒乒乓乓地从这一户的天花板到另一户的天花板。


除了建筑物因使用者不同而转变外,新店溪河畔的风光与活动也随著都市发展而转变。在日据时期,纪州庵邻近的厦门街与川端桥(今中正桥)一带,已是重要的休闲场所,除了料理屋之外,也是戏水休闲的地方,从平松家经营的出租小船可见一斑。光复之后,新店溪在厦门街底往东到纪州庵的这一段河岸,仍是市民平日休闲重要的去处,如“萤桥游泳场”。按照舒国治在《水城台北》对此地的描述,游人可搭 5 路、13 路、18 路公车,过萤桥与万新铁路来到新店溪畔,或可租一席帆布躺椅,欣赏河景,或在河畔的“广寒宫”听听反共歌曲、流行歌曲。


这样的休闲环境也随著都市扩大,河川水质受到生活与工业废弃污水的污染、主要取水区往更上游的新店、乌来转移,中正桥下这一泓浅浅的水潭很快地就被更上游的碧潭取代,当河川污染甚至是淤塞,河川成为都市的负面空间,失去了原有的亲水性与水岸活动。防堵性的堤防越拉越高,展示科学计算的 200 年防洪线,原本只一层楼高便可跨越的堤防,转眼拉高到三楼高,新店溪畔这一排的房子也不再从堤顶道路出入,取而代之的是车辆疾驶通过的快速道路,纪州庵被淹没在新兴的公寓大楼当中,黯然地从水岸的舞台上谢幕。


当都市保存运动仍未崛起,纪州庵处在一个不断演变、生活机能日新又新的都市环境中,木构房子随著时间与使用的改变,受到了更多的挑战,1996 年一场大火,将原纪州庵“本馆”的三层楼建筑完全烧毁,当时住在三层楼建筑的居民纷纷搬移到原住户已搬走腾空的“离屋”;1998 年,东侧的“别馆”也惨遭祝融,近乎全毁,当时的住户便直接拆除残骸重建。纪州庵主要的三个部分,仅剩下屋顶漏水问题严重、梁柱有腐蚀情形的“离屋”,纪州庵所幸还留著这块最后的拼图,让后来的人们得以摸索它曲折的命运。


从日式料亭到台北文学基地的历程
2002 年底,距离“社区总体营造”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间,刚好 10 年。而文化资产保存运动也伴随著公部门有意识、有计画对社区提供资源,使许多被忽视、甚至即将沦为环境发展祭品的建筑或空间得以保存。空间的保存在部分地方社群再组织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空间的保存往往暗示了仪式活动的延续、共同文化记忆的再活化,甚至勾唤过去共同劳动、生产的记忆,对于非都会地区,社区营造与文化资产保存往往是一体的两面,亦即保存了重要的文化资产,也意味著社区内人群关系的变化,无论是使其分裂或重新凝聚。


对于位于都市发展既成地区的纪州庵,在保存与发展之间也曾经有过激烈的对话。2002 年底,当时台大城乡所硕士班一年级学生必修的实习课程,对台北市中正区内环境特有的资源进行调查,彼时纪州庵周边正计画按都市计画开辟停车场与道路,公部门已著手办理相关作业。当时就有停车场用地上的居民邀请当时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长龙应台前来踏勘道路用地上的老树,希望借由老树的保存而暂缓整个进程。然而台北市停车场管理处开辟计画却已完成用地上违章住户拆迁补偿金的发放,停车场开辟势在必行。


地方上对于停车场开辟主要是持正面支持的态度,里长就认为能有建设就应该积极争取,避免拖延预算执行而错失机会,甚至社区中的退休公务员也认为借由停车场开辟可以实现“汽车退出街道”,然而通过公共资源投入解决私人停车的问题这样的思路今日看来确实有所争议,但对于河滨老旧社区,停车场这类公共设施的开辟确实是有环境更新上的诱因。


对于城乡所与其他社区居民而言,纪州庵这个绿荫的环境,在水泥丛林的都市环境当中确实给人一种自然恬静的氛围,当时对于纪州庵环境的背景也仅仅是从社区耆老口中略有听闻,然而对于料理屋曾有的辉煌,仍所知有限,也因此最初的保存运动有生态保存的倾向,特别是对纪州庵周边二十多棵大小树木,先是通过台北市文化局的老树保护条例,寄望得以群落保存,同时居民也接受停车场开辟的不得不为,但仍要求树木在过程中要被妥善对待,同时也应减少对于现地文物的破坏。然而停车场动工后,却引来社区居民的反弹,主要是现地拆除过程的粗糙、完全忽视老树各项保护措施,在各方舆论压迫下,停车场被迫从原先规画的 50 多个车位,缩减为 28 格。


对于居民而言,单纯的老树保护难以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在保存过程当中对于纪州庵的想像也一度停留在耆老描绘的“艺妓馆”,而使得对于纪州庵保存后的再利用成为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城乡所学生对地方居民的调查中,意外获知有某小说家曾居住于此,经过学生的探索,就王文兴小说《家变》的场景,找到了纪州庵的可能性,再从王文兴先生口中得知,纪州庵是他 8 岁至 27 岁间成长的居所。


这一项发现让城乡所学生对小说、散文里时空阅读的想像拉入一个真实具体的场景,不仅是《家变》、余光中记述厦门街旧居生活印象的 〈听听那冷雨〉、〈伐桂的前夕〉、〈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也曾经是社区生活的场景。不仅如此,在台湾文学出版史上不可磨灭的“尔雅”、“洪范”两家出版社,就在纪州庵不远处的厦门街 113 巷,这些文学作家与出版社宛若邻居一般亲密的空间关系,似乎隐隐描绘了另外一些故事。


对于纪州庵本身而言,文学与建筑本身的连结只是历史当中的偶然,但在现实保存运动中,由于小说文本的描绘,却打开了纪州庵保存重要的新路,从对都市绿地想像保存的“同安森林”(同安街上的老树群),转化成为“台北文学森林”,借由与文学连结,保存运动不再只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运动,同时也连接上文学出版与艺文界,这一突破也使得纪州庵的保存获得更多的支持。纪州庵在 2004 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市定古迹,连同其周边共有 10 株老树列为台北市受保护老树。


在这个保存过程中,参与的城乡所学生在角色上有时作为公部门与民众间沟通的桥梁,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社区民众站在同一个阵线,协助社区居民拟定保存行动的方针、协助相关的工作。保存运动得以顺利进行,与社区当中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有重要关系,从最早“同安文化森林促进会”乃至于后来的“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许多社区居民牺牲平日上班以外的时间,甚至是举家出动关心社区的议题,再从议题到活动的举办。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群家住水岸旁的市民从相互不认识的邻居,一路到为古迹保存而连结起来,甚至最后还对台北市的水岸空间起了一点作用,这是最初大家始料未及的。


协会在 2005 年邀请了余光中、王文兴与隐地等几位文学界重量级的作家来到社区,参与“音乐与文学相遇在纪州庵”的活动,透过当时市长政策的宣示,更确立了纪州庵将来作为台北重要的文学空间发展。协会同时扩大关注社区与水岸环境的连结;对于居民而言,在探索纪州庵的历史中重新找到了社区与河岸曾有的紧密关系,包含视觉景观与休闲生活空间的两种意义,透过纪州庵的修复,期盼能跨越堤岸水泥高墙的围闭,重新找回属于人与自然环境的连结。


2011 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因城南丰厚的文学历史,寄予“纪州庵”成为台北市第一个以文学为主题的艺文空间,在古迹旁建立之新馆,自 6 月起,委托专业文学团队──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经营,以“纪州庵文学森林”为名,进行各式文学的展演与推广活动,2011 年 12 月 24 日正式开馆;市定古迹纪州庵离屋,则于 2014 年修复完毕,5 月开放对外营运。[2]


古迹纪州庵离屋介绍

“纪州庵”料理屋支店,建于日据时代 1917 年,位于川端町(今金门街到厦门街之间,汀州路以南至新店溪畔一带),由平松家族经营。“纪州”为地名,指的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纪州藩”,位置于今日大阪南方纪伊半岛和歌山县一带。平松家族取“纪州”为店名(“庵”字意指茅草顶的房子,文人雅士取庵为名,以附风雅),用以缅怀远在日本的故里


随著经营日渐起色,1927~1928 年平松德松改建了本馆,并扩大营业的规模。料理屋由三层楼的“本馆”、长型的宴会空间“离屋”,以及招待重要贵宾的“别馆”所组成。当时,新店溪畔饮宴休闲风气逐渐形成,“纪州庵”更以美景美食,成为闻名遐迩的河畔料理屋。


太平洋战争期间,“纪州庵”停止营业,成为暂时安置伤患之处所。1945 年战争结束,“纪州庵”又成为日人暂时居所。光复后,国民政府接收整编为省府员工眷舍,这也是小说家王文兴在台北成长的处所,日后,他以此场景写出著名的《家变》一书。


浴火重生

1996 年、1998 年两次大火,“纪州庵”本馆及别馆烧毁殆尽,使原本的日式建筑只留下屋顶漏水、梁柱毁坏的“离屋”(现存古迹)。2002 年底开始,在台大城乡所、“同安文化森林促进会”乃至于后来的“城南水岸文化协会”共同努力下,从开始单纯的保护老树为使命,转化与“纪州庵”及其周遭深厚的文学矿藏为连结。2004 年 1 月,台北市政府评定“纪州庵”为市定古迹。这段凝聚社区意识的过程,成为民间力量推动市政发展的成功典范。


2013 年 1 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开始纪州庵古迹的修复工程,历时一年馀,2014 年 5 月 25 日,“纪州庵”古迹正式开幕。


古迹再造

修复完成后的“纪州庵古迹”,保有离屋原有料理屋使用的格局,室内五间分别为十二叠间的空间,合并为 60 叠约 30 坪榻榻米的大广间(人数上限为 93 人),为国内少见的日式建筑类型。2014 年 4 月,台北市文化局委托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规划文学推广活动,使文学结合人文、饮食、戏剧、旅游等主题,邀请国内外优质艺文团队驻馆表演、开设工作坊及讲座,让文学走入生活,贴近大众。


馆舍空间介绍

1F / 文创书店
让文学的多种可能在此发生,这个小铺子容纳了文学书籍与文创商品,是可以彼此共享创意的复合式文创书店。文学书籍配合展览以主题式呈现,兼售独立出版之各类书籍与相关作品,或二手书籍。文创商品以各式文学与亲子相关文创设计为主。


1F / 风格茶馆
在这座结合文学意象与茶香轻食的人文茶馆中,文字与光影穿透窗格,书写的岁月似乎凝结在仿古的环境里,适合作为聚会用餐、举办小型读书会、座谈会、发表会场地,目前已累积多道“作家私房菜”,欢迎前来预约用餐


1F / 文学沙龙
以大片落地窗,纳入窗外的的风景,木造历史古迹与蓊郁树林全都一览无遗适合作为聚会用餐、举办小型读书会、座谈会、发表会场地,目前已累积多道“作家私房菜”,欢迎前来预约用餐


2F / 多功能展演空间
开放空间,挑高采光设计。可作为研讨会、演讲、展览、小型影展、新书发表会或小型表演等,最佳的活动场所,可容纳 120 人。场地租借请至网页上方,申请专区查看


3F / 纪州庵讲堂
方正宽敞的独立空间,光线明亮。仿古式桌椅,提供安静且优雅的学习场域。为经典人文课程、演讲、研习、读书会最合适的场域,在宁静雅致的空间,共创人文新视野。可容纳 30 ~ 45 人。场地租借请至网页上方,申请专区查看[3]


交通

捷运- 古亭站 2 号出口,步行 10 分钟
公车- 强恕中学 – 253、297、673
    河堤国小 – 297、671、673
开车- 近水源快速道路旁有民营停车场[4]


馆舍导览

【古迹定时导览】每周六、周日 13:30-14:00
【预约导览】请于一周前向馆方提出申请
【绘本说故事】每月第二、四周六 16:00-17:00
【古迹修复纪录片放映】每月第三个周日 15:00-16:00(可能配合其他活动而单次取消,请见专页公告)


营业时间

周一休馆
新馆开放时间
周二~四、日:10:00-18:00、周五、六:10:00-21:00


茶馆营业时间
周二~四、日:10:30-18:00(供餐到 17:00)
周五、六:10:30-21:00(供餐到 20:00)


古迹开放时间

周二~日:10:00-18:00、周五:10:00-21:00
提醒您!为保护古迹建筑,请遵守以下参观规范 :
(1) 请脱鞋著袜进入,参观时勿奔跑、攀爬门窗或跳跃。
(2) 除营运单位核可之特殊活动之外,游客参观馆内请勿饮食饮水。
(3) 古迹室内与周边公园草地,禁止燃放鞭炮、烟火、用火。
如有任何有危害致古迹毁损一部或其附属设施之行为,可依据文化资产保护法第一百零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六个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新台币五十万元以上二千万元以下罚金。


例行活动
【定时导览】每周六、周日 13:30-14:00(暂停至4月底)
【绘本说故事】每月双周六 16:00-17:00(暂停至4月底)
【纪录片放映】每月第三个周日 15:00-16:00
(以上可能配合其他活动而单次取消或调整,请依脸书或官网最新公告为主)[5]


参观资讯

地址:10080 台北市同安街 107 号
电话:02-2368-7577




视频

纪州庵文学森林-离屋


纪州庵 文学森林|书店的影像.歌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