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筚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筚篥(拼音:bì lì,注音:ㄅㄧˋㄌㄧˋ),也写做“觱篥”,名称可能是由突厥语或匈奴语直接音译过来。以竹或木做管,顶端有用芦苇或麦秸做的簧片,管身开洞,竖吹。声音高亢凄厉。

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使用的一种乐器,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而唢呐可能都是筚篥改造的产物。

筚篥是日本雅乐的传统乐器。

名称简介

筚篥(bì lì),即觱篥。它的管身是木制的,上面开有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管也分大、中、小三种,以及双管和加键管。大的管约33厘米长,中的24.5厘米长,小的18厘米长。大管比小管低四度,音色高亢,在北方管乐中常常用于领奏。

管的制造及演奏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两个八度又六个音,而加键管还能演奏十二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了更大的效能。在乐队中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所谓双管也就是两支管并排扎结在一起演奏,口含两个簧哨,双手同时按两管的音孔,而发出双音,用于民族乐队合奏与独奏。

管子的音色响亮、清脆、个性强,音量大,模仿和表现力很强。这种乐器用途广,多用于地方戏曲、民间管乐合奏、寺院音乐等。

文献

《北史·高丽传》:“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筚篥本名悲篥,出於边地,其声悲亦然,边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1]。”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

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说:“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有类于茄。”

唐代杜佑撰《通典》中说:“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

宋陈旸撰《乐书》中说:“筚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状类胡笳九窍。……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

详解

筚篥,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这个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它在我国流行了两千多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有两种:一种是八孔的,一种是九孔的,它是由古代龟兹的筚篥演变而成的。在新疆的许多石窟中都有筚篥的描绘。它是龟兹乐中的固有乐器。

从上面引文我们可以看出:筚篥最初是龟兹牧人的乐器,它同胡笳、角、笛一样,经历了由羊骨、羊角、牛角、鸟骨制作改用竹子制作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比起笳和笛来,筚篥的构造是比较复杂是在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筚篥比起角和笳来,有相同之点,如都是竖吹,都经过用羊骨、羊角等制作阶段。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筚篥是有簧的,并且吸收了笛的指孔,只是外形上看,筚篥与笳比较近似,所以人们把筚篥又叫作笳管[2]

视频

筚篥 相关视频

筚篥,上千年历史的民族乐器,还有多少人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