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14号交响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4号交响曲,作品135,是俄国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完成于1969年,是一首充满阴暗色彩的作品。肖斯塔科维奇将作品献给晚年结识的好友,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布里顿亦于1970年为此曲作英国首演。

虽然不少音乐评论将这首交响曲和作曲家7年前所写的《第13号交响曲》视为同一组作品(因为两首交响曲都使用了人声),但《第14号交响曲》不仅和《第13号交响曲》风格迥异,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其他交响曲相比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第14号交响曲》是唯一一首不注明调性的交响曲,比如调性亦不明显的《第15号交响曲》被冠以“A大调”之名,《第14号交响曲》则刻意不注明调性。其次,本交响曲共有11个乐章,数量最多,而配器和所需人数却是最少的[1]。全曲只需要24名乐手:19名弦乐手、3名敲击乐手和2名独唱,规模上和一般室内乐的规模相近。最后,与其说这是一首交响曲,称之为一套“联篇歌曲”作品可能更为合适(类似于古斯塔夫·马勒的《大地之歌》及数套管弦乐联篇歌曲集)。每个乐章均配合一首诗篇,共11首,选自4位不同的作家。大部分的诗篇都是环绕“死亡”主题(特别是早逝和非正常去世的题裁)。所有诗篇都是以俄语写成,但由于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是西班牙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是法国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则是德国人,因此本曲共有三个演绎版本:全俄语、全德语、以及一个按照作者国籍使用相关语言的版本。

背景

《第14号交响曲》和穆索尔斯基《死之歌舞》、布里顿《战争安魂曲》[2]两首作品有着相当关连。肖斯塔科维奇完成《第13号交响曲》后,着手为穆索斯基的作品配管弦乐版本,同时听到布里顿《战争安魂曲》后对之非常欣赏,因此“死亡”便成了新一首交响曲的主题。加之作者身体变差(曾经跌断了脚,抽烟过度),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浪(革命、二战、斯大林的统治、大清洗等),令他有感死亡就在身边。这首交响曲巧妙地藉诗歌描写死神,并以此延伸为对于暴政和迫害的控诉,刻意选用了不同时代、地区、作曲家的控诉诗作。

肖斯塔科维奇虽然对死亡有全然的体会,但是乐曲的凄迷中,仍流露着浓烈的生之欲望。他曾说:

“虽然生命可能是悲惨的,但在你死去之时,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并且可以期待在另一个世界中完全和平。 ”

在他的回忆录《证言》中亦提及这首交响曲的背后意义:

“对死亡作出抗议,是何等愚蠢的事情,但是对于因暴力而所引致的死亡,你便需要走出来作出抗议。人类因疾病或饥饿而失去生命,固然是一件坏事,但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杀害时,这情况比先前的更为差劣。

视频

第14号交响曲 相关视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