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端午粽香(刘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端午粽香》中国当代作家刘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端午粽香

又近端午了,浓浓的粽香似乎已在身边环绕。掘指一算,离五月初五还有八九天呢。为什么会突然想起了粽子的香味?是怀念,或是嘴馋?也许两者皆有。小时候到底有没有吃过粽子,已记不太清了。

对粽子的认知是在结婚成家以后,记得开始几年都是家婆在包粽子,我只有打下手的份,因为我对包粽子和煮粽子是一窍不通。看家婆选粽料,有洗净的白花花的糯米、净瘦肉的排骨,简简单单。包出的有小三角粽,也有似枕头的长形粽子。因为糯米的粘性太大,口感有些象肥肉,所以从小对糯米饭之类的食品有些忌口,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也只是象征性地选一只小小的三角粽来吃,也算是不辜负家婆的一片心意。 端午吃粽,在海南似乎成了习性,农场的早餐店因为考虑到端午节那天家家有粽子,连早餐也不做了。

对这样的店家,我颇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如我不吃粽之人应该也不少吧。虽然我不喜吃粽子,但是也曾有自已亲手包粽子的经验。 那一年因家婆外出,正值端午临近,对于是否包粽子我颇犹豫了一阵子。但,最终还是觉得应该偿试一下。于是到市场买了粽叶,瘦肉排骨和糯米。当凭着记忆包好粽子时,才感到决定自己包粽子是一件多么自不量力的事情。因为尽管我费了不少心思,包出的粽子只能是形似忱头状,煮出来的样子更是难看,每一个都是松松垮垮的,比起邻居们的什么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形色各异的粽子来,更是自惭形秽,自此后便断绝了自己动手包粽的念头。 为什么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呢?之所以要这样问,是为自己笨拙的双手寻找借口。

其实,答案早已在民间流传。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即粽子,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关于端午食粽的传说还有许多版本,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其他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归根结底是为了表达对那爱国忠孝之士寄托哀思。 据说,各地的粽子都有各地的地方特色。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如今的粽子馅更是五花八门,什么红豆、绿豆、香菇,鱼肉、鸡肉、鲜虾等等,配料因人而异。 也许是受环境的影响,或是由于年龄增长等原故,许多过去不太爱吃的食品,渐渐也变得合口味了。对于吃粽子也是一样,我由最初的浅尝,不知不觉地变得有些喜爱。或许又因邻家有媳妇来自定安,娘家人总喜欢做些糯米食品送来,有年糕、有肉粽,邻家又慷慨相赠,我也就沾了邻家的光,不时地品尝,以至于渐渐喜欢上糯米做的食品。每年的端午节前邻家媳妇总少不了从娘家拿许多的肉粽过来,我又得邻家赠与,可以吃上地道的海南定安粽。也许是定安那独特的粽香味诱惑了我,使我对粽子有了期待。

虽然我始终没有学会包粽子,所幸的是如今的市场和超市里都有得卖,想吃随时买回来,就能美美地品尝各地的粽香。但是,就吃粽子而言,我总觉得要赶在端午节时吃才特别有味道。 [1]

作者简介

刘霞,笔名芝麻,生于湖北,现居海南,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散文随笔、散文诗、小说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