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童子寺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童子寺遗址

中文名称;童子寺遗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012-1-012

所处时代;北齐至唐

童子寺遗址,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西镇村西北处龙山上 ,是北齐隋唐时期(6世纪-11世纪)的佛教寺院 ,属于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范围 。

童子寺遗址的佛阁北齐(556年)创建,依大佛龛建造,东南北三面砌墙,按叠压关系,可分早晚二期,早期为北齐墙体,外壁上的内壁均雕千佛龛,千佛具有典型的北齐造像特征;晚期为唐代护墙和前廊,除了阁内南壁外,对北齐墙体内外都进行了护墙加固。童子寺遗址北壁护墙上新发现唐代绘制的佛龛壁画,有楣龛,内绘一尊高1.65米的坐佛。童子寺遗址的建筑构造属于一处石窟和地面寺院相结合的特殊类型,佛阁与大佛雕造密切相关,是中国早期的佛阁实例。童子寺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北齐(6世纪)佛寺类型以及北朝、隋唐(6世纪-11世纪)佛阁建筑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1]

2019年10月7日,童子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历史沿革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僧宏礼禅师创建童子寺 。

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曾登临童子佛寺 。

唐显庆末年(7世纪),李治与武则天巡幸并州,瞻礼童子寺大佛 。

金天辅元年(1117年),童子寺毁于兵火 。

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童子寺寺院区 。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童子寺重新修葺 。

嘉庆十年(1805年),童子寺再次修葺 。

清嘉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后,童子寺废弃 。

1958年,童子寺遗址附近村民在燃灯石塔北侧修建高炉炼钢铁,使遗址遭受到破坏 。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童子寺佛寺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清理了遗址现场,发掘了寺院区,揭露了明代寺院全貌,在大佛阁与寺院区之间下方的断崖上发现左右比邻的2座唐代洞窟 。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童子寺佛寺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了佛阁区 。

2012年,太原市考古人员在童子寺遗址佛阁内南壁发现北齐佛龛菩萨像

2013年,太原市考古人员在童子寺遗址在阁内北壁下层唐代护墙上发现唐代佛龛壁画,并对大佛阁内墙体上的佛像壁画进行揭取,共揭取壁画20幅,约6平方米,其中最大一幅为1.65平方米 。

遗址特点

综述

童子寺遗址建在龙山北峰东坡靠近山顶处的平台上 ,坐西朝东,整个寺院呈平面布局,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佛阁区,南部为寺院区,相距65米,寺院西面和北面为自然山体,崖壁上开凿有5个石窟 ,佛阁区和寺院区皆因山势而建,石窟和地面寺院相构成一个整体,即前寺后窟的山地寺院模式 。

佛阁区

佛阁区,位于童子寺遗址北部,坐西朝东,为寺内主体建筑和礼拜、供养的场所,包括佛阁与前廊、前廊北部建筑基址和南部遗迹,佛阁后接摩崖石龛,龛内为无量寿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三尊像,佛阁前有一座高5.03米的北齐燃灯石塔 。

寺院区

寺院区,位于童子寺遗址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8米,东西进深45.52米,是寺内供礼拜、起居、禅修的场所,虽属明代(1506年)建筑,但正殿宝装覆莲柱础为北齐(6世纪)样式,中轴线上有山门、经幢和正殿,左右有配殿和钟鼓楼 ,其西侧和北侧约15米为自然山体,崖壁上有北齐时期开凿的5个洞窟;寺院区向东为硫磺沟,呈东西走向,长1.6千米,沟口距晋阳古城遗址(南城角村)2千米,寺院东南550米处的龙山顶为唐代和蒙元时期开凿的龙山道教石窟 。

文物遗存

童子寺遗址出土的遗物有石造像共有50余件,有佛头、菩萨头、佛耳残块、千佛等;建筑构件主要有莲花瓦当、兽面瓦当等 。童子寺遗址唐代佛龛壁画,绘有高1.65米的坐佛,是中原地区保存年代较早的寺院壁画,壁画护墙中镶嵌一块唐开元二年(714年)童子寺浮图铭方石,正面雕坐佛龛,两侧面为线刻佛说法图 。

研究价值

童子寺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北齐时期寺院的形制布局以及佛教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童子寺遗址北齐佛阁是中国早期佛教寺院建筑的实物,为探讨唐代寺院中佛阁建筑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童子寺遗址北齐佛教造像面相浑圆型,与邺城地区石窟造像一致,面相长圆型,与太原出土的北齐陶俑和墓葬壁画人物相似,属太原本地风格,为研究北齐太原佛教造像样式提供了详实资料 。

保护措施

2013年,太原市文物局编制《童子寺遗址保护展示方案》

2016年6月6日,童子寺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19年10月7日,童子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文化

弘礼禅师建寺

童子寺遗址是北齐隋唐时期(6世纪-11世纪)的佛教寺院。据明洪武《太原县志》记载:"童子寺,在县西一十里,天保七年(568年)北齐弘礼禅师栖道之所,有二童子于山望大石俨若尊容,即镌为像,遂得其名。"日本求法僧圆仁所著《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记中记载:唐开成五年(840年),圆仁到童子寺礼拜大佛,在大佛阁内见到早年所撰的碑刻,碑文记载:"昔冀州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岩嗽颓落。岸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三晋尽来致礼,多有灵异。禅师具录,申送请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为童子寺,敬以镌造弥陀佛像,颜容颐然,皓玉端丽。趺坐之体高十七丈,阔百尺。观音、大势至各十二丈"。弘礼禅师在龙山建寺造像,雕造三圣像,并得到北齐财政支持。在《北齐书·唐邕传》中有记载,天保十年(571年),文宣帝高洋曾亲自登临童子佛寺一事。童子寺大佛的雕造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 。

童子寺鼎盛时期

入唐(7世纪)以后,童子寺又得到唐皇室的重视。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春,唐高宗和武则天出晋阳城西门,沿着蜿蜒曲折的硫磺沟中的小道,攀登至寺,瞻礼大佛;同年四月,唐高宗和武则天回长安后,又令内官特制一领袈裟,派遣宦官使者为大佛披挂。披挂之曰,道俗瞻睹者数千万众,成为"众人共知,不言可悉"的盛事(唐,道世《法苑珠林》所引《冥报拾遗》)。既然童子寺为皇室所重,自然有高僧在此弘法。敦煌文书中有唐玄奘《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绿,流水一条清。"玄奘的大弟子慈恩窥基法师,即尉迟敬德之侄,曾从长安到此寺,宣讲玄奘的唯识论。在唐代(7世纪)童子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由于山寺地域局促,发展空间有限,所以在晋阳城常乐坊内又建立了童子下寺 。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童子寺遗址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约25千米晋源区西镇村西北处龙山北峰上 ,海拔1118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5′376″、北纬37°44′15″,南北西三面环山,形似簸箕 。

交通

太原市--水西关街--滨河东路--南中环街--晋祠路--西仁线--童子寺遗址。

相关视频

太原龙山童子寺遗址入列“国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