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空间红外望远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空间红外望远镜是中国科技名词。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米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2],三是3300年前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于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文字的发展未曾断裂,从商代一直传承至今,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名词解释

2003年8月25日,美国成功发射空间红外望远镜。美国发射空间红外望远镜,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四大天文观测台计划的最后一项任务。

它由德尔塔-2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整个发射直到入轨与火箭分离的过程,都由火箭携带的两架摄像机记录下来,并向地面发回了实时画面。发射10天后的9月4日,就传回第一批太空照片,探测到一个明亮的星团。

项目背景

21世纪初,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实施一系列重大空间观测项目。预期在前后十余年时间之内,把4台大型天文观测设备送入外层空间。此项宏伟规划,是继20世纪90年代哈勃太空望远镜取得辉煌成功之后,NASA跨世纪太空探测蓝图中承前启后的又一次大手笔。这些耗资钜亿的大型空间天文台,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武装到牙齿”,以实现前所未有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大视场及同时观测多个天体的能力。从整体而言,它们探测宇宙的效能将全面超越其先驱者哈勃太空望远镜(HST)。它们的投入运行,必然极大地拓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视野。

计划

首先将于2001年发射升空的是“空间红外望远镜(SIRTF)”,其主镜口径84厘米,配备极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元件。为彻底避开地球红外辐射的干扰,它将巡游于近千万公里之遥的深空轨道。当望远镜在外层空间,处于极低温的条件下进行观测时,红外波段的宇宙“面容”可谓纤毫毕现,比之于地面观测何止清晰百万倍!

计划中的第二台仪器是“空间干涉望远镜(SIM)”。预计在2005年3月送入绕地轨道。它实际上是一个在空间释放的由7架30厘米口径镜面排列而成长达9米的望远镜阵。运用光学干涉技术,其最终的空间分辨率可比HST胜强近千倍。建造这台望远镜的技术要求极高,它的应用将使天文学家分辨遥远恒星的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下一个登场的是“新世代望远镜(NGST)”,定于2007年上天。NGST也是专为红外观测而设计的,与SIRTF不同的是,它的口径可达7.5米。其集光能力接近HST的9倍,但造价却只及HST的四分之一。 对地外生命的不懈探索乃是NASA空间计划的点睛之笔。

性能

空间红外望远镜发射质量为950千克,望远镜口径为0.85米,是目前孔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它长4.45米,直径2米,拥有3台最先进的红外相机和光谱仪,可同时在3.6、4.5、5.8和8.0微米波段拍摄照片。它的多波段成像光度计作为红外照相机的补充,可在24、70、160微米波长上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红外摄谱仪的超高光谱分辨率可被用来识别分子氢、水、二氧化碳以及各种有机分子产生的发射线和吸收线。它携载的红外相机必须浸入液态氦中,而且温度仅比绝对零度多几度。它携带的360升液态氦,足够维持大约5.5年。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低温技术,它的灵敏度极高,可观测到一些哈勃望远镜视而不见的星体.如超行星和褐矮星,还能穿越气团和尘埃观看恒星的诞生和死亡;通过观测红移现象,让科学家了解宇宙早期的模样。它能在宇宙最昏暗的区域发现最古老最模糊的天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