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鼠麴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鼠曲草(学名:Gnaphalium hypoleucum)为双子叶植物纲菊科鼠曲草属的植物。分布在台湾、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及西南各省区。生于空旷沙土地或山地路旁及山坡上,海拔200-800米,在西南地区海拔较高。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印度。 四川西部(马尔康至康定)及云南西北部(德钦)的植物,叶阔线形,宽4-10毫米,基部耳较大,抱茎,顶端钝或骤然紧缩成芒尖状,边缘背卷呈波状;头状花序较紧挤,果有雅致的腺点。

秋鼠曲草形态特征

秋鼠曲草粗壮草本。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基部径约5毫米,基部通常木质,上部有斜升的分枝,有沟纹,被白色厚棉毛或于花期基部脱落变稀疏,节间短,长6-10毫米,上部的节间通常长不及5毫米。下部叶线形,无柄,长约8厘米,宽约3毫米,基部略狭,稍抱茎,顶端渐尖,上面有腺毛,或有时沿中脉被疏蛛丝状毛,下面厚,被白色棉毛,叶脉1条,上面明显,在下面不明显;中部和上部叶较小。

秋鼠曲草头状花序多数,径约4毫米,无或有短梗,在枝端密集成伞房花序;花黄色;总苞球形,径约4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4层,全部金黄色或黄色,有光泽,膜质或上半部膜质,外层倒卵形,长3-5毫米,顶端圆或钝,基部渐狭,背面被白色棉毛,内层线形,长4-5毫米,顶端尖或锐尖,背面通常无毛。雌花多数,花冠丝状,长约3毫米,顶端3齿裂,无毛。两性花较少数,花冠管状,长约4毫米,两端向中部渐狭,檐部5浅裂,裂片卵状渐尖,无毛。

瘦果卵形或卵状圆柱形,顶端截平,无毛,长约0.4毫米。冠毛绢毛状,粗糙,污黄色,易脱落,长3-4毫米,基部分离。花期8-12月。[1]

秋鼠曲草介绍

根:须状根。

茎:直立,粗壮,基部通常木质,径5画,上部有斜升的分枝,有沟纹,被白色厚茸毛或于花期基部脱落变稀疏,节间短,长6~10mm,上部的节间通常长不及5mm。株高30~70cm。

叶:基生叶通常花后凋落。下部叶线形,长4~8cm,宽3~7mm,基部略狭,稍抱茎,顶端渐尖,全缘,上面绿色,有腺毛,或有时沿中脉被疏蛛丝状毛,下面被白色绵毛,叶脉1条,上面明显,下面不明显,无柄。中部和上部叶较小。

花:头状花序多数,径4mm,无或有短梗,在枝端密集成伞房花序。总苞球状钟形,径4mm,长4~5mm。总蓓片4~5层,全部金黄色或黄色,有光泽,膜质或上半部膜质,外层倒卵形,长3~5mm,顶端圆或钝,基部渐狭,背面被白色棉毛,内层线形,长4~5mm,顶端尖或锐尖,背面通常无毛。缘花管状,多数,花冠丝状,长3mm,顶端3齿裂,无毛,雌花,结实。盘花管状,较少,长4mm,两端向中部渐狭,檐部5浅裂,裂片卵状渐尖,两性,结实。

果实:瘦果冠毛绢毛状,粗糙,污黄色,易脱落,长3~4mm,基部分离。

种子:卵形或卵状圆柱形,顶端截平,有细点,无毛,长0.4mm。[2]

秋鼠曲草秋鼠曲草生长环境

生长于空旷沙土地或山地路旁及山坡上,海拔200-800米,在西南地区海拔较高。

秋鼠曲草分布范围

产我国台湾、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及西南各省区。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及印度。

鼠曲草本种提示

四川西部(马尔康至康定)及云南西北部(德钦)的植物,叶阔线形,宽4-10毫米,基部耳较大,抱茎,顶端钝或骤然紧缩成芒尖状,边缘背卷呈波状;头状花序较紧挤,果有雅致的腺点。

秋鼠曲草变种

同白秋鼠麴草

茎基部通常草质。叶质较厚,线状倒披针形,长2-4厘米,宽2-6毫米,两面密被白色棉毛,但上面无腺毛。

产台湾、福建、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及安徽南部。生于荒坡干燥地或路旁草丛中,海拔约800米。模式标本采自福建。

亮褐秋鼠麴草

头状花序多数,球形,密集成复球状;总苞亮黄褐色,总苞片短尖。

据文献记载此变种产云南东部(东川),但未见标本。模式标本采自云南。

秋鼠曲草功能用途

秋鼠麴草

医药:【彝药】阿委:全草主治咳痰,肺结核《彝植药》。

医药:全草(下白鼠曲草):甘、苦,凉。祛风止咳,清热利湿。用于感冒,肺热咳嗽,痢疾,瘰疬,下肢溃疡。

防治方法:用阔叶枯、捕草净、百草枯等除草剂防治。[3]

不可过量食用,过食有可能损害眼视力。宜和款冬花配伍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