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秋园(袁春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园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秋园》中国当代作家袁春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秋园

苏北古镇板浦18年了。起初,我常常会到镇南的秋园走走,看看景致,放松放松;慢慢地,我把它当成自己一个人的园子,即使很长时间不去,它仍然是我一个人的后花园。

秋园,在板浦镇南不远。走一段光洁的街道,走一段平整的水泥路,走一段坑坑洼洼的土路,便到。

秋园很大,近千亩的一片林子。春暖花开,园中多了看花的人,镇内空气中也弥漫着浓郁的花香。

站在大门外,看到何康先生题写的“秋园”两字,便开始琢磨:为什么不叫果园、不叫桃园呢?是因果园太功利,桃园太单一了吗?收获累累硕果不正是人们的向往吗?陶潜的世外桃源不正是许多厌倦尘嚣者所孜孜以求的吗?也许秋园真的更富内涵:春时来,看满园的芬芳,你会憧憬累累的秋果;秋时来,享受丰收的喜悦时,又能回想春花的烂漫。但不全因为这些,附近的老人说,这块土地上,原有一座剧院,焦土抗战时给毁了,后来就把这块地方叫做秋园。

走进秋园,我不想倚重哪棵树,歇息一下倦怠的身心;不想依托哪一树枝头,释放我似乎沉重的叹息。

有路就走下去,没有路就走入林中去。一位果农在修剪老枝,那棵桃树约有几十年了,枝枝杈杈,四处伸展,枝头却很少有花,剪得满地枯枝。老人说,自己技术落后了,树的品种也早该更新换代了。他指着四周新植的几株,两三年不到,枝头挤满了花。说什么呢?我心里再生不出对“老树春深更著花”的赞美,如果没有对枯朽衰败的弃绝,新生的萌芽又怎么能散发出更为浓郁的芬芳?

时间还早,我继续走下去。花下的人多了,有兴致盎然的看花人,有辛辛苦苦的护花人。浇水的、施药的、松根培土的……我的眼光又飞向枝头:那一粒饱满的骨朵,那一朵粉红的花,那一枚毛茸茸的果……有风吹有雨打有虫咬有鸟啄,这朵儿注定能绽放烂漫的花,这花儿注定能催生成熟的果吗?

几声清脆的鸟鸣,几树活泼的桃花,几间木板房……轻轻走过去,伫立其间,这里可算是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了。让思想歇脚,会有许多平淡;叫精神安家,会有许多闲适;把灵魂存放,会有许多轻松,这里真可算作梦里寻他千百度的精神家园了。倘能呷两口清茶,吐几缕轻烟,背几首唐诗宋词,听一曲高山流水……该有多美。

厂房烟囱的浓烟缕缕飞散,公路上的车声隆隆而至,校园的铃声隐隐传来。该回去了,我放开脚步。

走一段坑坑洼洼的土路,走一段平整的水泥路,走一段光洁的街道,又回到了校园。路的一端是隐逸的世外,另一端是辉煌的现代文明。我知道人类从遥远的古代走向现代文明的漫漫长路远不是这么短的一层,这么一点坎坷与艰难。

一座古镇,有一座滋养心灵果实的精神家园,倦怠时,走进去,放放松;有一座培养精神果实的百年名校,充实时,再回来,育满园桃李成明天栋梁,继续承传文明的火炬,让它代代不熄。

路会很长,但一定会越来越平整越光洁越宽敞!

难得这样一个冬日,这样一个下午:风并不刺骨,轻轻吹过面颊;阳光并不凄冷,暖暖地照着。迎着夕阳,我又一次走进秋园。

鸡鸣不已,几只小狗活泼泼地窜来窜去,脖子上的铜铃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此外,枝头没有花的招摇,没有果的逗引,没有叶的欢笑,没有蜂蝶翩翩的追随,只有静默,这林子一片沉寂,这里的一棵棵树也都沉默无语。

走近一棵树,掰下一枚芽,褐色的外壳里包藏着绿色的生机,捏一捏,是生命的汁液;嗅一嗅,有些苦涩,似乎又有来年的花香、果甜。

一对中年夫妇在园中劳动,丈夫许是累了,坐在地上休息。妻子却一刻不停,用最原始的工具、最原始的劳动方式——一锸一锸地深翻土地。另一位妇女独自在林中剪枝。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在这里劳动,但来年这枝头的花一定知道,这枝上结出的果一定知道。他们的心里,也一定有对来年花果飘香的憧憬,虽然,来年赏花的人,尝果的人未必想到他们。可是,没有这些人默默地劳作,没有这天寒地冻中孕育的生机一片,哪有春暖花开时持久的烂漫,哪有夏末秋初时累累的硕果。

过了一道柴门,便是断桥,年久失修,桥头的石狮滚落一旁。塘中水位很低,水面早已封冻,水不那么清澈,也不那么浑浊,塘边几杆芦苇在风中颤抖。塘四周的枯草倒伏在地面上,是劳动者匆匆的脚步从上面重重踏过,还是观赏者悠闲的步履从上面轻轻踩过。站在断桥上,尘封的往事,失落的回忆,便走到眼前。也许这才是自然,这才是本色。

勤劳聪慧的板浦人为什么不在这园中搞几个景点呢,恐怕正是想在现代市镇的繁华与喧嚣中,永远保留一份纯朴,一份宁静,只有自然的造化,绝无人工的痕迹吧。

荒草斜阳,鸡鸣犬吠,我没有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有的只是对这片静默的思考。是啊,人是一根苇草,但,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价值便在于此。许多时候,我们因劳作而放弃了思想;可有了思想的时间空间时,我们却又怎么也抛不开功利。没有思想的深刻,灵魂只能如一池水,虽然清澈透明,却极为肤浅。

夕阳里,慢慢走出秋园,我的思想却仍栖居在这片园中。这里李汝珍的名著《镜花缘》传世久远,这里的科学家汪氏三兄弟早已享誉海内外,这里的百年老字号汪恕有滴醋名闻遐迩。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秋园,也一定能香飘四海,哪怕只凭她的纯朴、沉默,和这份纯朴、沉默中孕育的无限生机!

才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时节,我的心又开始憧憬秋园那一片诗意深沉的沃土了。我想象着园中曾经的情形:穿花蛱蝶,处处可见;点水蜻蜓,款款飘飞;自在娇莺,恰恰啼鸣……

然而所见并不如此:园中老树新树,泛着新绿;枝头嫩芽,渐渐肥硕。走上断桥,一池春水明净清澈,荡起的涟漪,一漾一漾地散向远处。风中的芦苇自由摇摆,低语着,一扫冬日的瑟缩。塘边的垂钓者,洒食、上饵、垂竿,临水照心,更重要的恐怕不是能钓上多少鱼,而是为了涵养自己心灵中的那份悠闲和从容。

“二月二,挑荠菜”,三五名妇女,借着难得的春日,来到路上、林间挖荠菜。也许,今晚的餐桌上,就会摆出清鲜可口的荠菜饼,一家人围坐着,品尝着,谈笑着。剪枝的果农,风风火火的忙碌。大概,他们在心中不止一次地计数过,开花的日子有多远,结果的日子有多远,收获的日子有多远。

一对老年夫妇,他们蹒跚地搀扶着来,又相依相随地蹒跚着去。也许,他们在这片园子里忙忙碌碌一辈子,如今来看一看,看一看他们洒下过汗水,也品尝过喜悦的这片园子……

我在园中穿行,有时脚下平平整整,有时坑坑洼洼,有时杂草丛生。许多时候,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不也是这样行走的吗?我们总是注意如何披荆斩棘,如何蹚过泥泞,竟连走向何方都不曾考虑。这时候,最需要的应当是思考,哪怕是寻一块稍微平整的地,停留片刻也好。

有人说,人生是一次远行,但我想决不是一次寂寞的远行,我们是在花间穿行。也许付出很多,收获却微乎其微,但只要适时驻足,嗅一嗅,便会留下一瓣馨香;品一品,便会尝到一份甘甜。我们思想着并劳动着,便会拥有一个又一个硕果累累的来年。

在一片平整的高地上逗留,我反反复复地告诉自己,无论如何匆忙,都别忘了为自己寻一片高地,站定了,平静一下,放松一下。看林中树默默地孕育生机,听枝上鸟雀嘤嘤地说地谈天,感受脚下泥土的松软,感受阳光照临的煦暖。也许,这片园子,就是一块高地;也许某一本书,就是一片高地;也许,一位朋友,就会带给我们一片高地。

彭斯说:“这儿没有我的心,我的心儿在高原”。我知道,他心中的高原正是我们许多人都向往着的精神高地!我在花间穿行,我在园中寻找……

偶尔翻看《唐诗大辞典》“胜迹”中“鉴湖”一条,就想起了镜池,想起我一次次走近它时的情形,想起一路上牵牛花的红朵、蓝朵。

“镜池”,是我给镇南秋园里一片水取的名,原取意于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又好像受了刘勰“水停以鉴,火静而朗”的启发。

从空间距离看,我一步一步丈量过多次,1200米多点;计算一下时间,上回关注镜池的“一片杨树叶”是去年11月3日,快一年了。

镜池是一个椭圆形的水池,约有三四亩。中间横一座南北走向的石板桥,这里人们称它断桥,桥头的石狮早已滚落,桥在水上部分长约12米。秋天,好像没到霜降节气,即是去年,即使落霜了,“人迹板桥霜”的人迹也只属于我和一个常常早上去捕鱼的人。

我去,主要是锻炼。在镜池边逗留,练几下朋友教的形意拳。虽然不像太极拳那样行云流水,续续相生,潇洒自如,只是很质朴简单的劈、崩、钻、、横……也每每到出汗为止。

累了干什么呢?我这人,喜欢给做的事附加点意义,就像小时候跟父母到玉米地点化肥,母亲忽然就停下来把一棵玉米周围的草锄一锄。我呢,随身带着袖珍的小书,比如小32开的《莱蒙托夫诗选》,口袋就装下,或者大家小书中的《经典常谈》,要不干脆临出门抄几句《二十四诗品》中“海风碧云,夜渚月明”之类的某一两品,读读背背,玩味玩味。

此外,可以听听鸟鸣,看看花开,在风景中静静地沉醉一会。有时候,看看桥东,天空和水里是朝阳,沾了水意和雾气,湿淋淋的,水灵灵的。望望桥西,晓月如璧,要多沉静有多沉静。云在天上,树在四面,云影树影落在水里,芦苇根偶尔有鱼嘴伸出水面,呼吸着早晨清鲜的空气。那时,鱼也惬意,人也惬意。

我在2011年11月3日《一片树叶》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桥东,两米,它躺在水面上,一漾一漾,极细微地浮动着。以叶尖为时钟里12点的话,在7点至10点间有两处残缺,它随水、随风西流,大约水已无数次拂过,叶面黄亮、光洁而静美。它何时离枝,飘落地上,辗转水中。也许就是今夜,或者昨日,或者……晚秋风的力度,缩在室内的人是觉察不出的,但郊野的树知道、叶知道。就那么三摇、两晃,梗与枝的连结松动了,起初,是脱落一点点;再一摇,倏然断开,悠悠飘落……

“鉴湖”一条的内容是:鉴湖风光秀美,堤桥纵横,舟楫穿梭,远山碧色,清水绿波,为江南水乡之典型。唐代诗人贺知章爱鉴湖湖山奇丽,终老于斯。其《回乡偶书》诗中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为人传诵。

离镜池1200米远,随时可到。只因为懒散,整个春天都没去过。“春风不改旧时波”,已经入夏了,镜池还是过去那样明澈吗? [1]

作者简介

袁春波,男,1970年生,中学高级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