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中文名: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境内东南部

级 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气 候: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保护区域: 13022公顷

类 型: 野生生物类型

保护对象: 生物群落及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

批准时间: 2006年2月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三明市建宁县境内东南部,于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13022公顷。属野生生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武夷山脉中段重要的生物区系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生物群落类型和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

保护区内主峰金铙山白石顶海拔1858米,是福建省境内第一高峰,金铙山南麓是闽江的正源头。[1]

目录

历史沿革

2001年10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为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境内东南部,东起泰宁县界,西至伊家乡兰溪村汪家铺,南抵均口镇台田村山洋浆,北达金溪乡高峰村平坑。范围在东经116°46′41″—116°59′24″,北纬26°35′47″—26°49′56″之间。

地质地貌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崇安—石城深断裂的西侧。岩浆活动强烈,地层出露不全。以加里东侵入岩与燕山期侵入岩分布最广。东部为中山代地层及岩浆侵入活动为主,西部则是古老的变质岩基底出露。构造线主要有北东和北西向两组。中生代地层基本上呈北东向展布。古老变质岩中发育韧性剪刀带,片麻理发育,地层变质揉皱强烈。

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中段,以中、低山地貌类型为主,海拔在250-1858米之间,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从东北向西南倾斜。西南山势平缓,中部为低山丘陵地,东北部有王家山宝峰山等比山等山峰,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因流水切割,多“V”型峡谷和深谷,山地坡度在30°-45°之间。

气候

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5.3℃,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1℃。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2.8℃。年平均降雨量1880.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20.7小时。全年平均无霜期280天,绝大部份年份均有降雪,高山地带冰挂雪压严重。

土壤

保护区成土母岩为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三大类,保护区的岩性主要由侏罗纪地层组成,主要是砂岩、砂砾岩,成土母质以残积母质为主。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出现明显的土壤类型渐变现象,即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红壤为主,局部分布暗红壤、水化红壤。

水系

保护区位于闽江三条源头水系之沙溪和富屯溪水源分水岭区域,其中沙溪河源水茜溪为闽江正源,发源于保护区内的严峰山西南麓海拔950米处。水系主要由金溪水系和水茜溪水系组成,为树枝状水系。

区域范围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均口镇、濉溪镇、溪口镇3镇、伊家乡、大元国有采育场,14个建制村。总面积13022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633公顷,缓冲区面积3441公顷,实验区面积4948公顷。

保护区东以建宁县与泰宁县界为界;由1858米白石顶至高点沿金铙山脉山脊线至1565米王坪栋,向南穿官常村的里山、王坑等自然村至焦坑村的天上山、旱树等自然村,从1185米九县石山脚至台田村的三洋浆自然村为南界;向西北折至台田村的台田腰自然村,再与均口镇的均口村土楼上、岭腰村邱家、黄岭村平逢山,金溪乡的水西村山口、圳头村谢家等自然村相连,沿1017米笠帽山山脚穿金溪乡的大元村坪坑863米天子鼻为北界;西面的鸳鸯湖区以库区一重山为界,即东至合水口电站坝头,南至均口镇的黄岭村三滩自然村,西至伊家乡的兰溪村汪家铺自然村,北至溪口镇的艾阳村连家际自然村。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武夷山脉生物区系重要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森林植被群落以及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及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等。

植物资源

截至2006年,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8科899属2268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82属183种;裸子植物7科12属19种;被子植物178科805属2066种。

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钟萼木、南方红豆杉和银杏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香榧、花榈木等27种。野生兰科植物64种,福建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3种,模式标本种与特有种有3种。

动物资源

截至2006年,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5目99科385种,其中哺乳纲8目21科58种,鸟纲18目48科194种,爬行纲2目12科61种,两栖动物2目7科25种,鱼类5目11科47种。昆虫有30目245科1425种。

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云豹黄腹角雉蟒蛇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鸳鸯等39种。属于中日、中澳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的候鸟种类各为56种和13种。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挂牌成立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构规格相当于副处级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为50人。管理局设有办公室、资源保护科、计划财务科、科技宣教科、经济发展科、综合执法科等6个科室和4个管理站及1个生态监测站。

管理措施

管好护林员队伍,要通过健全制度、奖优罚劣、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加强护林员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护林员素质;做好资源保护,尤其对各自辖区内“重点”、“弱点”及“热点”管理区域要合理安排,加强巡查力度,及时消除隐患,确保资源安全;做好站所建设,要加强所站“人、财、物”的管理,以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把站所软硬件设施提升到新水平;理顺关系,要积极协调好管理站同社区、村集体、群众的关系,为管理站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旅游信息

保护区内金铙山又名太弋山,因闽越王无诸校猎于此,遗失金铙一面而得此美名。该山绵亘300余里,共有84峰,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为“八闽第一峰”。景区可观珍稀物种红豆杉柳杉钟萼木、红花油茶野生群落等生态景观,可赏金铙晴雪、云海奇观、千姿石蛋、高山草场、杜鹃花海等自然奇景。

保护区有报国寺、鹰嘴岩、圣主庙、古学堂、龙王岩等人文景观。景区内建有770米长高山时空隧道;1000米长凌空栈道;高山小火车;高山室外滑雪场等。

保护价值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江的发源地,保护区内分布有南方红豆杉群落、钟萼木群落、雷公鹅耳枥群落、福建山樱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树群落、浙江红山茶群落七大植物群落,为武夷山脉中段特有的生物群落。有建宁金腰、建宁椴和建宁野鸦椿3种的模式标本种。保护区是武夷山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7种,保护区对于闽江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