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盘龙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盘龙七
居中|原图链接

中文学名:盘龙七

别称:石白菜、地白菜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目科:蔷薇目、虎耳草科

属种:岩白菜属、秦岭岩白菜

分布区域: 陕西

盘龙七,中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秦岭岩白菜Bergenia scopulosa T. P. Wang的根茎。分布于陕西等地。具有补益脾胃,收敛固肠,利水活血之功效。常用于急慢性肠胃炎,痢疾,浮肿,淋症,白带,崩漏,黄水疮,秃疮,疥癣。[1]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味涩、微苦,性平。

归经

归胃、脾、肺、肾、大肠经。

功效

补益脾胃,收敛固肠,利水活血。

主治

用于急慢性肠胃炎,痢疾,浮肿,淋症,白带,崩漏,黄水疮,秃疮,疥癣。[2]

相关配伍

  1. 治泻痢后肠胃虚弱:盘龙七、红石耳各15g,朱砂七9g,黄精6g。水煎服。
  2. 治浮肿:盘龙七、竹根七各3g,老龙皮红石耳鹿街草金丝带各6g,羌活9g,木通2.4g。水煎服。(1-2方出自《陕西中草药》)
  3. 治白带、崩漏:盘龙七、椿根皮各3钱,水煎服。
  4. 治黄水疮、秃疮、疥癣:盘龙七、黄柏各5钱,椿根皮1两,共研细末,用清油或蛋清调和外敷。
  5. 治痨伤咳血:盘龙七配瞿麦根炖猪肉内服。(3-5方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炮制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杂质,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1. 去杂,闷润,切片,晒干。
  2. 饮片加5%的麸皮同炒,炒至略有香味,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形态特征

秦岭岩白菜多年生草本,高5-50cm。全体平滑无毛,根茎粗壮,延伸,直径2.5-4cm,沿石壁缝隙匐生,半暴露;密被粟褐色鳞片和叶柄鞘的残余。叶基生,叶柄长1.5-13cm,托叶鞘无毛;叶片近肉质,有光泽,圆形或宽卵状圆形,长5-25cm,宽3-22cm,先端钝圆,基部近圆形或略作楔形,边缘具锯齿或不明显齿,有时近全缘,两面具腺窝;叶脉[註 1]明显。花茎长10-20cm,光滑,中部以上具1披针形苞叶;圆锥聚伞花序顶生,具多数花,分枝,几造先叶开放;花萼钟状,5深裂,紫红色,多脉;花瓣5,有深紫色脉纹,先端钝,基部有爪;雄蕊10;子房卵球形,无毛,基部2室,先端1室,花柱2,柱头大,盾状。蒴果2瓣裂。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0-3600m的湿润的峭壁石崖缝隙中。分布于陕西等地。

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近圆柱形,一端稍细,直径2.5-4cm。表面褐色,密被褐色鳞片及残存叶鞘,并可见棕红色细根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棕红色,显粉性。气微,味涩、微苦。

饮片性状

根茎呈类圆柱形,稍扁,略弯曲,长5-25cm,直径1-2.5cm,表面皱缩不平,棕褐色或深棕褐色,上有密集的环节,节间长2-3mm,节上有棕黑色鳞片状叶基残存,愈向上端愈多,下端较光,露出棕褐色皱缩的皮部及点状突起的根痕,或带有少数须根;质硬脆,断面淡棕褐色,近边缘有类白色点状维管束环列,一侧点稍大,另一侧点较小,有时可见根茎部分枯朽呈棕褐色。气微,味苦、涩,微甘。

药理作用

  1. 镇咳作用;
  2. 抗菌作用;
  3. 抗溃疡作用。

相关论述

  1. 陕西中草药》:“补脾健胃,收涩固肠,除湿利水,活血。主治急慢性肠胃炎,浮肿,崩漏,白带,淋症,痢疾,黄水疮,秃疮,疥癣。”
  2. 陕西中草药》:“味涩、微苦,性平。”

视频

盘龙七片---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注释

  1. “叶脉”:叶脉是叶片上分布的粗细不同的维管束,分布在叶肉组织中起输导和支持作用。叶脉的内部结构随叶脉的大小而不同。它一方面为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输出光合产物,另一方面又支撑着叶片,使能伸展于空间,保证叶的生理功能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