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皮埃尔·阿伯拉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皮埃尔·阿伯拉尔
Pierre Abélard

皮埃尔·阿伯拉尔
图片来自Forumactif


彼得·阿伯拉,又名亚伯拉德法语Pierre Abélard,1079年-1142年4月21日),法国著名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一般认为他开创概念论之先河。阿伯拉生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南特以东约10公里的勒帕莱出生,卒于法国索恩河畔沙隆附近的圣马塞尔修道院(Abbey of Saint-Marce)去世。[1]

生平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就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学生,后来也成为巴黎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刚开始的时候,他是教授哲学,后来改为神学,他是首先把哲学神学融合的经院哲学家之一,他也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天才,非常具有吸引力,于今日是一位非常有领袖魅力的领导人。[2]

青年时期曾到处游学,后到巴黎跟随唯实论的学者商薄的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但生性好辩,与其师发生激烈争执;便先后在巴黎近郊的默伦科尔贝埃索纳设校自成学派,开始教学生涯。他讲授逻辑,并在讲学期间抨击过去的师长与同窗,为教会所仇视,迫使他再度流浪。

流浪期间,他曾前往拉昂,在安塞姆指导下学习神学,然而他对安塞姆也有所批评,认为他只是长于辞令的顽固守旧者:“他长于辞令,但言之无物,更乏推理能力;他燃火时,使满室乌烟熏人,却不能使之大放光明。”[3]此举引起安塞姆的学生不满,遂向未曾读过神学的阿伯拉辩论对《圣经》的看法;阿伯拉花了一天的时间研究圣经,次日用标准评论方式解说《圣经》。此举再度使教会当局不快,认为他未读过神学,有无照解经之嫌。被迫离开拉昂。但因他才华实在高人一等,被任命为巴黎主教座堂的教师。

著作

亚伯拉德终生不容于教会当局,他的三一论学说被斥为异端,他的第一部著作《神学》(Theologia)在1121年遭焚毁。再加上他好辩与爱好批评知名学者,在当时学界亦为不受欢迎的人物。晚年他在克鲁尼修道院,过著普通僧侣的生活。1142年,阿伯拉死于勃艮地的克鲁尼修道院,最后埋葬在哀绿绮思主持的女修道院附近。

他的著作之中,包括了争议纷纭的《是与否》(Sic et Non)。它在这本书中提出,公认有权威的基督教神学与哲学著作之间的相反见解,以证明基督教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待他以及其他的基督教思想家努力。在写过《是与否》之后,亚伯拉德立刻撰写巨著《基督教神学》(Christian Theology)。[4]

私人生活

亚伯拉德在巴黎主教座堂担任教师讲师时,爱上教士富尔贝尔的17岁侄女哀绿绮思Héloïse。这对恋人双双逃往布列塔尼并秘密结婚,并生有一子。不久后哀绿绮思为了阿伯拉的前途(如果结婚就没法当神学院的院长)否认这桩婚姻,此举遭到局外人误会,哀绿绮思的叔父巴黎主教座堂的迦农富勒以为阿伯拉欺骗其侄女感情,于是设计陷害阿伯拉,派人将他施以宫刑,使他无法与哀绿绮思组成正常家庭,只有力劝哀绿绮思进入巴黎郊外一所修道院当修女,阿伯拉则前往圣丹尼斯修道院当修士。后来,他又重操旧业─教书的工作,不久之后又牵涉了一次剧烈的争论。于1121年的斯瓦松会议(Council of Soissons)上,未经聆讯就把他对三位一体的主张大加谴责。1136年,他最后一次回到巴黎,重新被受到欢迎,写了几部重要的著作。亚伯拉德是当时基督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当他做了修士以后,试图解决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后来都成为后几个世纪的主要神学问题。[5] 阿伯拉死后,1164年哀绿绮思的遗骨也被葬于其侧。

参考文献

  1. 奥耳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
  2. 比尔‧奥斯丁,《基督教发展史》,马杰伟、许建人译(香港:种籽出版社,2002),191。
  3. 引自王任光,〈彼得·亚培拉-时代的叛徒,《西洋史集刊》,1991年12月〉
  4. 奥耳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
  5. 陶理,《基督教两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合译, (香港:海天书楼,2001,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