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皈教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皈教者,外文名:PROSELYTE,基督教圣经专名。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2]并称三大宗教。

简介

旧约和他勒目(Talmud 〔关于古代律法及遗传的犹太法典〕)对于承认皈教者拥有犹太教约民身份的态度,在愈后期就愈肯定。“皈教者”的希伯来文说法 ge{r,最初是指外籍居民,而不必与宗教有关──事实上,散居异地的犹太人也可称为 ge{r (创十五13;出廿三9)。在旧约正典里或在日后,这词逐渐专指完全皈教者。to^s%a{b[ 一词含有 ge{r 早期的意思,即指外籍人,但较少意味长久的情况。七十士译本约有十二次把这常用词 ge{r 译为 paroikos,意即“邻居”,而毫无皈教者的意思;偶然也采用其他的译法,但 prose{lytos 则用了超过七十次。无论是在希伯来文或希腊文,这个词的宗教意味随时代而加增,但我们不能准确地区分其演进的阶段。

旧约有几篇经文,对皈教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利十九34以及其他平行经文讲及博爱;外国人可获准参与宗教的团契,只要他们先行割礼(出十二48),有时甚至豁免这要求(民十五14-16);不管是以色列人或异族人犯罪,都接受同一套法律的制裁(民十五30)。在犹太人群体中,外国人也须遵守安息日(出廿10,等等)。那些最引人注意的经文更越过了立法的范畴,达到天下一家的手足之情。王上八41-43的祷告何其气度宽弘;而在赛二2-4,四十九6,五十六3-8;耶三17;番三9,末日普救的远象发出闪耀的光芒。简洁的路得是一位女皈教者的故事。路得成为后来犹太教非常推崇的人物。

旧约时代的皈教人数不多,政治和地理环境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他们一般是住在巴勒斯坦的外族人,他们自愿接受割礼,并进而遵守那套繁琐的律法。然而,赛十九18-25和番二11却描述一个丝毫不受种族传统和成见桎梏的异象。后世犹太教的某些派系不愿意接受皈教者,但他们不可能在旧约中找到合理的借口。

在希腊罗马时代,犹太侨民散居各地,外邦皈教者的数目大增。犹太人的道德水平和一神信仰吸引了认真的外邦人,但许多这种外邦人却厌恶割礼、安息日和禁戒猪肉的要求。一部分的皈教者却信得彻底:他们服从教导、接受割礼和洗礼,其后且在圣殿献祭。有些人欣赏犹太教,但不愿意接受全部的要求。他们在会堂里崇拜和学习,而不接受割礼,有点儿像今日那些从不领受圣餐却拥护基督教的人一样。许多学者称这些人为“半皈信者”,而且研究他们是否等于当代文献所提到的“敬畏神的人”。莱克(K. Lake)有如下的警语:“世上没有部分皈教的人”。虽然他的话揭示了一点真理,却流于武断,因为正如斐罗(Philo)、约瑟夫(Josephus)以及其他人所证实的,当时确有一批重要且为数不少的未受割礼而拥护犹太教的人。

在拉比的著作中,ge{r 肯定是指完全皈教者。米示拏(Mishnah 〔犹太人关于律法的遗传集〕)称居于犹太人之中的异族人为 ge{r to^s%a{b[;后来,中世纪的著作则称他们为“近门的皈信者”(proselyte of the gate)。因恐惧而皈信者会遭别人蔑视,称为“狮子的皈教者”(lion proselyte),其典故见于王下十七25起。在米大示拉巴(Midrash Rabbah)对民八的释义(其摘录见于 R. Loewe and C. G. Montefiore, A Rabbinic Anthology, 1938,页566-79),以及在其他许多地方,拉比们都坚称皈教者的权利应该相等于或超过那些天生的犹太人,而且皈教者也应该特别受人和神宠爱。

拉比们虽然不乏这些高贵的情操,但他们当中许多人诚然憎恶皈教者。巴比伦的他勒目有一段话强调说:基于皈教者的罪恶背景,他们有强烈的犯罪倾向(Baba Metzia 59b)。这话暗示他们否定皈教者会真正悔改的可能性。这套巴比伦他勒目在另一处地方反对犹太教接受皈教者,把皈教者喻为以色列人皮肤上的疮(Yebamoth 109b)。不管这主张是在哪一种政治环境下出现,它都是可鄙的思想。虽然圣经和最上乘的拉比学说都规定皈教者应享有平等的身份,但第一代的皈教者实际上──而非理论上──大概从不曾获得与纯犹太人一样的平等地位。不管是由于民族优越感,或是民族的苦难,犹太人的排外作风历来损害了犹太教──纵然旧约对这种作风屡加指斥,约拿书尤为明显。

到了新约时代,不管官方的反应如何,愈来愈多皈教者涌入犹太教(参:徒二10,六5,十三43)。散居各地的犹太人比较乐于接待那些真诚的外邦慕道者,而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的犹太教则较为狭窄,倾于律法主义和传统礼仪。初期教会的成员多来自未受割礼的犹太教拥护者或称敬畏神的人(腊:theosebeis 或 sebomenoi)。对那些因割礼而迟疑的外邦人来说,十字架并不是绊脚石。当保罗与他的犹太裔同工为割礼而争论的时候,世界的历史可谓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所有准基督徒都必须遵守一切犹太利未人的礼仪,正如一些极端分子的期望一般,那么,皈信基督的人可能大减,而世界历史也须改写了(参:徒十五)。

既然文士和法利赛人都素以冷漠对待皈教者著称,为何耶稣还讲出太廿三15这番话?这问题引起了不少争论。那“一个人”可能是指他们的成绩欠佳;这节经文也可能是指某宗历史事件,例如企图使某些显赫的罗马人皈依犹太教的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