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皇帝会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皇帝会战(德语:Kaiserschlacht),又称作鲁登道夫攻势(英语:Ludendorff Offensive)或春季攻势(德语:Frühjahrsoffensiv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于西方战线发动的连续攻势,达到自1914年以来挺进幅度最深的成果。这场攻势发动的起因为:德军意识到必须在美国挟压倒性的物资和人力优势进驻欧陆前击败西线的协约联军,这是德国在战争中最后的机会[1],同时也因为东线在俄罗斯帝国退出战争后可集中实力发动攻击,约有50个师得以释出并取得数量优势,在质素上也较西线的德军为佳。

这场攻势分作4个阶段,代号“迈克尔”(Michael)、“乔治特”(Georgette)、“格奈森瑙”(Gneisenau)和“布吕歇尔-尤克”(Blücher-Yorck)。迈克尔作战是这次行动的主攻,目的在突破盟军防线,包围于索姆河英吉利海峡的英军并将其歼灭。德国认为一旦此行动成功,法军将有可能提出停战。其他行动皆为迈克尔攻势的辅助作战,为的是牵制索姆河上其他盟军的行动。然而皇帝会战本身缺乏确立的战略目标,当攻势开始时目标的选定一直在根据战场状况而变化。相比下盟军的主力都集中于重要的地区,如亚眠的铁路枢纽和海峡的港口,而撤离了德军占领、长期受战火破坏、并无战略价值的地区。

德军在攻势中遇到机动力不足、后勤运输无法赶上前线部队的问题,以至于无法即时扩大战果。担任攻势矛头、快速移动的突击部队无法携带足够维持自己战力的粮食与弹药,由于缺乏补给,德军的攻势日益减弱。到了1918年4月后半,德军对联军的威胁力量已消失,前者地面部队已伤亡惨重,是否能固守占领地、保住战果也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到了1918年8月联军使用新型战术和火炮武器,发动反击的“百日攻势”,将德军自皇帝会战占领的土地上逐出,不久德国的兴登堡防线崩溃,德意志帝国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军的最后攻击

鲁登道夫于7月15日发动德军的最后攻势,试图吸引佛兰德以南的联军部队和扩大布吕歇尔-尤克作战以东的突出部。德军兰斯以东的攻击受阻于法军的纵深,虽然德军兰斯西南部的部队成功跨过了马兹河,但法军于7月18日在突出部以西发动大规模攻势,威胁切断德军的突出部,尽管鲁登道夫成功挡住这个攻击并成功撤退突出部的部队,但盟军已看透德军的情势,发动了百日攻势[2],夺回德军占领的区域,最终结束战争。

对战略的冲击影响

皇帝会战的连续攻势令德军在一战中曾占领了大片的领土。然而德军并未取得胜利,相反地,德军人力枯竭、士兵疲倦并置于战场上,令联军得知此状况。而占领地的增加也意味着德军必须巩固、抵抗联军增援兵力的战线变长,特别是形成突出部的形式更难防守。在六个月内,德军士兵数量从510万降到了420万人,人力资源耗尽。德军最高统帅部估计,每个月必须要有20万人用作补充兵力,然而即使将服役年龄降至18岁,也要一年才能征得30万的新兵。更糟的是,他们已失去其军队精锐:用作渗透战术的突击部队。即使如此,德军还约有100万士兵于东线,最后也一直到战争结束,试图令德意志帝国可在欧洲抵抗更久,并继续持有政治野心。

联军虽然受到大量的损失,但没有战败。在任命福煦为联军最高统帅后,原本不协调统一的联军作战情形已有好转,增进了其效率。而美军第一次以单独部队证明己方的能力,他们的出现也弥补了历经四年作战、人力缺乏的英法两军。

视频

皇帝会战 相关视频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鲁登道夫攻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