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留耕堂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是沙灣何氏家族的宗祠。留耕堂始建於公元1335年(元朝至元元年),建築雄偉大氣,保留了精美的嶺南石雕、木雕、磚雕技藝,是優秀的嶺南特色建築。1989年6月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南宋度宗初年(公元1240年),沙灣何氏先祖何德明公從廣州遷居到沙灣。六年之後,他得到本鄉李昴英的助力,向廣東常平司以官價購置官轄的荒田和荒地,一共三百頃,是為何氏最早的產業。
公元1335年,何氏族人修建留耕堂。元朝末年,留耕堂毀於兵禍。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得以重建。隨後又在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擴建。
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朝廷實施海禁,令沿海居民一律內遷五十里,留耕堂也被迫拆掉。康熙二十七年,何氏家族開始重建留耕堂,但規模比之前大為減小。直到康熙三十七年,才開始考慮認真重建,將幾年前的祠堂拆掉重起擴建,改為五間五進。十七年後主體建築擴建完畢,而算上周邊附屬建築如門前塘坎、襯祠、祠仆居室廚房等等則一共花去三十四年[2]。
簡介
留耕堂占地面積一共3334.25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2033.94平方米。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分五間五進。第一進是頭門,寬五間,達23.35米,進深為9.73米。正門前廊首先是六根八角形的石柱,內襯六根圓木柱。正門東西分別有一座鐘鼓樓,寬4.4米。頭門正中上擺放着寫有「何氏大宗祠」五字的橫匾,兩側的門聯由陳獻章寫成。
第二進就是祠堂的儀門(即牌坊),闊占三間,有11.1米,進深3.9米。牌坊前後側各有四根白石柱子,撐起牌坊。橫樑上承六組如意斗拱,層層飄出。正面的橫匾上寫着「詩書世澤」四字,過了儀門則可以看到背後正中刻有「三鳳流芳」四個字。
第三進是拜廳,而過了拜廳就是第四進享殿,稱為象賢堂。象賢堂進深16米,由橫向四列、縱向七列一共二十八根巨柱支撐(其中四根石柱,其餘是木柱)。
第五進也是最後一進是留耕堂,是祠堂的後寢,有木、石柱16根。堂中供有何氏先祖神像。
視頻
留耕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南村人感受一下!番禺文物讓國家霸氣宣布「重點保護」…… ,搜狐,2019-10-18
- ↑ 沙灣何族留耕堂經營管理概況 ,廣州市政協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