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甘西鼠尾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西鼠尾草(学名:Salvia przewalskii Maxim.)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木圆柱锥状,外皮红褐色,茎高可达60厘米,丛生,上部间有分枝,叶片先端锐尖,边缘具近于整齐的圆齿状牙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茎生叶密被微柔毛。轮伞花序,疏离,顶生总状花序,苞片卵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锐尖,花萼钟形,二唇形,上唇三角状半圆形,下唇较上唇短,齿三角形,先端锐尖。花冠紫红色,外被疏柔毛,冠檐二唇形,中裂片倒卵圆形,顶端近平截,侧裂片半圆形。花丝扁平,花柱略伸出花冠,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倒卵圆形,5-8月开花。[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甘肃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生于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下,海拔2100-405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西部。[2]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木质,直伸,圆柱锥状,外皮红褐色,长10-15厘米,径3-7毫米。茎高达60厘米,自基部分枝,上升,丛生,上部间有分枝,密被短柔毛。 叶有基出叶和茎生叶两种,均具柄,叶片三角状或椭圆状戟形,稀心状卵圆形,有时具圆的侧裂片,长5-11厘米,宽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边缘具近于整齐的圆齿状牙齿,草质,上面绿色,被微硬毛,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绒毛;根出叶的叶柄长6-21厘米,茎生叶的叶柄长1-4厘米,密被微柔毛。 轮伞花序2-4花,疏离,组成顶生长8-20厘米的总状花序,有时具腋生的总状花序而形成圆锥花序;苞片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8毫米,宽2.5-3.5毫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长柔毛;花梗长1-5毫米,与序轴密被疏柔毛。花萼钟形,长11毫米,外面密被具腺长柔毛,其间杂有红褐色腺点,内面散布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三角状半圆形,长4毫米,宽5毫米,先端有3短尖,下唇较上唇短,长3毫米,宽6毫米,半裂为2齿,齿三角形,先端锐尖。

生长习性

甘西鼠尾草喜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在气温低的地区,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幼苗出土亦慢。甘西鼠尾草耐寒,在北方能露地越冬;但怕旱又怕涝,低洼积水易引起烂根。甘西鼠尾草为深根植物,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以保水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壤为宜;砂土保水性差易受旱,粘性土壤排水不良易烂根,均不宜种植。[3]

主要变种

褐毛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下面干时被污黄或浅褐色绒毛。
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四川南部、西部、甘肃东部、云南东北部;生于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下,海拔2100-35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理县。
少毛变种
红秦艽(四川茂汶),灵兰香(四川康定):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下面多少被短柔毛或近无毛。
分布于中国甘肃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生于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下,海拔2100-405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西部。
红褐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少,花序简单,花红褐色。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生于山坡阳处,海拔32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德钦。

化学成分

根含丹参酮Ⅰ,Ⅱ,Ⅱ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紫丹参酯(prgewaqiunone)A、B,亚甲基丹参醌,1,2-二氢丹参酯,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参萜酸(przewanoic acid)A、B,丹参新酯B,丹参内酯,去甲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紫丹参萜醚(przewalskin),紫丹参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紫丹参蒽醌(przewalskinone),1,5-羟基-3-甲基蒽醌(ziganien),β-谷甾醇。

主要价值

【药性】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大剂量克用至30克。
【使用注意】妇女月经过多及无瘀血者禁服,孕妇慎用,丹参反藜芦。
①《本草经集庄》:畏咸水。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③《本草备要》:忌醋。
④《本经逢原》:大便不买者忌之。[4]

栽培技术

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以保水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壤为宜;砂土保水性差易受旱,粘性土壤排水不良易烂根,均不宜种植。选好地后,整地时一定要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厩肥或堆肥3000千克,深耕把肥料翻入地里,并耙细,整平。根据地形,顺坡向,按适当距离开数条排水沟即可。
灌溉
甘西鼠尾草种子较小,播种深度及覆土厚度不宜超过2.0厘米,因春季风大,地表土壤易散失水分,不利于发芽出苗,播种后注意土地保湿,每年适时灌溉3-4次。
中耕
一般在植株封行前进行3次,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苗小根浅,松土要浅,以后每15天进行1次,第3次中耕应深些。
管理
药物种植在单位面积上有一个最适苗数,过稀过密不仅会影响到单位面积产量,而且会影响到药材质量。种子出苗时,幼苗的生长总是疏密不匀,大小不一,及时进行间苗补苗可有效弥补以上缺点。当苗高6厘米进行第1次间苗,通过两次间苗即可定苗。 结合3次中耕除草追肥3次。灌排水出苗期或移栽缓苗期土壤干旱应及时浇水或灌水,雨季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涝害。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