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诗琅 | |
---|---|
图片来源:部落格-变形笔记 王诗琅 | |
出生 | 台湾艋舺 |
逝世 |
1984年11月6日 台北市马偕医院 | (76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教育程度 | 日治时期台北老松公学校毕业 |
奖项 |
王诗琅(1908年2月26日-1984年11月6日),台湾作家,笔名王锦江、王刚、王一刚、嗣郎、正宏。是台湾艋舺人。自幼进入私塾就读,对稗官野史及传记小说特别感兴趣。他一生扮演过许多角 色,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文学创作家、儿童文学的主笔者、乡土史家 、记者和杂志编辑。由他所经历过的不同工作与角色中,反映出他的理想、兴趣和热诚,以及对乡土的关怀。他一生受尽病痛折磨,仍然写作不辍。晚年得到联合报短篇小说推荐奖、国家文艺奖、盐份地带台湾新文学特别奖和台美基金会人文奖[1]。[2]
生平
王诗琅16岁(1924年)时组织“励学会”,因此受到当时日治政府警方的注意,且因受到当时台湾民族社会运动影响及接触左翼思想方面书籍,1926年时参加由日本人小泽一所组织的台湾黑色青年联盟,在1927年至1935年间共入狱3次,前后被判刑1年6个月。23岁又因“台湾劳动互助社事件”,再被判刑10个月,此后以写作为志业。1937年时王诗琅曾代杨逵主编《台湾新文学》,并策划编辑〈汉文学创作诗集〉。
在中日战争期间,王诗琅也曾受征召前往上海和广州从事战争任务,战后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台湾籍官兵总队政治教官。二次大战结束后,王诗琅曾先后担任《民报》编辑以及《和平日报》主笔等职位。1948年时王诗琅任职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开始从事台湾历史及民俗文化编纂的工作。1961年时再转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组长,纂修《台湾省通志》。
自公职退休后,王诗琅又担任《台湾风物》杂志社编辑,从事乡土文献之整理与研究。晚年时则开始注译《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此书王氏的注译只有一本出版,为沿革志第二编中卷之社会运动史《文化运动》,由稻乡出版社印行)。1982年获国家文艺奖特别奖。并任《学友》杂志社主编,推广儿童文艺创作。1984年王诗琅获得第二届台美基金会人文科学成就奖,1984年11月6日卒于台北市马偕医院。
著作
王诗琅早期主要的文学创作包括诗和小说,其小说的风格带有批判写实主义、笔触沉郁,反映出当时社会运动受到压迫的挫败感,发表的作品有〈夜雨〉、〈没落〉、〈十字路〉等。
王诗琅的写作范围涵盖甚广,作品包括小说、儿童文学、民间故事、台湾民俗、台湾人物、台湾文教及台湾历史等。曾出版的著作有《台湾社会生活》、《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湾礼俗志》等十多种。
1969年时,张良泽将王诗琅作品编为《王诗琅全集》,共11卷,由德馨室刊行,内容分别是《鸭母王》、《孝子寻母记》、《艋舺岁时记》、《清廷台湾弃留之议》、《余清芳事件全貌》、《三年小叛五年大乱》、《台湾人物志(上)》、《台湾人物表论(下)》、《台湾文学重建的问题》。
《夜雨》及《丧服的遗臣》,全套于2003年由台北市海峡学术出版社重新印行。张炎宪、翁佳音收录为《陋巷清士-王诗琅选集》2000年由稻乡出版社印行。
王诗琅与王国藩主修的《台北市志》,在1983年由台北市成文书局出版,该书是《中国方志丛书》当中的一本;王诗琅译注的《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编中卷》。
1995年11月由新北市稻乡出版社出版,以“台湾社会运动史:文化运动”的名义出版。
1991年王诗琅在日治时期所创作的几篇重要短篇小说,前卫出版社将之与朱点人的作品合在一起出版,名为《王诗琅、朱点人合集》。
1999年玉山社出版《台湾历史故事》、《台湾民间故事》,两本的故事内容是王诗琅所撰写(1999年时,王已过世),绘图者则是李钦贤。
1988年陈逸雄将王诗琅、赖和、陈虚谷等人的作品译成日文,出版《台湾抗日小说选》,由东京都研文社发行。
王诗琅的诗作数量不多,其白话诗〈蜂〉,以及为李南衡主编的《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4:诗选集》所写的序言“日据下台湾新文学的生成及发展代序”,皆收录在1979年3月15日出版的《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4:诗选集》。
评价
王诗琅对战后儿童文学尤其贡献良多,因此有“台湾的安徒生”之称。在1999年玉山社出版的《台湾民间故事》中,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密察所写的序〈台湾安徒生〉,序文中提到[3]:
“ | 这位被誉为“台湾安徒生”的前辈…… | ” |
参考资料
- ↑ 开拓文教基金会-王诗琅陋巷清士
- ↑ 2007台湾作家作品目录
- ↑ 王诗琅,《台湾民间故事》,玉山社,ISBN 957824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