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振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江苏省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1] [2]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7号公报”,将“第4325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

王振义长期以来从事医学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在国际上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振义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中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3]

人物经历

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富裕的家庭,小时候家里住的是一幢三层高的洋房,还有个不小的花园。

父亲总是教育他们要与人为善,并且特别重视教育,八个子女中,除小女儿受文革影响外,其余七人均毕业自国内著名大学,成年后均在各自领域里有所成就,而且个个精通两门以上外语。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王振义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王振义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祖母逝世后,父亲希望子女有一人能从医,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当医生可以帮很多人。”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1952年,王振义投入血液病研究中,同年广慈医院细分出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血液四个专业。王振义开始在著名内科专家邝安堃的指导下从事血液学研究。

1953年,王振义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病人在平时没有出血症状,但在拔牙等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王振义翻阅了大量文献,了解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王振义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这种检测方法,并做出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同年,王振义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10月,作为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主治医师,王振义来到了黑龙江省勃利县后方医院参加会诊。在那里,60余名志愿军战士集体出现了咯血、头痛等症状,初步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1954年起,王振义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

1959年,“大跃进”的浮夸之风也影响了医院,王振义和团队提出“3年攻克白血病”。

1963年,王振义被调至医学法语班做教师,精通法语的王振义重拾法语课本学习。

1973年,王振义调回上海瑞金医院内科,进行血液病的治疗和研究,只要不查房、不问诊,王振义就查阅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同时主编或参编了多本血液学著作。

1978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王振义的研究重点之一。

1980年起,王振义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2年,开始就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

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王振义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中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1982年,王振义从临床医生调任基础医学部,复习起基础的医学课本。

1983年,王振义用全反式维甲酸这种药进行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下,顺利分化成正常细胞。一年后,这种分化诱导效果确认无疑。

1986年,王振义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法救治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同年,24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治疗并好转。

1994年,王振义和团队将研究论文投稿国内某家知名学术杂志,却被批为“乌合之众”。对方的答复是研究单位都是基层医院,没有知名医院,不予发表。王振义说“科技界评奖应该将真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只看论文发表在最高杂志上,在群众中有影响,而忽略了研究的创新性。

1996年,王振义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

1997年,王振义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王振义参与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已成为中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并被不断再版。

2012年3月6日,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及开发全新疗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这是世界在癌症研究方面的最高嘉奖,也是美国以外的科学家首度获奖。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王振义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

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从事于血栓与止血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发现轻型血友病。王振义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在有效缓解治疗APL的基础上,王振义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又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振义的领导的团队与中科院药物研究所合作,从生蒲黄中分离出四种有效成份,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并阐明了它们在防治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同一时期,王振义所领导的研究组,在中国首先提纯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建立了检测该因子抗原与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携带者的方法,因而两次获卫生部科研乙级奖;研究组还在中国首先提纯和检测抗凝蛋白(蛋白C和S),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首先发现和报道蛋白S缺乏症。

人才培养

重视年轻人的培养,一直是王振义所坚持的,王振义曾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领域的教学工作,共培养了博士21人,硕士34人。在王振义的学生中,有陈竺、陈赛娟这对著名的“院士夫妻”、“973”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

论文著作

王院士共发表论文310篇,主编专著五本,参加编写著作17部。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85年至2007年间,王振义发表论文共136篇,情况如下:

期刊论文

论文题名-------------------------------------------------------------------------------------作者-------------年卷期-------------发表刊物

CD4+ T细胞克隆对自体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特异的肿瘤杀伤作用----王振义,陈赛娟----2007年 2卷 01期-----内科理论与实践

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和分子发病机制以及相关靶向治疗-----------------------王振义-------2006年 1卷 01期------内科理论与实践

多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王振义---2006年29卷 03期------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分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王振义----------2006年 29卷 09期-----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王振义----------2006年 15卷 03期------白血病·淋巴瘤

成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王振义----------2006年 20卷 02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的研究--------------------------------王振义----------2006年 27卷 03期------中华血液学杂志

凝血因子Ⅺ基因内含子区受位剪切位点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王振义---2005年 26卷 03期------中华血液学杂志

抗凝血酶基因C2759T(Leu99Phe)突变导致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分子机制研究----王振义---2005年 26卷 03期------中华血液学杂志

白血病靶向治疗的应用-----------------------------------------------------------------王振义----------2005年 25卷 06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专业著作

专著名 -------------------------------------------- 作者------------------出版社 ----------------------出版时间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 --------------- 王振义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临床医学卷·内科学(上、下)-----------------王振义 ------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临床医学概要(一版) --------------------------王振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肿瘤的诱导分化和凋亡疗法----------------王振义,陈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生命科学丛书 肿瘤的诱导分化和凋亡疗法-王振义,陈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 -------------王振义,阮长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第二版)----王振义,阮长耿-----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9月

英汉双解精选英语惯用语词典------------王振义------------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王振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 2012-03-06 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奖 (获奖)

▪ 2011-01-14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因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获奖)

▪ 2003 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获得海姆瓦塞曼奖 (获奖)

▪ 2000 获年度最佳被引征文奖 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 (获奖)

▪ 1996 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奖 (获奖)

▪ 1994 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 (获奖)

▪ 1994 获得了何梁何利科技奖 (获奖)

▪ 1993 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获奖)

▪ 1990 获法国“1990年杰出医生”奖牌 (获奖)

荣誉称号

▪ 2004 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获奖)

▪ 2001 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获奖)

▪ 1992 被授予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获奖)

社会任职

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中华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广慈医院)主任、主治医师(1948~196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

基础医学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84~198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1987~1996)。

人物轶事

1996年,王振义72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和上网,从此每天都要在网上查阅医学文献三四个小时以上。

王振义追忆起当年每周末大老远到中华医学馆查资料,逐字逐句把有价值的内容抄下来,一天最多能读四五篇文章,不禁感慨现在的网络实在太方便。

王振义说:“为人师表,我不能老拿旧知识去糊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我的学问在不断上进,他们也会受到激励,不断学习。”事实是,每次“开卷考试”最紧张的不是考生王振义,反倒是考官。年轻的医生们既为有机会能得到王老师真传而兴奋,又为王老师可能会提的各种问题而紧张。

代表作品

《出血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英雄事迹.南京医科大学[引用日期2016-01-04]
  2. 王振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引用日期2016-01-05]
  3. 师昌绪、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图).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