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琮」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玉琮.jpeg|有框|右|<big>玉琮</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20/651f940da0684075bbd75c9df1aa7528.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09265677_12008179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File:玉琮.jpeg|有框|右|<big>玉琮</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20/651f940da0684075bbd75c9df1aa7528.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09265677_12008179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玉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玉琮的外型状似笔筒,外型方内洞圆。玉琮为中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 玉琮王”之称。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 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
''' 玉琮''' 是中国古代用于[[ 祭祀]] 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 安徽]] 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 玉器]] 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玉琮的外型状似笔筒,外型方内洞圆。玉琮为中国古代重要[[ 礼器]] 之一;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 玉琮王”之称。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 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简介==
 
==简介==
  
 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玉璧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ref>[https://www.jianshu.com/p/3822fca8b1ad?utm_campaign=maleskine&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seo_notes 玉琮到底是什么? | 玉器 · 题材 ],简书</ref>。
+
 在选材上,[[ 良渚文化]] 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 玉石]] ,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 玉璧]] 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ref>[https://www.jianshu.com/p/3822fca8b1ad?utm_campaign=maleskine&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seo_notes 玉琮到底是什么? | 玉器 · 题材 ],简书</ref>。
  
 
==延伸内容==
 
==延伸内容==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ref>[https://www.sohu.com/a/309265677_120081792 古代玉琮的用途是什么?  ],搜狐,2019-4-20</ref>。
+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 战国]] 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 学者]] 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ref>[https://www.sohu.com/a/309265677_120081792 古代玉琮的用途是什么?  ],搜狐,2019-4-20</ref>。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 线 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 浮雕]] 结合细线刻雕琢成。[[ 图案]] 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 中轴]] 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各时玉琮==
 
==各时玉琮==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 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 黄色]] ,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 杭州]][[ 反山遗址]] 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 清代]] 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 乾隆]] 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视频==
 
==视频==

於 2020年7月22日 (三) 16:47 的修訂

玉琮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質筒狀物,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於祭地的玉器。玉琮的外型狀似筆筒,外型方內洞圓。玉琮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造型最大、製作最精、紋飾最美的史前玉琮,有「 玉琮王」之稱。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 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簡介

在選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為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的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青赭色居多。從出土的玉琮來看,除部分保留着晶瑩的質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蝕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於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澤較均勻,不像玉璧那樣存有燦爛多變的塊狀彩斑[1]

延伸內容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有的學者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其用途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系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2]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內上下各刻一神人獸面複合圖像,共8個。單個圖像高約3厘米,寬約4厘米,用淺浮雕結合細線刻雕琢成。圖案主體的神人,臉面呈倒梯形,眼為重圈,兩側有小三角形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用一條長橫線、7條短線刻出兩排16個牙齒。頭飾內層為帽,刻8組捲雲紋,外層羽冠,刻22組邊緣雙線,中間單線組成的放射狀羽飾。臉與冠淺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聳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鳥。四肢密布捲雲、弧線、橫豎直線作成的紋飾。胸腹部淺浮雕獸面紋,有橢圓形凸面眼瞼和橋形額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轉角為中軸展開,每兩節還琢刻了簡化的神人獸面紋,四角相同,左右對稱,共8組。與豎槽內的紋飾相比,這一人獸組合保留了基本構圖,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變形,面部簡化,在獸面兩側增加了一對誇張的鳥紋。以轉角為中軸展開的簡化人獸組合紋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

各時玉琮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麵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慣的不同,偽品多數顯得圓滑有餘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視頻

玉琮 相關視頻

這個玉琮非常漂亮,據說還是商州時期的,專家:是河
高古玉之玉琮、玉鉞、玉壁各自代表着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