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牟宗三」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added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6 次修訂)
行 1: 行 1:
 牟宗三 (1909-1995),字离中, 山东 栖霞 人,祖 湖北省公安县,被誉为近 现代中国 最具“原创性”的“智 型” 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Infobox person  
1928 国立 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哲学系 ,1933 年毕业 。先后 任教于 华西大 学、中 央大 、金陵大 学、 浙江大 学,以讲 逻辑与西 文化为 三十 《历史与文化》、 《再生》杂志。1949 年,赴台 师范学院 东海大学任教 。1954 受聘为台湾地区教育部 学术 审议委员。1960年 聘至 香港大学主讲中国哲学 。1968 年由港大转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主任 。1974 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任 教于 新亚研究所。 其后又任教 于台湾大学 台湾师 大学、东海大学、中 央大 。1984 荣受 台湾 地区 行政院国家文化 奖章
+
| 姓名    =    牟宗三
 +
| 外文名    =  Mou Zongsan
 +
| 图像    = 
 +
[[File:Mouzongsan.jpg|缩略图|center|[http://i1.sinaimg.cn/history/2014/0418/U10570P1488DT20140418171842.jpg 原图链接]  [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4-04-18/172088757.shtml 来自新浪网]]]
 +
| 图像说明 =   牟宗三 |center
 +
| 出生日期 =  1909年
 +
| 出生地点 =  山东栖霞 牟家疃村
 +
| 逝世日期 =  1995年
 +
| 国     =   中国
 +
| 职业    =   中国 现代 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新儒家
 +
| 知名作品 =   《心体与性体》 <br> 《佛性与般若》
 +
}}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牟宗三</big>'''(1909年6月12日 - 1995年4月12日),字離中。[[ 中国]]现代学 ,哲学家、 哲学 家,现代新[[ 儒家]] 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华西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
 
 +
曾在[[台灣]]、[[香港]]與中國等地多所大學中任教,最後定居台灣並在[[台北]]辭世。他獨力翻譯[[康德]]的名著《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學與孔孟陸王的心學,以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互相詮解  <ref> {{cite web | url =https://philomedium.com/philosopher/mou-zongsan | title =牟宗三 | publisher =哲學新媒體 | accessdate =2019-11-09}}</ref>。
 +
 
 +
== 人物生平 ==
 +
1909年4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蛇窝泊镇牟家疃村。
 +
 
 +
1918年,9岁,入私塾。
 +
 
 +
1921年,12岁,转入蛇窝泊镇新制小学。
 +
 
 +
1927 [[ 北京大学]] 预科,两年后升 哲学系
 +
 
 +
1928 秋,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国民党人把他列为预备党员,后退出,开始潜心读书。
 +
 
 +
1930年,由预科直接升入北大哲学系,兴趣集中在易经和怀特海哲学,对易经宇宙论的玄思和形而上学的灵魂十分欣赏。此乃其知觉的解悟学思阶段。
 +
 
 +
1932年冬,读大学三年级,正式师从[[熊十力]],契悟关于生命的问题。其学思由构架的思辨转为客观的悲情。
 +
 
 +
1933年,完成第一部学术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同年大学 毕业 任教于 山东寿张乡村师范。
 +
 
 +
1934年秋,离开寿张乡师,北上[[天津]],在社会科学院与哲 家[[张东荪]]、社会活动家[[张君劢]] [[罗隆基]]往来,加入[[张东荪]]组建的国家社会党。
 +
 
 +
1935年,第一部学术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 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正式出版。
 +
 
 +
1936年秋,赴[[广州]],任教于私立学海书院。同年, 院解散,旋北上返北平。
 +
 
 +
1937年春,任国家社会党机关刊物《再生》杂志主编。回乡时路过山东邹平,参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与梁意见不和。七七事变后,几经辗转,只身前往桂林。
 +
 
 +
1938年初,在[[广西]]田间中 教书,构思 草写《逻辑典范》。同年底,应[[张遵骝]]之邀至[[昆明]],无职业,生活费由张资助。
 +
 
 +
1939年秋,张遵骝返沪,遂困于昆明,致函张先生。熊先生极力相助未果;自重庆往璧山狮子场拜晤被日机炸伤的熊先生。同年认识[[唐君毅]],与其成为 问与性情最相契的一位朋友。
 +
 
 +
1940年 ,以讲 师名义进入大理民族文化书院,着手酝酿《认识心之批判》。精神极度痛苦,生命极度萧瑟,由虚无之感、悲剧之创伤契入佛教心情。
 +
 
 +
1941年1月,《 逻辑 典范》正式出版。同年大理文化书院解散,与张君励关系疏离。返重庆北碚任教于梁漱溟筹建的勉仁书院,依附熊十力。 梁不相谐。
 +
 
 +
1942年秋,辞去勉仁书院教职,由唐君毅推荐至[[成都]]华 西 大学哲学系任讲师,独立讲学自此始。撰写《认识心之批判》。在此间,道德 文化 意识特强,客观悲情一直在昂扬着。
 +
 
 +
1945年,由成都转至[[重庆]],任教于中央大学哲学系,与唐君毅共事。国社党改 民社党,正式退出
 +
 
 +
1946 春,随中央大学撤往[[南京]];秋 轮任中大哲学系 任。与友人[[姚汉源]]创办 《历史与文化》 月刊,因经费无着,出四期而停刊。
 +
 
 +
1947年秋,因系内矛盾而转往金陵大学 江南大学。
 +
 
 +
1948年,与熊十力同赴浙江大学哲学系任教。
 +
 
 +
1949年春,由[[杭州]]经[[上海]]去[[广州]]。同 春夏之交 只身乘船去[[台湾]]。 赴台 前,曾托人前往家乡接王夫人与两个儿子,未果。
 +
 
 +
1950年秋,应台湾 师范学院(后改为台湾师范大学)之聘,一批关心中国文化的中国青年学子集聚于身边,共同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
 +
 
 +
1951年夏,主讲台湾师大的人文讲习会(后改为人文学社),为该讲习会的发起人之一。
 +
 
 +
1954年,舍弃人文学社,另成立人文友会。同年,人文友会上的发言被整理成(人文讲习录)出版。
 +
 
 +
1955年,转 东海大学任教 。人文友会宣告解散。《认识之心批判》上册出版(下册于1957年出版)。此书从构思到完稿,长达十余
 +
 
 +
1957年11月,倡导东海大学学生成立类似于人文友会的 学术 组织。
 +
 
 +
1960年10月, 应香港大学 之邀,赴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主讲中国哲学 、康德哲学等。同年学生[[吴元亮]]专程从北京到栖霞打听老师其家人的情况,并写信转告之。
 +
 
 +
1961年,《政道与治道》出版,提出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并建之说。在台十年,着力于具体问题之解决,被视为客观悲情下的具体解悟。
 +
 
 +
1963年,《才性与玄理》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其已由"客观的悲情"转为"往学之表述",由新外王的开出转入心性之学义理的的展露与开掘。
 +
 
 +
1968 ,应唐君毅之约, 港大 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院及 新亚 书院,任 书院哲学系主任 。同 ,《心体与性体》第一、二卷出版;翌年,第三卷出版。该书撰写历时八年之久,计130余万言。该书贯通宋明600年的学术,确立义理纲维,厘清思想脉络,简别派系,确认在正宗,辨别歧出,规模浩大,是50岁后最有代表性的鼎立巨作。
 +
 
 +
1970年9月,《生命的学问》印行。
 +
 
 +
1971年3月《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印行。
 +
 
 +
1974年,与家人有直接书信来往。从 香港中文大学退休 。践约返台 在中国文化书院讲学三个月,回港后转 任新亚研究所 教授。
 +
 
 +
1975年,[[《现象与物自体》]]出版,是其40余年来学思的总结  
 +
 
 +
1976年,讲学 于台湾大学 哲学研究所, 台湾师 大哲学研究所,并先后应聘中央 大学、东海大学 荣誉客座教授。
 +
 
 +
1977年6月,《佛性与般若》<ref>[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1480  《佛性与般若》  ]佛学研究网</ref>(上、下册)出版,至此,儒 释、道均得到系统疏解与消化。同年,被台湾哲学学会推荐为常务理事。
 +
 
 +
1979年,发表《纪念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同年,《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出版。此书是,《心性与体性》的第四册,是对宋明儒学陆王一系列及刘宗周学术思想的疏解与诠表。同年,[[《名家与荀子》]]出版。
 +
 
 +
1980年7月,赴[[韩国]]讲学。
 +
 
 +
1983年,译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同年《 国哲 十九讲》出版。
 +
 
 +
1984 ,次子伯琏和长孙红成赴港探亲,获 台湾" 行政院"年度文化奖。
 +
 
 +
1985年,《圆善论》出版。
 +
 
 +
1987年1月,应韩国退溪学会之邀,出席第九届退溪学国际会议,担任主题演讲。四月,荣获香港大学颁赠荣誉文化博士学位。译著[[维特根什坦]]《名理论》出版。
 +
 
 +
1988年,《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出版。此书是第一部学术在专著《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之再版。
 +
 
 +
1989年,回忆学思发展历程的专著《五十自述》出版。
 +
 
 +
1990年,《中国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出版。
 +
 
 +
1991年,译著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出版,。同年,在鹅湖杂志连续发表题为《以合目的性之原则为审美判断之超原则之疑窦与商榷》,对康德的第三批判进行批判,提出质疑。
 +
 
 +
1993年,译著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册出版。至此,对康德的三大批判全部重新译出。
 +
 
 +
== 哲学观点 ==
 +
<p style="text-indent:2em;">'''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如果说[[冯友兰]]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国儒学"逻辑地"建立起来,那么牟宗三的努力方向则在于使中 儒学"哲学地"建立起来。牟宗三以《认识心之批判》、《道德的理想主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等一系列著作,会通中西,圆融古今,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缜密的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
==視頻==
 +
'''牟宗三 新儒學大師珍貴的講話錄像 - 亞洲電視製作提供'''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smgQxIsJ0連結 }}
 +
 
 +
== 人物评价 ==
 +
[[File:7737007ct03.jpg|缩略图|left|[http://imgt.bookschina.com/2018/zuo/7737007ct03.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89%9F%E5%AE%97%E4%B8%89%E5%9B%BE%E7%89%87&step_word=&hs=0&pn=201&spn=0&di=3730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217095626%2C3913921121&os=563474547%2C2767672915&simid=0%2C0&adpicid=0&lpn=0&ln=1837&fr=&fmq=155073904935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5&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t.bookschina.com%2F2018%2Fzuo%2F7737007ct0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k55hfvitgw_z%26e3Bv54AzdH3FojgowgAzdH3Fojgowgk7y_z%26e3Bwfrx%3F2657rt1%3D0l80&gsm=96&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与康德的道德哲学》:在儒 思想的新开展过程中,牟宗三的哲学无疑是一个不能绕过的理论高峰。理解牟宗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史背景是"五四"前后的新 文化 运动。</p>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出版的《剑桥哲学词典》称:牟先生是当代新儒一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p>
 +
 
 +
<p style="text-indent:2em;">台湾[[傅伟勋]]: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课题也就关涉到如何消化牟先生的论著,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的艰巨任务。</p>
 +
 
 +
<p style="text-indent:2em;">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刘述先]]也曾说我曾将牟先生在当代中国哲学的地位比之于康德在西方哲学的地位:你可以超过他,却不可以绕过他。
 +
 
 +
== 参考文献 ==
 +
 
 +
[[Category:学者]]
 +
[[Category:哲学家]]
 +
[[Category:儒家人物]]
 +
[[Category:中国人]]
 +
[[Category:210 宗教學總論]]
 +
[[Category:170 心理學總論]]
 +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於 2020年5月21日 (四) 14:42 的最新修訂

牟宗三
牟宗三
原文名 Mou Zongsan
出生 1909年
山東棲霞牟家疃村
逝世 1995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新儒家
知名作品 《心體與性體》
《佛性與般若》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 - 1995年4月12日),字離中。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任華西大學、中山大學、金陵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台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英國劍橋哲學詞典譽之為「當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他畢生致力於弘揚民族文化,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作出巨大貢獻。其許多著作被譯成英、韓、德等文字。 曾在台灣香港與中國等地多所大學中任教,最後定居台灣並在台北辭世。他獨力翻譯康德的名著《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學與孔孟陸王的心學,以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互相詮解 [1]

人物生平

1909年4月25日,出生於山東省棲霞縣蛇窩泊鎮牟家疃村。

1918年,9歲,入私塾。

1921年,12歲,轉入蛇窩泊鎮新制小學。

1927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

1928年秋,國民革命軍占領北京,國民黨人把他列為預備黨員,後退出,開始潛心讀書。

1930年,由預科直接升入北大哲學系,興趣集中在易經和懷特海哲學,對易經宇宙論的玄思和形而上學的靈魂十分欣賞。此乃其知覺的解悟學思階段。

1932年冬,讀大學三年級,正式師從熊十力,契悟關於生命的問題。其學思由構架的思辨轉為客觀的悲情。

1933年,完成第一部學術著作《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及其道德哲學》。同年大學畢業,任教於山東壽張鄉村師範。

1934年秋,離開壽張鄉師,北上天津,在社會科學院與哲學家張東蓀、社會活動家張君勱羅隆基往來,加入張東蓀組建的國家社會黨。

1935年,第一部學術著作《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及其道德哲學》正式出版。

1936年秋,赴廣州,任教於私立學海書院。同年,學院解散,旋北上返北平。

1937年春,任國家社會黨機關刊物《再生》雜誌主編。回鄉時路過山東鄒平,參觀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與梁意見不和。七七事變後,幾經輾轉,只身前往桂林。

1938年初,在廣西田間中學教書,構思、草寫《邏輯典範》。同年底,應張遵騮之邀至昆明,無職業,生活費由張資助。

1939年秋,張遵騮返滬,遂困於昆明,致函張先生。熊先生極力相助未果;自重慶往璧山獅子場拜晤被日機炸傷的熊先生。同年認識唐君毅,與其成為學問與性情最相契的一位朋友。

1940年,以講師名義進入大理民族文化書院,着手醞釀《認識心之批判》。精神極度痛苦,生命極度蕭瑟,由虛無之感、悲劇之創傷契入佛教心情。

1941年1月,《邏輯典範》正式出版。同年大理文化書院解散,與張君勵關係疏離。返重慶北碚任教於梁漱溟籌建的勉仁書院,依附熊十力。與梁不相諧。

1942年秋,辭去勉仁書院教職,由唐君毅推薦至成都華西大學哲學系任講師,獨立講學自此始。撰寫《認識心之批判》。在此間,道德文化意識特強,客觀悲情一直在昂揚着。

1945年,由成都轉至重慶,任教於中央大學哲學系,與唐君毅共事。國社黨改為民社黨,正式退出。

1946年春,隨中央大學撤往南京;秋,輪任中大哲學系主任。與友人姚漢源創辦《歷史與文化》月刊,因經費無着,出四期而停刊。

1947年秋,因系內矛盾而轉往金陵大學、江南大學。

1948年,與熊十力同赴浙江大學哲學系任教。

1949年春,由杭州上海廣州。同年春夏之交,隻身乘船去台灣。赴台前,曾托人前往家鄉接王夫人與兩個兒子,未果。

1950年秋,應台灣師範學院(後改為台灣師範大學)之聘,一批關心中國文化的中國青年學子集聚於身邊,共同探討中國的歷史文化。

1951年夏,主講台灣師大的人文講習會(後改為人文學社),為該講習會的發起人之一。

1954年,捨棄人文學社,另成立人文友會。同年,人文友會上的發言被整理成(人文講習錄)出版。

1955年,轉東海大學任教。人文友會宣告解散。《認識之心批判》上冊出版(下冊於1957年出版)。此書從構思到完稿,長達十餘年。

1957年11月,倡導東海大學學生成立類似於人文友會的學術組織。

1960年10月,應香港大學之邀,赴港任教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講中國哲學、康德哲學等。同年學生吳元亮專程從北京到棲霞打聽老師其家人的情況,並寫信轉告之。

1961年,《政道與治道》出版,提出道統、學統、政統三統並建之說。在台十年,着力於具體問題之解決,被視為客觀悲情下的具體解悟。

1963年,《才性與玄理》出版。此書的出版標誌着其已由"客觀的悲情"轉為"往學之表述",由新外王的開出轉入心性之學義理的的展露與開掘。

1968年,應唐君毅之約,由香港大學轉至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及新亞書院,任書院哲學系主任。同年,《心體與性體》第一、二卷出版;翌年,第三卷出版。該書撰寫歷時八年之久,計130餘萬言。該書貫通宋明600年的學術,確立義理綱維,釐清思想脈絡,簡別派系,確認在正宗,辨別歧出,規模浩大,是50歲後最有代表性的鼎立巨作。

1970年9月,《生命的學問》印行。

1971年3月《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印行。

1974年,與家人有直接書信來往。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踐約返台,在中國文化書院講學三個月,回港後轉任新亞研究所教授。

1975年,《現象與物自體》出版,是其40餘年來學思的總結。

1976年,講學於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台灣師大哲學研究所,並先後應聘中央大學、東海大學榮譽客座教授。

1977年6月,《佛性與般若》[2](上、下冊)出版,至此,儒、釋、道均得到系統疏解與消化。同年,被台灣哲學學會推薦為常務理事。

1979年,發表《紀念熊十力先生追念會講話》。同年,《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出版。此書是,《心性與體性》的第四冊,是對宋明儒學陸王一系列及劉宗周學術思想的疏解與詮表。同年,《名家與荀子》出版。

1980年7月,赴韓國講學。

1983年,譯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出版。同年《中國哲學十九講》出版。

1984年,次子伯璉和長孫紅成赴港探親,獲台灣"行政院"年度文化獎。

1985年,《圓善論》出版。

1987年1月,應韓國退溪學會之邀,出席第九屆退溪學國際會議,擔任主題演講。四月,榮獲香港大學頒贈榮譽文化博士學位。譯著維特根什坦《名理論》出版。

1988年,《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出版。此書是第一部學術在專著《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及其道德哲學》之再版。

1989年,回憶學思發展歷程的專著《五十自述》出版。

1990年,《中國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出版。

1991年,譯著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冊出版,。同年,在鵝湖雜誌連續發表題為《以合目的性之原則為審美判斷之超原則之疑竇與商榷》,對康德的第三批判進行批判,提出質疑。

1993年,譯著康德《判斷力批判》下冊出版。至此,對康德的三大批判全部重新譯出。

哲學觀點

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學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如果說馮友蘭的努力方向在於使中國儒學"邏輯地"建立起來,那麼牟宗三的努力方向則在於使中國儒學"哲學地"建立起來。牟宗三以《認識心之批判》、《道德的理想主義》、《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圓善論》、《心體與性體》、《佛性與般若》、《才性與玄理》等一系列著作,會通中西,圓融古今,完成了對中國儒學的創造性重建,建立了龐大、縝密的哲學體系即道德的形上學體系。

視頻

牟宗三 新儒學大師珍貴的講話錄像 - 亞洲電視製作提供

人物評價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在儒家思想的新開展過程中,牟宗三的哲學無疑是一個不能繞過的理論高峰。理解牟宗三哲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史背景是"五四"前後的新文化運動。

1995年出版的《劍橋哲學詞典》稱:牟先生是當代新儒一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台灣傅偉勛: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課題也就關涉到如何消化牟先生的論著,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的艱巨任務。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劉述先也曾說我曾將牟先生在當代中國哲學的地位比之於康德在西方哲學的地位:你可以超過他,卻不可以繞過他。

參考文獻

  1. 牟宗三. 哲學新媒體. [2019-11-09]. 
  2. 《佛性與般若》 佛學研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