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甩辮子的姑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評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佳友在線 的圖片

愛甩辮子的姑娘》根據文達的小說改編。改編:薛恩厚。首演單位:中國評劇院。首演者:於萍等。劇本由北京寶文堂書店1959年出版。

劇目介紹

評劇《愛甩辮子的姑娘》劇情介紹:

愛甩辮子的姑娘吳玲,到鍋爐房灌水,發現紙灰,引起注意,報告給公安部門。公安部門從自首特務和群眾反映中,判斷在這個醫院里有隱藏特務,他們是向303國防工廠伸手。303工廠勞動模範田技師心臟病入院,主治醫師周大夫形跡可疑,被調無學習,改由鄭大夫主刀。經吳玲奔波調查,終於證明周是特務分子,但很快即被其同夥害死。在田技師做手術的晚上,特務破壞電閘,妄圖使田技師死在手術台上,吳玲在黑暗中與特務搏鬥負傷,卻機智地把手上的血抹在特務後背上,終使特務落入法網。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愛甩辮子的姑娘 相關視頻

中國戲曲表演教材
中國戲曲絕活展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