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伤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热伤害(Heat injury) ,指的正是因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是因运动、工作产生大量的热,导致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
人类属于为恒温动物,正常的体温约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脑干中的下视丘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维持人体温度的恒定,算是身体中的“中央空调”,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我们身在寒带或热带的国家时,不会像变温动物根据当下的气温而调整体温。体温调节中枢透过四大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经由皮肤、毛细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决定如何进行温度恒定调节。比如说,当天气热的时候,我们会流汗,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因环境造成而变热的血液,除了使血管舒张让血流速度变大使其可以快速传递到皮肤,同时也发出讯息告知皮肤汗腺和毛细孔,让体内的水分及热能借由毛细孔蒸发出体外(水蒸发属于吸热反应),激烈运动时,每个小时的流汗量甚至能高达1~2公升,且呼吸频率增加(会有喘的感觉),达到体内降温的散热效果,天气冷的时候则反之。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比体内温度高时,身体藉传导及辐射散热的效果变差,此时主要靠流汗蒸发及对流散热,湿度高低也会影响汗水蒸发的速度,尤其,台湾属于平均相对湿度高的国家,就好比说民众于台湾夏季出外游玩时总会感觉闷热,其中“热”来自温度对于人体的感受,而“闷”则是湿度带给人们的感受,因此,艳阳高照之下需要同时注意温度和湿度,有时温度看似没有很高,但湿度过高的话一样会为人体带来热伤害喔!
目录
热伤害的种类&症状
种类
常见的热伤害包含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为最需要小心的症状,严重程度虽然与环境温度相关,但严重程度与患者年纪及既有疾病亦有相关性。
症状:
1.热痉挛:是因在高湿热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时因流汗过多或在休息时补充过多开水而非电解质溶液(运动饮料),促使体液丧失和电解质流失,体内的钠、钾离子浓度相对偏低,形成电解质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身体不自主骨骼肌收缩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续1到3分钟,容易发生于大腿、小腿与手臂。如果痉挛剧烈,甚至会影响腹壁肌肉,应尽快治疗。
2.热晕厥:常见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如军队中的训练、学校的朝会),由于皮肤血管扩张帮助散热,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顺的血液,跑到皮肤等周边血管和四肢,导致脑部血流暂时不足,发生暂时性晕厥,与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体温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时进行相关处置,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中暑。
3.热衰竭:虽说“衰竭”二字容易给人带来严重的感觉,但其实主因是因为流汗过多,未适时补充水分或电解质而导致的血液循环衰竭,常出现大量出汗、疲倦、身体全身无力、头晕、头痛、说话喘、血压降低、脸色苍白等症状,患者的核心体温会上升,但很少会达到40°C,严重时可能会失去知觉,变成中暑。
4.中暑:为4种症状中最严重的,大多是因为热衰竭时未及时发现,中暑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传统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劳动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传统性中暑多指缺乏对于环境气温湿度改变的适应力,多发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劳动型中暑的患者则多发生在高温高热环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国军、劳工、农夫与运动员。皮肤因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失常而无法散热而呈干烫潮红状态,患者此时会出现意识不清且体温超过40°C(肛温40°C、耳温39.5°C、腋温39°C),最后造成中枢神经异常,若不尽速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心脏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机率约为30%-80%。[1]
热伤害怎么产生?
身体热能过多的原因: (1)人体产热过多,可见于身体因为激烈运动、特殊生理疾病 (例如甲状腺亢进等)、或服用增加代谢的药物 (例如安非他命、古柯碱等) 而导致身体制造过多的热能; (2)另一种原因是因身体吸收了过多外在环境给予的热能,常见于阳光直射处或高温密闭的环境中,尤其在小孩、老人或是行动不便者特别要保持警觉,因为这些人可能因为无法自行脱离高热环境,让身体不断吸收热能而导致热伤害的发生。
人体可透过四种方式散发身体的热能:传导、对流、辐射、蒸发。传导是皮肤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时,直接将热能转移出去,传导在人体体温调节约占2%的散热量。对流则是皮肤将热能转移给环绕在身体皮肤周边的冷空气或水,透过空气或水的流动而带走热能,故风速或水速大时,透过对流所散发的热能就会增多。辐射则是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透过电磁波形式将热能转移出去 ; 不过在大太阳的高温环境下,人体不只无法借由辐射散热,反而会因辐射自外界吸收热能而导致热伤害,故在高温时,最重要的散热方式是蒸发 : 人体可借由呼吸或排汗来散热,透过水分的蒸发带走身体的热能。值得注意是,若是空气湿度过高,或是穿著衣物阻碍排汗时,蒸发散热的能力就会减少,即可能造成身体热能的堆积而造成热伤害,因此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要保持警觉预防热伤害的产生。
中暑为热伤害中最严重的疾病,会导致意识躁动、抽搐、昏迷、横纹肌溶解、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中暑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呢?我们可以把人体想像成一部汽车,这辆汽车平常为了行驶需要燃烧燃料,此时自身会产生热能,若在高温环境下,外在环境也会将热能传到汽车上;而汽车本身配置有散热装置,但若散热能力赶不及热能的累加,汽车就可能过热而故障;人体也是一样,身体热能产生过多或散热不足,就可能会造成热伤害的产生。[2]
引发热伤害的三大因素
- 因素一 环境
- 因素二 身体
- 因素三 行为
谁是高危险族群?
其实任何人都可能发生热伤害,但其中又以婴幼童、65岁以上长者、慢性疾病患者、户外工作者等为高危险族群。
婴幼童:
小朋友的成长阶段一般分成新生儿期(1个月内)、婴儿期(2个月-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以及学龄期(6-12岁),随著年龄越小发生热伤害的机率越高,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的下视丘尚未发育完全,且因为身形较小、新陈代谢快速、体表水分的蒸散速度会让出汗量较大,又加上3岁以下的宝宝对于“冷”的认知以及本能反应表达都还没有完全,面对环境温度的改变没有自主能力,需要家长帮忙多加留意宝宝的情形。
65岁以上长者:
年长者通常因为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下降,使得比较不容易排汗,导致身体的散热效果不佳,有些老人家的行动比较不方便且有可能居住在乡村等距离医疗场所较远的地方,又加上年长者的保守观念,遇到热伤害导致身体不适的状况,往往不愿意及时就医,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部分。
慢性疾病患者: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心脏疾病、肺部疾病、代谢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此类族群因为身体部分系统和器官已出现警讯,有可能会有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形,一旦遇上高温,有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是引发心脏衰竭。
户外工作者:
通常是指营建工人、农夫、体育选手、军人等需要长期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工作的群众,相对于其他职业,环境变化的影响性对于这些职业族群较大。[3]
预防热伤害的方法
1. 保持凉爽:
建议穿著轻便、透气性佳的衣物,并尽量保持环境温度合宜。室内可加装遮光窗帘减少日照曝晒,或关闭部分电源以减少热源。外出时,无论时间长短,都不能将幼儿独自留在密闭、静止的车中,以免日照曝晒造成幼儿体温升高,而导致健康疑虑。
2. 补充水分:
炎炎夏日应特别留意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一般而言,每日建议摄取2000cc的白开水,且以常温水为佳,若大量饮用冰饮恐导致肠胃不适;若从事户外活动或大量流汗时,可适当补充电解质,以免造成热衰竭。然而,不建议以酒精饮料或含糖饮料来取代白开水,以免身体流失更多的水分。此外,饮食上也可多摄取蔬果,除了补充水分外,维生素、矿物质也有助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3. 提高警觉: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阳光与紫外线较强的期间,建议减少外出;即便正午外出时,最好要加戴防晒衣物、帽子等做好防晒。若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抽筋、体温上升等症状时,建议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并将衣物解开、散热,并尽快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若不适症状加剧时,则建议立即就诊。[4]
急救5步骤:
1、“荫凉”:把患者移动到荫凉通风处,使其不要继续待在发生热伤害的地点。
2、“脱衣”:有时候可能是患者的衣物穿得不够透气或是紧绷导致热伤害发生。
3、“散热”:若所待的地方处于不易排汗的环境,需要借助来自外力的帮助使患者可以快速的散热、降温的效果。
4、“喝水”:需患者意识清楚才能进行此步骤,避免患者无法自行吞咽水而产生其他危险。
5、“送医”:若是在任一处理过程中发现患者的情况已经超出可以面对的情况,不能有任何犹豫或自我逞强的情形发生,应该尽快寻求医护人员的救助。[5]
视频
认识热伤害
面对高温、热伤害的侵袭~你需要知道的事!
高温袭击,小心热伤害!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