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泸溪椪柑(步惊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漫话泸溪椪柑》是中国当代作家步惊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漫话泸溪椪柑
初冬时节,无论你乘船溯峒河而上,抑或是驱车在泸溪乡村道路上肆意穿行,最让你眼馋的,定是沅水之滨、峒河两岸那一坡坡、一岭岭的椪柑。叶片,绿得逼您的眼,果子,饱满得馋人。那拳头大小、红红黄黄的椪柑果长在碧绿的叶间,远远望去,如同碧蓝的天幕上撒满了眨眼的星星。“离离朱实绿从中,似火烧山处处红”,这般传神的诗句,也难以尽数描绘她的美来。 泸溪,古来就有种植柑橘的传统。泸溪古属巫楚之地,重祭祀,尊鬼神,以橘树为“社树”,用于祭祀。橘树,还是古楚国的“封疆之木”,楚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期间,曾溯沅水而上,经过泸溪时,朝游沅水,夜宿渔村,探边地神奇,访民生疾苦,向大山长河唱和,与渔人樵夫互歌。巫楚边地的神奇温暖着他苍凉的灵魂,那红如火、甜如蜜的柑橘果儿滋润着他那疲惫的身心,于是,《涉江》、《橘颂》等名篇便千古传唱;屈望村、屈子祠、屈望滩等以屈子名号命名的地名,成了人们对他永恒的纪念;“卢溪,岁贡柑橘”,也由此流传开来。 建国后,泸溪柑橘因口感好,皮薄易剥,而远销国内外。七八十年代,在沅水岸边的泸溪县浦市农场,就种植着大片的柑橘。今天的浦市农场所在地已成为浦市镇人民公园,但据在农场工作、生活过的人回忆,当年,每逢初冬时节,农场周围的山坡上橘子熟了,又大又甜,像一个个红灯笼挂满枝头。大家全部出动,采摘、搬运、包装,要忙活好一阵子。但这大箱大箱的柑橘要上交国家出口,至于在农场的工作人员,虽然只能偶尔捡拾地上的残次果,但也吃得格外甜蜜。橘园里,时有馋嘴的孩子想来偷橘子吃,会被守山的大爷追得满山跑。 在年纪稍长泸溪人的记忆里,柑橘,那是逢年过节孝敬老人的果子。逢节日或老人寿辰,亲友如能到浦市买一两斤橘子拎来,那是多大的面子。老人们慢慢地剥开皮,小心翼翼地掰开果子,只看得馋嘴的孙儿直流口水。把一两片柑橘放在嘴里一嚼,汁水四溢,格外甘甜。 泸溪柑橘果儿虽好,但种植却一直没有全面推开。这里面,有栽培技术制约,也有苗木育种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泸溪椪柑种植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从条件优越的湖北省农业厅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泸溪县,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椪柑栽培研究,他就是被誉为“泸溪椪柑之父”的杨胜陶先生。杨胜陶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栽培研究,培育出了“8304、8306”优质椪柑新品种,并在兴隆场镇、洗溪镇搞试点推广,获得成功。上世纪九十年初,杨胜陶开发的新品种,催生了泸溪县第一批椪柑种植“万元户”。 一枝独秀不是春。泸溪县地处武陵山脉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多田地少,要搞农业产业致富,就得在“山”上下功夫。既然育出了优良品种,掌握了种植技术,下一步,就是如何进行大范围推广,让更多的老百姓尝到种植椪柑带来的甜蜜。泸溪县将椪柑种植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龙头产业来抓,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到2003年,泸溪县椪柑种植已达10万亩,到种植潜力仍然很大。2004年,泸溪县提出了“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在椪柑开发上,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在培管上,实行“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在果品质量上,按照“无公害、绿色、健康”要求,严把果品质量关。2005年,泸溪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椪柑产业发展的决定》,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椪柑种植的“提质扩面”上做文章,在创品夺牌上下功夫,并首次提出了把泸溪建设成为“全省最大全国有影响的椪柑产业基地”的响亮口号。当年,泸溪县被正式授予“全国第二批无公害水果(椪柑)生产示范县”称号,并被列入湖南省柑桔优势产业带。 泸溪人不会忘记,2005年的冬季,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季节。12月12日,虽时值农历初冬,寒气逼人,但在泸溪县第一中学的操场上,却是彩旗飘飘、人山人海,格外热闹,泸溪县首届椪柑节大型文艺汇演在这里隆重上演。操场四周,是推介泸溪椪柑的各色巨幅宣传广告,广告下方,是堆成小山一样的泸溪椪柑,来自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客商正在和椪柑种植户洽谈、签约。首届泸溪椪柑节大型文艺汇演在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红胖子那幽默诙谐的语调中拉开了帷幕。既有流行歌手,又有本土笑星,他们在欢歌笑语中宣传泸溪,推介椪柑,传播快乐。伴随着《沅水神韵》那优美的曲调响起,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张也款款走来,把汇演推向了高潮。《沅水神韵》由谭仲池作词,邓东源作曲,是为泸溪首届椪柑节量身订做的曲子。11月份,张也就来到泸溪拍摄外景,椪柑节开幕前,这首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神山神水出神果,泸溪椪柑美名扬”的旋律响遍大江南北。椪柑节期间,泸溪县还组织了“泸溪椪柑中华行”活动,在长沙、上海等多个城市开展宣传促销,泸溪椪柑走进了千家万户。当年,泸溪椪柑价格上升到了1.1元/公斤,全县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
作者简介
步惊云,散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