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漫长夜(穆旦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作者:穆旦

我是一个老人。我默默地守着

这迷漫一切的,昏乱的黑夜。


我醒了又睡着,睡着又醒了,

然而总是同一的,黑暗的浪潮,

从远远的古京流过了无数小岛,

同一的陆沉的声音碎落在

我的耳岸:无数人活着,死了。


那些淫荡的游梦人,庄严的

幽灵,拖着僵尸在街上走的,

伏在女人耳边诉说着热情的

怀疑分子,冷血的悲观论者,

和臭虫似的,在饭店,商行,

剧院,汽车间爬行的吸血动物,

这些我都看见了不能忍受。

我是一个老人,失却了气力了,

只有躺在床上,静静等候。


然而总传来阵阵狞恶的笑声,

从漆黑的阳光下,高楼窗

灯罩的洞穴下,和“新中国”的

沙发,爵士乐,英语会话,最时兴的

葬礼。——是这样蜂拥的一群,

笑脸碰着笑脸,狡狯骗过狡狯,

这些鬼魂阿谀着,阴谋着投生,

在墙根下,我可以听见那未来的

大使夫人,简任秘书,专家,厂主,

已得到热烈的喝采和掌声。

呵,这些我都听见了不能忍受。


但是我的孩子们战争去了,

(我的可爱的孩子们茹着苦辛,

他们去杀死那吃人的海盗。)


我默默地躺在床上。黑夜

摇我的心使我不能入梦,

因为在一些可怕的幻影里,

我总念着我孩子们未来的命运。

我想着又想着,荒芜的精力

折磨我,黑暗的浪潮拍打我,

蚀去了我的欢乐,什么时候

我可以搬开那块沉沉的碑石,

孤立在墓草边上的

死的诅咒和生的朦胧?

在那底下隐藏着许多老人的青春。


但是我的健壮的孩子们战争去了,

(他们去杀死那比一切更恶毒的海盗,)

为了想念和期待,我咽进这黑夜里

不断的血丝……

1940年4月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

穆旦6岁即发表习作,青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一直寄情于现代诗,联大毕业后,曾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国外深造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3]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今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4]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