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漫漫長夜(穆旦詩歌)

作品原文

作者:穆旦

我是一個老人。我默默地守着

這迷漫一切的,昏亂的黑夜。


我醒了又睡着,睡着又醒了,

然而總是同一的,黑暗的浪潮,

從遠遠的古京流過了無數小島,

同一的陸沉的聲音碎落在

我的耳岸:無數人活着,死了。


那些淫蕩的游夢人,莊嚴的

幽靈,拖着殭屍在街上走的,

伏在女人耳邊訴說着熱情的

懷疑分子,冷血的悲觀論者,

和臭蟲似的,在飯店,商行,

劇院,汽車間爬行的吸血動物,

這些我都看見了不能忍受。

我是一個老人,失卻了氣力了,

只有躺在床上,靜靜等候。


然而總傳來陣陣獰惡的笑聲,

從漆黑的陽光下,高樓窗

燈罩的洞穴下,和「新中國」的

沙發,爵士樂,英語會話,最時興的

葬禮。——是這樣蜂擁的一群,

笑臉碰着笑臉,狡獪騙過狡獪,

這些鬼魂阿諛着,陰謀着投生,

在牆根下,我可以聽見那未來的

大使夫人,簡任秘書,專家,廠主,

已得到熱烈的喝采和掌聲。

呵,這些我都聽見了不能忍受。


但是我的孩子們戰爭去了,

(我的可愛的孩子們茹着苦辛,

他們去殺死那吃人的海盜。)


我默默地躺在床上。黑夜

搖我的心使我不能入夢,

因為在一些可怕的幻影里,

我總念着我孩子們未來的命運。

我想着又想着,荒蕪的精力

折磨我,黑暗的浪潮拍打我,

蝕去了我的歡樂,什麼時候

我可以搬開那塊沉沉的碑石,

孤立在墓草邊上的

死的詛咒和生的朦朧?

在那底下隱藏着許多老人的青春。


但是我的健壯的孩子們戰爭去了,

(他們去殺死那比一切更惡毒的海盜,)

為了想念和期待,我咽進這黑夜裡

不斷的血絲……

1940年4月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