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满泥土芬芳的吟唱-钟贵楷散文集(春天的赞歌)赏析溢(桥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满泥土芬芳的吟唱-钟贵楷散文集(春天的赞歌)赏析溢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满泥土芬芳的吟唱-钟贵楷散文集(春天的赞歌)赏析溢》中国当代作家桥歌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满泥土芬芳的吟唱-钟贵楷散文集(春天的赞歌)赏析溢

对于散文创作来讲,贵真,贵情,贵实,此乃散文的基本要求,也是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最近,拜读了钟贵楷先生的散文集《春天的赞歌》(团结出版社2020年8月版)后,叫我拍案叫绝!书中的每篇散文,真挚感人,情深意切,朴实自然,篇篇都充溢着泥土的芬芳,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浓浓的,满满的情!从该书的字里行间,笔者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看到了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变化;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亲情、友情和人类大爱的无比珍贵和一个正直善良的普通人追求理想幸福生活的心路历程。 真挚生动,感人至深

纵观全书,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集中突出了一个“真”字。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以说达到了逼真的艺术效果。比如《遥想当年拈砣砣》一文,作者通过川西坝子上农村流行的“拈砣砣”(注:川西农村方言,意为“抓阄”) 这种形式,描绘出当时农民分田到户的真实心情。“文革”前,广大农村吃够了“大锅饭” 的苦头,在集体生产劳动中,好些人出工不出力。造成地里庄稼长势不好,粮食欠收,最后人们只得整天饿肚皮。这种感受,上世 纪 70 年代之前在农村呆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作者巧妙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二年写起,而且从拈砣砣切入。“吃过早饭,人们三三两两地从各家院子走来,东一堆、西一摞,闹闹嚷嚷地聚集到保管室门前的晒坝上,有的自带板凳坐着,有的肩靠肩地站着,婆婆大娘和年轻姑娘们,大都拿着自己的针线活路。”这说明,党的政策好了,人们的心情舒畅了。就连“平时不大被人们瞧得起的吊二郎当的光棍”、外号叫“二懒散”的人,都“似乎也规矩多了”。当他拈到“上等一级”的好地时,精神更加抖擞,并高声使劲喊:“我二懒散”有朝一日时运转,抖抖裤儿反起穿!这运气来了,硬是挡都挡不住啊!”“二懒散”的话,喊出了他埋藏多年的心声,也喊出了广大农民压抑在心头的真实想法。这“时运”,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好政策!就是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就是“一个父老乡亲从此走向富裕日子”的开端!不可阻挡,谁也挡不住!

记得当代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对散文写作提出的要求是:“讲真话,把心交给 读者。”贵楷先生的散文,大都是自己真实生活的记录和再现,抒发的全是自己 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据他亲口告诉我,他在农村吃了不少苦。青白江大弯中学 65 级初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担任过十多年的生产队长和村委会副主任。农村 的苦,农民的难,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他都谙熟于心,并在他的散文中如实 地反映了出来。《故乡的井》《 清明时节悼父亲》《别了,我的小屋》等篇章,虽然短小,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更高深的哲理和说教,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在发展中走过的曲折道路,真实地记载了我国农村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实地突显出我国农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发生的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窥见到了当时真实的农村生活, 进一步领悟到“不忘初心”的深刻内涵 ,进一步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真”乃文学艺术的生命,更是散文作品的生命。我觉得,像《春天的赞歌》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和反映,更是 我国彼时彼地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浓缩! 情深意切,激情四溢

“情”是《春天的赞歌》又一显著特色,或曰主题,充满了作者的乡情、亲情和对大自然的深情。“情”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是叙述或抒情,也无论是客观描写还是主观伸发, 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流露,绝对不能随意捏造或凭空想象。贵楷先生的散文, 情意深厚,汪洋恣肆,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乡情浓浓,没齿难忘。这类文章很多,比较典型的要算《归心似箭》了。作 者从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年”写起。无论是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还是为 仕途奔波跋涉的公职人员;也无论是在外经商创业的商人巨贾,还是在边疆海岛 戍边卫国的解放军官兵,家乡“尾随你的身影,夜夜步入你的梦乡,总是让你深 深地想念,甜甜地回味”,恰似“一颗不熄的恒星照亮心头。”在作者心目中,家乡“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驿站”,“是生命的开始,是万里长河的源头,是参天大树的沃土,是百丈高楼的根基”。为此,作者无时不刻地思念着家乡,盼望回家,“想着凤凰湖畔樱花形成的风景线,想着龙门山庄成片的桃李满山,想着清泉花园沟里我们亲手栽种的果苗如今已枝头正茂,绿荫遮天,那粉嫩雨滴的花骨朵已迫不及待地竞相绽放,热情欢迎着四方宾客的到来。”由于对家乡爱得深沉,爱得执著,“想着地球快快地转,盼着日子快快地跑,把回家的行囊挑在肩上,追逐风、追逐浪、追逐慈母手中的银线”,期盼着早日赴进家乡母亲的怀抱!如此的恋乡之情,怎不人唏嘘动容!《故乡的井》也很有特色。作者小时候住过的农家小院旁边有口古井,听老辈人讲,古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其水脉辽远,幽深鲜洁,常年清澈甘甜,散发着幽香;甚至连水井周边的竹子、树木和花草,也都“近水楼台先得月”,长得格外茂盛。“一眼年代久远的老井,就是一个村庄的灵魂,也是乡村悲欢岁月的见证。一方人守着一眼井,享尽井的润泽,活得有滋有味,像那些簇拥在井周围的树木花草一样,尽管卑微、平凡,却也生机盎然、生生不息。”作者对这眼井的爱恋之情,可见一斑。但因城市建设的需要,乡亲们不得不割爱搬家,离 “井”而去。在一个百花争艳的时节,作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青白江”,并在樱花灿烂的凤凰湖风景区内意外地看到了这眼古井。思恋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在井边喝一口故乡水”。“饮水思源,我至今仍念念不忘故乡那眼润泽我心灵的水井,不忘那些与我喝过井水的乡亲们。”多么真挚的情意啊!

亲情悠悠,感人肺腑。亲情在贵楷先生的散文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清明时节悼父亲》和《国庆探母话今昔》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钟父年轻的时候读了不少书,知识丰富,被人戏言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是一手精湛的书法,每年免费为乡亲们写春联,很受大家的爱戴。然而天有不择风云,钟父作为当时县文化局的干部,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因受当时“知识越多越反动”论调的影响,被错划为“臭老九”强迫下放到农村劳动。为此,秉性刚强,为人厚道的钟父,在外边“不为斗米折腰,不畏权势低头”,而在家里对子女则 慈爱有加。经常教导子女:要好好学习,增强建设祖国的真本事;做人要有品德 和礼貌,“为人要厚道,办事要牢靠”;“要让别人尊重你,你须先要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帮助,一定要铭记心底”,要学会感恩等等。当他“落实政策”,重 返工作岗位时,儿女们都劝他摆几桌宴席以示庆贺,可被他婉言谢绝。重新工作 干劲倍增,年年当先进,直到光荣退休。儿女们都以父为榜样,个个成器成才。作者在其父五周年祭日,率领一家老小前往亡父坟墓前祭奠,“每一片树叶的凋 落,仿佛都是你离去的脚步,深深地砸在我的心窝。”无限思念,感天动地!母 亲生长在农村,没有父亲有文化,但她与父亲一样,对待后辈子孙不仅生活上关 心爱护,而且言传身教。在送别儿孙返城的路上,她含着热泪地说:“要堂堂正 正做人,凭良心公道办事,多行善事,多积阴德,永远不忘共产党。”如此谆谆 教诲,值得每位后代子孙永远牢记!

自然之情,大爱无垠。书中好些篇章都热情讴歌了大自然的美绝妙伦,尽显 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挚爱之情。比如《春天的赞歌》一文,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巨幅画像。你看那:“粉红色的太阳像初恋的少女,含羞地露出了微笑;大地在温暖的阳光下洋溢着万象更新的朝气和蓬勃的生命力;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经历了春雨的滋润,又赶着这轮初春的阳光猛地鲜亮起来;田间,绿油油的麦苗上,一滴滴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金黄色的油菜花,在徐徐的春风中摇曳,一眼望不到尽头;一幢幢小洋楼的粉墙和灰褐色的小青瓦,在绿荫掩映中影影绰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安详。”真叫人目不暇接,一饱眼福。紧接着作者又为我们弹奏出一曲绝美动听的交响曲。你快听:“翠竹环抱的农家小院里,一声公鸡的鸣唱,惊醒了还在贪睡的小花狗,一声汪汪汪,引来邻家狗儿们的大合唱。乡村的春日,就在鸡鸣狗叫声中苏醒了。”这时,对门花农宋二 哥的女儿玲玲正在花园篱笆旁边练习小提琴,断断续续传出“春天在哪里”的曲 调……多么绝妙的自然和人文组合!多么动听的天籁之音啊!我敢说,这种来自 大自然的音乐合奏,任何交响乐团都很难演奏出来! 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实”,就是朴实,实在,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编造。实是散文创作的根本。不实的散文,不仅不能打动人,而且还违背了散文的基本原则,叫人生厌。窃认为,“实”乃该书的第三大特色。贵楷先生的散文,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和文字修饰,与他的为人一样,实实诚诚,憨厚可信,《蹉跎岁月》和《永跟党走》最具代表性。作者与共和国同龄,“个人命运恰好与国家的命运相依相连。”他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从童年到青年,再从青年步入老年,早已把歌词的精髓融化在血液中。他出生在青白江农村,念完初中就回乡务农。“在广阔天地里,学会了抛粮下种,栽秧打谷,使牛打耙,推车拉车,各种农活无一不会。”不仅经历了“四清运动”,见证过“十年浩劫”,而且还亲身体验了“穿衣要布票,吃肉要肉票,抽烟喝酒要号票”的奇特过程。在农村,他当过记工员、生产队长、村委会副主任等职,对当时那种集体生产劳动中的“出工打烂种,收工一窝蜂, 出工不出力,干活磨洋工” 的现象深恶痛绝。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他有幸被抽调到区法院工作,先后担任过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和代理审判员等职。由于为人老实,不便向组织“开口”,因而与正式法官失之交臂。好在他勤于学习,法律知识扎实,他参加了1986年国家首届律师资格统考后取得律师资格,作为律师履职敬业,表现优秀,经组织考察提拔转干,先后在镇党委政府、区司法局、综治办、交通局等单位供职,“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一方平安做出了一定贡献。读着这些朴素的文字,一个正直、善良、勤奋的基层干部形象就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见其人;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回顾和了解到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凡的峥嵘岁月,从而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如实记录生活原态的基础上,作者还善于借景抒情,以物言志。比如《律 师楼前那排松》,作者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我们明镜律师事务所门前有一排雪松,它们昂首挺立,透出一派盎然生机,它们既显示着坚实与雄劲,又饱含着华美和朴实。”紧接着作者回顾了这排雪松从栽到成长的过程,“如今雪松的树冠已超过楼顶,枝繁叶茂,树大根深,令人瞩目,它伴随我们已整整四十个年头。”雪松的成长,寓意律师事务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所的发展过程。这“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不正是律师事务所的象征么?!这还没完,作者接下来就转向写雪松的天性和品质,“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品格。”并将其与律师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坚毅、挺拔、正直、淡泊向上,不畏牺牲的精神,不正是律师职业品格的写照么!”这种写实和“虚”的有机结合,自然天成,使文章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当然,像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一样,贵楷先生的散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和 瑕疵。一是部分文章的深度挖掘不够。比如“老三届”的生活状况、基层干部 工作难度等内容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和必要。二是部分散文在结构的组织上还有待强化。三是在语言运用上,有些地方注重了地方特色的运用,却忽略了标准化问题。比如“拈砣砣”,四川人一看就明白它的意思,而北方人就很难理解了。如果把它换成“抓阄”,可能效果会好一些。总之,瑕不掩瑜,《春天的赞歌》不失为当下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1]

作者简介

桥歌,本名谯(乔)德春,四川西充人。作家、编剧,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