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滿泥土芬芳的吟唱-鍾貴楷散文集(春天的讚歌)賞析溢(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泥土芬芳的吟唱-鍾貴楷散文集(春天的讚歌)賞析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滿泥土芬芳的吟唱-鍾貴楷散文集(春天的讚歌)賞析溢》中國當代作家橋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滿泥土芬芳的吟唱-鍾貴楷散文集(春天的讚歌)賞析溢

對於散文創作來講,貴真,貴情,貴實,此乃散文的基本要求,也是散文創作的最高境界。最近,拜讀了鍾貴楷先生的散文集《春天的讚歌》(團結出版社2020年8月版)後,叫我拍案叫絕!書中的每篇散文,真摯感人,情深意切,樸實自然,篇篇都充溢着泥土的芬芳,蘊含着作者對祖國、對家鄉,對親人,對社會主義新生活濃濃的,滿滿的情!從該書的字裡行間,筆者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看到了中國農村日新月異的進步與變化;看到了社會生活中親情、友情和人類大愛的無比珍貴和一個正直善良的普通人追求理想幸福生活的心路歷程。 真摯生動,感人至深

縱觀全書,第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集中突出了一個「真」字。作者以真摯的感情,敘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可以說達到了逼真的藝術效果。比如《遙想當年拈砣砣》一文,作者通過川西壩子上農村流行的「拈砣砣」(註:川西農村方言,意為「抓鬮」) 這種形式,描繪出當時農民分田到戶的真實心情。「文革」前,廣大農村吃夠了「大鍋飯」 的苦頭,在集體生產勞動中,好些人出工不出力。造成地里莊稼長勢不好,糧食欠收,最後人們只得整天餓肚皮。這種感受,上世 紀 70 年代之前在農村呆過的人都會記憶猶新。作者巧妙地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二年寫起,而且從拈砣砣切入。「吃過早飯,人們三三兩兩地從各家院子走來,東一堆、西一摞,鬧鬧嚷嚷地聚集到保管室門前的曬壩上,有的自帶板凳坐着,有的肩靠肩地站着,婆婆大娘和年輕姑娘們,大都拿着自己的針線活路。」這說明,黨的政策好了,人們的心情舒暢了。就連「平時不大被人們瞧得起的吊二郎當的光棍」、外號叫「二懶散」的人,都「似乎也規矩多了」。當他拈到「上等一級」的好地時,精神更加抖擻,並高聲使勁喊:「我二懶散」有朝一日時運轉,抖抖褲兒反起穿!這運氣來了,硬是擋都擋不住啊!」「二懶散」的話,喊出了他埋藏多年的心聲,也喊出了廣大農民壓抑在心頭的真實想法。這「時運」,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好政策!就是改革開放的強勁春風!就是「一個父老鄉親從此走向富裕日子」的開端!不可阻擋,誰也擋不住!

記得當代文學大師巴金先生對散文寫作提出的要求是:「講真話,把心交給 讀者。」貴楷先生的散文,大都是自己真實生活的記錄和再現,抒發的全是自己 心靈深處的真實情感。據他親口告訴我,他在農村吃了不少苦。青白江大彎中學 65 級初中畢業後就回鄉務農,擔任過十多年的生產隊長和村委會副主任。農村 的苦,農民的難,農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他都諳熟於心,並在他的散文中如實 地反映了出來。《故鄉的井》《 清明時節悼父親》《別了,我的小屋》等篇章,雖然短小,都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沒有更高深的哲理和說教,僅從不同側面和角度,真實地反映了我國農村在發展中走過的曲折道路,真實地記載了我國農村在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實地突顯出我國農村在黨的英明領導下發生的天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我們生活在當下的年輕人,窺見到了當時真實的農村生活, 進一步領悟到「不忘初心」的深刻內涵 ,進一步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真」乃文學藝術的生命,更是散文作品的生命。我覺得,像《春天的讚歌》這樣的作品,可以說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個人生活的記錄和反映,更是 我國彼時彼地真實生活的再現和濃縮! 情深意切,激情四溢

「情」是《春天的讚歌》又一顯著特色,或曰主題,充滿了作者的鄉情、親情和對大自然的深情。「情」是散文的靈魂,無論是敘述或抒情,也無論是客觀描寫還是主觀伸發, 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外在流露,絕對不能隨意捏造或憑空想象。貴楷先生的散文, 情意深厚,汪洋恣肆,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鄉情濃濃,沒齒難忘。這類文章很多,比較典型的要算《歸心似箭》了。作 者從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年」寫起。無論是在外求學的莘莘學子,還是為 仕途奔波跋涉的公職人員;也無論是在外經商創業的商人巨賈,還是在邊疆海島 戍邊衛國的解放軍官兵,家鄉「尾隨你的身影,夜夜步入你的夢鄉,總是讓你深 深地想念,甜甜地回味」,恰似「一顆不熄的恆星照亮心頭。」在作者心目中,家鄉「是人生路上的第一個驛站」,「是生命的開始,是萬里長河的源頭,是參天大樹的沃土,是百丈高樓的根基」。為此,作者無時不刻地思念着家鄉,盼望回家,「想着鳳凰湖畔櫻花形成的風景線,想着龍門山莊成片的桃李滿山,想着清泉花園溝里我們親手栽種的果苗如今已枝頭正茂,綠蔭遮天,那粉嫩雨滴的花骨朵已迫不及待地競相綻放,熱情歡迎着四方賓客的到來。」由於對家鄉愛得深沉,愛得執著,「想着地球快快地轉,盼着日子快快地跑,把回家的行囊挑在肩上,追逐風、追逐浪、追逐慈母手中的銀線」,期盼着早日赴進家鄉母親的懷抱!如此的戀鄉之情,怎不人唏噓動容!《故鄉的井》也很有特色。作者小時候住過的農家小院旁邊有口古井,聽老輩人講,古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其水脈遼遠,幽深鮮潔,常年清澈甘甜,散發着幽香;甚至連水井周邊的竹子、樹木和花草,也都「近水樓台先得月」,長得格外茂盛。「一眼年代久遠的老井,就是一個村莊的靈魂,也是鄉村悲歡歲月的見證。一方人守着一眼井,享盡井的潤澤,活得有滋有味,像那些簇擁在井周圍的樹木花草一樣,儘管卑微、平凡,卻也生機盎然、生生不息。」作者對這眼井的愛戀之情,可見一斑。但因城市建設的需要,鄉親們不得不割愛搬家,離 「井」而去。在一個百花爭艷的時節,作者「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青白江」,並在櫻花燦爛的鳳凰湖風景區內意外地看到了這眼古井。思戀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在井邊喝一口故鄉水」。「飲水思源,我至今仍念念不忘故鄉那眼潤澤我心靈的水井,不忘那些與我喝過井水的鄉親們。」多麼真摯的情意啊!

親情悠悠,感人肺腑。親情在貴楷先生的散文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清明時節悼父親》和《國慶探母話今昔》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鍾父年輕的時候讀了不少書,知識豐富,被人戲言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別是一手精湛的書法,每年免費為鄉親們寫春聯,很受大家的愛戴。然而天有不擇風雲,鍾父作為當時縣文化局的幹部,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期間,因受當時「知識越多越反動」論調的影響,被錯劃為「臭老九」強迫下放到農村勞動。為此,秉性剛強,為人厚道的鐘父,在外邊「不為斗米折腰,不畏權勢低頭」,而在家裡對子女則 慈愛有加。經常教導子女:要好好學習,增強建設祖國的真本事;做人要有品德 和禮貌,「為人要厚道,辦事要牢靠」;「要讓別人尊重你,你須先要尊重別人」;「對別人的幫助,一定要銘記心底」,要學會感恩等等。當他「落實政策」,重 返工作崗位時,兒女們都勸他擺幾桌宴席以示慶賀,可被他婉言謝絕。重新工作 幹勁倍增,年年當先進,直到光榮退休。兒女們都以父為榜樣,個個成器成才。作者在其父五周年祭日,率領一家老小前往亡父墳墓前祭奠,「每一片樹葉的凋 落,仿佛都是你離去的腳步,深深地砸在我的心窩。」無限思念,感天動地!母 親生長在農村,沒有父親有文化,但她與父親一樣,對待後輩子孫不僅生活上關 心愛護,而且言傳身教。在送別兒孫返城的路上,她含着熱淚地說:「要堂堂正 正做人,憑良心公道辦事,多行善事,多積陰德,永遠不忘共產黨。」如此諄諄 教誨,值得每位後代子孫永遠牢記!

自然之情,大愛無垠。書中好些篇章都熱情謳歌了大自然的美絕妙倫,盡顯 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摯愛之情。比如《春天的讚歌》一文,作者首先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巨幅畫像。你看那:「粉紅色的太陽像初戀的少女,含羞地露出了微笑;大地在溫暖的陽光下洋溢着萬象更新的朝氣和蓬勃的生命力;房前屋後的花花草草,經歷了春雨的滋潤,又趕着這輪初春的陽光猛地鮮亮起來;田間,綠油油的麥苗上,一滴滴晶瑩的露珠在陽光下閃爍;金黃色的油菜花,在徐徐的春風中搖曳,一眼望不到盡頭;一幢幢小洋樓的粉牆和灰褐色的小青瓦,在綠蔭掩映中影影綽綽;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和安詳。」真叫人目不暇接,一飽眼福。緊接着作者又為我們彈奏出一曲絕美動聽的交響曲。你快聽:「翠竹環抱的農家小院裡,一聲公雞的鳴唱,驚醒了還在貪睡的小花狗,一聲汪汪汪,引來鄰家狗兒們的大合唱。鄉村的春日,就在雞鳴狗叫聲中甦醒了。」這時,對門花農宋二 哥的女兒玲玲正在花園籬笆旁邊練習小提琴,斷斷續續傳出「春天在哪裡」的曲 調……多麼絕妙的自然和人文組合!多麼動聽的天籟之音啊!我敢說,這種來自 大自然的音樂合奏,任何交響樂團都很難演奏出來! 樸實無華,自然天成

「實」,就是樸實,實在,來不得半點虛假和編造。實是散文創作的根本。不實的散文,不僅不能打動人,而且還違背了散文的基本原則,叫人生厭。竊認為,「實」乃該書的第三大特色。貴楷先生的散文,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和文字修飾,與他的為人一樣,實實誠誠,憨厚可信,《蹉跎歲月》和《永跟黨走》最具代表性。作者與共和國同齡,「個人命運恰好與國家的命運相依相連。」他唱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從童年到青年,再從青年步入老年,早已把歌詞的精髓融化在血液中。他出生在青白江農村,念完初中就回鄉務農。「在廣闊天地里,學會了拋糧下種,栽秧打穀,使牛打耙,推車拉車,各種農活無一不會。」不僅經歷了「四清運動」,見證過「十年浩劫」,而且還親身體驗了「穿衣要布票,吃肉要肉票,抽煙喝酒要號票」的奇特過程。在農村,他當過記工員、生產隊長、村委會副主任等職,對當時那種集體生產勞動中的「出工打爛種,收工一窩蜂, 出工不出力,幹活磨洋工」 的現象深惡痛絕。二十世紀 80 年代初,他有幸被抽調到區法院工作,先後擔任過人民陪審員、書記員和代理審判員等職。由於為人老實,不便向組織「開口」,因而與正式法官失之交臂。好在他勤於學習,法律知識紮實,他參加了1986年國家首屆律師資格統考後取得律師資格,作為律師履職敬業,表現優秀,經組織考察提拔轉干,先後在鎮黨委政府、區司法局、綜治辦、交通局等單位供職,「為維護當地社會穩定,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保一方平安做出了一定貢獻。讀着這些樸素的文字,一個正直、善良、勤奮的基層幹部形象就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如見其人;讓人們在欣賞他的作品的同時,也回顧和了解到共和國走過的不平凡的崢嶸歲月,從而更加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如實記錄生活原態的基礎上,作者還善於借景抒情,以物言志。比如《律 師樓前那排松》,作者一開始就開宗明義,「我們明鏡律師事務所門前有一排雪松,它們昂首挺立,透出一派盎然生機,它們既顯示着堅實與雄勁,又飽含着華美和樸實。」緊接着作者回顧了這排雪松從栽到成長的過程,「如今雪松的樹冠已超過樓頂,枝繁葉茂,樹大根深,令人矚目,它伴隨我們已整整四十個年頭。」雪松的成長,寓意律師事務所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所的發展過程。這「樹大根深」、「枝繁葉茂」,不正是律師事務所的象徵麼?!這還沒完,作者接下來就轉向寫雪松的天性和品質,「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松樹的品格。」並將其與律師工作緊密地聯繫起來。通過列舉大量的事實,最後得出結論:「這種堅毅、挺拔、正直、淡泊向上,不畏犧牲的精神,不正是律師職業品格的寫照麼!」這種寫實和「虛」的有機結合,自然天成,使文章錦上添花,餘味無窮!

當然,像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一樣,貴楷先生的散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和 瑕疵。一是部分文章的深度挖掘不夠。比如「老三屆」的生活狀況、基層幹部 工作難度等內容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和必要。二是部分散文在結構的組織上還有待強化。三是在語言運用上,有些地方注重了地方特色的運用,卻忽略了標準化問題。比如「拈砣砣」,四川人一看就明白它的意思,而北方人就很難理解了。如果把它換成「抓鬮」,可能效果會好一些。總之,瑕不掩瑜,《春天的讚歌》不失為當下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1]

作者簡介

橋歌,本名譙(喬)德春,四川西充人。作家、編劇,中國管理科學院人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