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狸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湿地狸藻(学名:Utricularia uliginosa),又称湿地挖耳草、亚洲狸藻、齿萼挖耳草,为狸藻属多年生植物小型陆生食虫植物。其种加词“uliginosa”来源于拉丁文“uligo”,意为“湿地,沼泽”,指其生长于沼泽中。 湿地狸藻分布于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韩国、大洋洲、澳大利亚等。湿地狸藻陆生或半水生于低海拔的河畔砂质土壤中或溪边的岩石间。1804年,马丁·瓦尔最先发表了对湿地狸藻的描述。
型态
陆生小草本。假根少数,丝状,具多数长约1毫米的乳头状分枝。匍匐枝少数至多数,丝状,具分枝,长2-7厘米。叶器生于匍匐枝上,倒卵形至狭线形,长2.5-4.5厘米,宽1.5-6毫米,膜质,具网状脉,顶端钝形至近急尖,常于开花前凋萎。捕虫囊主于匍匐枝及叶器上,球形,侧扁,长1-2毫米,具短柄;口基生,上唇具2条不分枝的钻形附属物。花序直立,长5-30厘米,无毛,中部以上具2-10朵疏离的花;花序梗圆柱形,粗0.5-1毫米,具1-3鳞片;苞片与嶙片相似,基部著生,卵形,顶端渐尖,长1.8-3毫米,具3脉;小苞片长约为苞片的一半,钻形,具1脉;花梗丝状,具翅,长1.5-2毫米,直立,果梗长达3毫米,开展。花萼2裂达基部,无毛,裂片近相等,宽卵形至近圆形,花期长约2.5毫米,果期长达5毫米,表面具细小的乳突,边缘具多数细牙齿;上唇稍大,顶端钝或急尖,下唇顶端微凹。花冠蓝色、淡紫色或白色,长3-7毫米;上唇近圆形,略长于上方萼片,顶端圆形或微凹,下唇较大,近圆形,顶端圆形,全缘或具3个浅圆齿,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狭圆锥伏钻形,弯曲或伸直,顶端急尖,较下唇长并与其成锐角或直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线形,弯曲,长约1.5毫米;2药室近分离。雌蕊无毛;子房卵球形;花柱短而明显;柱头下唇四方形,上唇消失呈截形。蒴果宽椭圆球形,背腹扁,长2-4毫米,室背开裂。种子多数,近球形或宽椭圆球形,长0.3-0.4毫米,种皮薄,无毛,具明显的网状突起,网格呈近规财的六角形,种脐不突出。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1]。
繁殖
湿地狸藻是一种生长得非常密集的前景草,该草根和叶可以互相转化,靠地下走茎繁殖。湿地狸藻原是生于沼泽湿地的食虫植物,它囊形的捕虫器附著在叶和茎枝上面,只有约1毫米大,肉眼不易见到。捕虫器的入口附近生有一些毛状结构,每当有微小的水生生物游过,触动到这些毛发,捕虫囊的活门便会迅速打开,将水连同小生物一起吸入囊内,继而消化吸收。湿地狸藻种类较多,形态也不尽相同。宜用水草泥种植,对肥料需求量极大,根肥液肥必须及时补充。需强光、软水和充足的二氧化碳才能较快生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