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知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温知新 |
---|
|
温知新(德语:Fredric Francis Weingartner,1918年1月22日-2012年1月11日),奥地利耶稣会利氏学社神父、台湾大学语言学教授,研究赛夏语、泰雅语等台湾原住民语。[1]
生平事略
温知新生于1918年1月22日,属于耶稣会利氏学社,1952年来台湾于台湾大学教德语,1985年前往美国与德国深造,专研实验语音学,为汉堡大学语言学博士,取得博士后再返回台湾大学教授语言学。外人眼中的他个性严谨,除对时间要求其准确性,包括书桌上的书都要排列整齐,甚至睡觉也是一个姿势直到天亮。
1990年起,台湾开始推行母语教育,为邹语和阿美语等原住民语言编写入门教材。温知新除懂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英文、中文及日文外,又会卑南语、泰雅语、布农语、鲁凯语等族语言,并主持耕莘语言研究室。1992年,政府找他为台湾原住民十种语言进行有系统的田野调查,虽当时他已高龄七旬,但从小就在父亲带领下攀爬奥地利高山,身体健朗,所以能适应高山生活。
1992年到1995年,记者王蜀桂访问对原住民语言有贡献的外籍神父,有艾格理、孙国栋、周重德、温知新、温安东、彭海曼、巴义慈、吴叔平、明惠铎、蔡恪恕、裴德、杜爱民、博利亚等神父。其中温知新表示他和山上许多神父交谈后发现,在台湾研究甚至写出有关字典或文法著作的神父,多以需和原往民沟通而学习当地语言,但越学越喜欢,进而开始研究文法或编字典的神父最多。
1996年底,温知新以英语完成报告《Survey of Taiwan Aboriginal Languages》,并指出原住民语言能力主要与他们年龄有关:六十岁以上长者,母语说得最好,以日语为第二语言五十岁者有些母语词汇必须询问更年长者,但他们的第二语言已是国语和日语兼具:四十岁左右,母语能力明显不足,但他们国语表达能力没有什么困难;至于二、三十岁的人由于到平地工作,离开部落母语环境,而大部份的青少年在人口集中的市区就学,毕业后返回部落的意愿很低;国小学童则仅懂得少许母语,跟祖父辈沟通,主要用国语,有些形同“鸡同鸭讲”。
完成《Survey of Taiwan A-boriginal Languages》报告后,温知新发现台湾原住民语多有学界投入做语言文化研究,唯独赛夏语已到燃眉之急。在利氏学社以当年利玛窦精神提出“土地与认同”研究计画的感召下,他决心再以语言学专长为原住民族作事。1996年11月起,他接受文建会委托,主持赛夏族语言文化采征计画,设计一套语音注记教材,包括纪录矮灵祭歌,与少数能找到的现代歌谣。当他初到赛夏族部落,发现会讲母语的族人不到百分之三十,只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讲得流利,但赛夏族不喜与外人接触,他便透过天主教会取得族人信任,以日语直接与族人沟通。赛夏族人夏远麟表示,参加温神父的语言整理计画过程中,才晓得许多字词过去弄混了,像山猪音“哇力桑”与家猪不同。
温知新在大隘村赛夏族部落住了一年多。他出版赛夏族语言教材后,1998年5月23日,五峰乡祭典管理委员会、利氏学社在大隘村天主堂举行赛夏文化研讨会,魏明德、孙国栋、巴义慈、何乐道、丁松青等多位神父与会。之后,温知新改往五峰乡、竹东镇、尖石乡、和平乡、南澳乡、复兴乡、乌来乡等地的泰雅族部落,调查各部落泰雅语,再对比早年被记录的泰雅语,以写新作,常一边编写教材,一边教学。
温知新也将台湾原住民神话由中文翻译成英文,他相信欧洲对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会有兴趣的,未来还可将各族神话做人类学上的进一步比较。2008年10月2日,奥地利总统特颁奥地利共和国科学与艺术荣誉十字勋章,表扬温知新贡献。
温知新退休后住于辅仁大学颐福园,2009年体检出罹患膀胱癌,2012年1月11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