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温凉之秋(杜万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凉之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温凉之秋》中国当代作家杜万华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温凉之秋

自叙写了无有所虑的清平之春,从岱岳之麓到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对时间与空间的视角竟也在感性中有了理性的存在。“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是以前经常哼唱的曲调,现在居然成了我最真切的写照,或许时空有时就是如此的巧合。于是从这里出发,以温凉的字眼去定义秋的基调也就平和了许多,试想清平不也正是如此么。至于温凉,以连绵不断的阴雨和时吹时停的海风去描述,以恒定的二十度去定义,想必就是温凉之秋存在于此的最合适方式。新的生活,也就从温凉之秋起步了。

自孰知了“登高必自”,就渐染了一种厚重的文化,这是属于齐鲁的印记,也是四年春秋的记忆。携着东岳的壮阔,跨过华东大半,就来到了独立东海的舟山,古称昌国之地就是这里。随之而来的“求是创新”成了新的符号,“国有成均,在浙之滨”这时常响起的曲调构造了新的归属,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的衔接得当而重新起步了。

海工楼,近海馆,不高的楼宇,想必就是三十个月中成果的孵化之地了;图书馆作为最为壮阔的建筑,对我而言更是不可或缺而趋于伟大,这是思想与文化最为温和的存在场所,“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在这里有了最为坚实的依附,也或许文化苦旅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作为寰宇中的一粟之躯,本科尚有助力,如今成败都在几身。不过一直不变的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愿景,只是现在还需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准备与坚持。通向未知的路总是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不过只要步步为营的走下去,不去管周遭的喧嚣杂乱,平凡之路也能走出不凡。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摒去这句话的宗教教化,其实也就与“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了相互呼应之妙。大多数情况是无法准确评估未来的,于是要做的就不是去忌惮未知的未来,着眼当前,该做的不去犹豫,顺着明确的心路一直前行,或许一直的梦想就在不远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美丽新世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早已熟记的论语如今找到了最契合的映射。之前离家求学也有多年,然而走过的路,跨过的桥,穿过的街巷,登上的山顶,至远不过千里,地理上仍旧归属于齐鲁的范畴,于是一切的乡音也就淹没了远走的离忧。在这丙申温凉的秋天,我走出了齐鲁醇厚的乡愁,一路南行,走到了江南的大海。

安顿方歇,友人告知将到舟山小游。自金陵到昌国,不近不远也算千里;友人来浙,其礼毕至,其乐必全。小游之事,也不必刻意周全,随心就好。

舟山西北有一个隐没在青山中的小镇——马岙,其历史也有几千年。暂不去考究这悠远的历史,只一口像极天书的吴语便足以让人晕头转向而不知所措。试想若没有大秦的书同文,这片土地想必还是吴越,或许此刻我也身在异国他乡了。不过这里虽然远离中原,饮食却大同小异,除了当地特产,与家乡并无二致。唯独令人惊奇的是舟山作为中国最大的渔场,本地的海鲜价格却相当的高,以至于当地人对海鲜尚有垂涎之意,这也是值得思索的现象。当然最需要表述的还是唐家的款款而待,以及唐家大少的忙前顾后。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名满华夏的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便坐落于此。不过普陀虽盛,却道阻且长,真的舟车奔波想必如此。乘快艇奔驰在海上,泛黄的海水让人在恍然之间就有了驶过黄河口的错觉。到了普陀本岛,天水一色的景色不觉让人心旷神怡,于是江南大海在印象里的分量便愈发的厚重了。

[1]

作者简介

杜万华,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