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缅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缅战争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清缅战争

发生时间: 1762年-1769年

地点: 中缅边境

参战方: 清朝,缅甸(贡榜王朝)

清缅战争,是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围绕中缅边境地区的领土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

清缅战争从边境土司小冲突开始,演变为精锐主力对决,于1769年11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战役中,清军统帅明瑞率领1万清军大破缅军攻到缅甸首都阿瓦附近,但在缅军大规模的坚壁清野下,清军粮尽退走,遭到缅军5万主力包围。清军趁夜色沿小路撤退,为保大军顺利撤退,统帅明瑞、扎拉丰阿、观音保让大军先走,率数百八旗兵拼死殿后皆殉国,清军万余官兵及伤病员和体弱文官都得顺利撤退。缅军惧怕明瑞,不知明瑞殉国,多次乞降,乾隆不许。最终战役,清军前线出动1.8万士兵。缅军出动主力三万余士兵,还有数百法国兵。依然是缅甸兵力占优,但双方野战能力有一定差距,整个战役,还是清军保持攻势,而缅军保持守势。

此役清军虽取得了缅甸的臣服,收复了万历年间被缅甸掠夺的孟养、木邦、蛮暮(蛮莫)等土司,但清军损失惨重,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亦染病卧床。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缅甸中南半岛霸主地位被大幅削弱,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1]

背景

缅甸方面

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凭着其军力,迅速压服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在对原缅属各掸族土司确立统治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配合这些掸族土司的部队以军事威胁向中国管辖的内地土司强制要求征收传统的"花马礼"(即为贡赋钱粮,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在历史上为谋求自身安全曾向两国都缴纳这贡赋)。这些内地土司有些屈服于缅甸的兵威,有些并不屈服。这些不屈服的土司派人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军事支援。但当时乾隆帝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南顾,不愿与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云南地方官府对此事一直是奉行偏向绥靖政策。而当乾隆帝从平定新疆这一事情脱身后,开始对缅甸这种压迫边疆少数民族和挑衅清朝国威的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甸方面再次向这些内地土司征收贡赋未果,遂出兵入侵中国。正式点燃了中缅两国边境冲突的导火线

入境骚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冬,缅甸木邦的土司率领自己的部队以及贡榜王朝的军队约2000人侵入中国孟定和耿马两内地土司的管辖区域,劫持了孟定的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一些当地的民居。当时清朝在当地的军事驻扎力量有三种:一为云南地方官府派驻的绿营兵,二为各地土司自己掌控的土练,三为边境一些矿场为自保建立的场练。

耿马土司逃出后,立即率领土练和场练反击追杀缅兵,于滚弄江畔击败缅兵,先后斩杀约200人。但为了息事宁人,耿马土司随后还是通过木邦土司向贡榜王朝缴纳了"花马礼"。虽然那时云南地方官府沿滚弄江一带布防,但仍偏向于绥靖,不想多事。所以在第2年,边境一矿场场长带兵过江擒杀缅兵,却被认为是"杀良冒功"而处死。

然缅甸方面却没有收敛的意思。孟定和耿马两内地土司稍微平静些时,但车里土司(今西双版纳)管辖地带却依旧不平静。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孟艮土司带领自己的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特别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骤然升级,缅兵进入车里土司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其原因在于,当时缅甸正和其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制定了沿清迈、万象一线进攻暹罗的方针,而车里正处于其进军路线的旁侧,需要大量的钱粮以及劳力为军队的进军做后勤保障。

结果

时隔18年后,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结束。

清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没有保留下来,而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中国方面的记载:

一、缅甸遵照古礼奉表进贡;

二、缅甸永不犯天朝边境;

三、缅甸将所有清朝战俘释放。

缅甸方面的记载:

一、逃往云南的所有缅属土司,清朝都要交还给缅甸,并承认缅甸对所属土司的主权;

二、所有战俘一律释放;

三、商道重开,准许两国商贩自由贸易;

四、每隔十年两国君主交换使节,互通友善书信,并致送礼物。

影响

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的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清朝军队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朝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了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皇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但乾隆皇帝受"骑射乃建州之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

十八世纪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没有胜利者。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但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与中国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这又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虽然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两个国家都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兵员,耗费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而当时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也因为这场战争元气大伤,整个国家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对泰国的吞并战争也因为清国的巨大军事压力由接近完成最终化为泡影,而这也是清国对缅战争对东南亚产生的深远影响之一。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