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淌唐宋诗词的耒水(朱文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流淌唐宋诗词的耒水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流淌唐宋诗词的耒水》中国当代作家朱文科的散文。

作品欣赏

流淌唐宋诗词的耒水

耒水这条小河,唐代之前名不经传。直到唐大历五年(770),因为诗圣杜甫,耒水突然沾上诗性的光辉。这年四月,杜甫为避乱去郴州,途经耒阳遭洪水困于方田驿。饥寒交迫之中,耒阳聂县令派人赶去,给杜甫送去牛肉干和白酒,并致信问候。杜甫颇为感动,写诗赠给聂县令。诗题曰:“聂耒阳以什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全诗如下:

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渺。义士烈女家,风流吾贤绍。

昨见狄相孙,许公人伦表。前朝翰林后,屈迹县邑小。

知我碍湍涛,半旬获浩溔。麾下杀元戎,湖边有飞旐。

孤舟增郁郁,僻路殊悄悄。侧惊猿猱捷,仰羡鹳鹤矫。

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醥。人非西喻蜀,兴在北坑赵。

方行郴岸静,未话长沙扰。崔师乞已至,澧卒用矜少。

问罪消息真,开颜憩亭沼。

这首诗,赞美了聂县令的高尚品格,为聂县令屈尊小县鸣不平。杜甫是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平生无饱饭,抵死只忧时”,他颠沛流离,而又绝境逢生;喜出望外之际,却又福至祸依。杜甫一顿酒食之后,肠胃难以承受这样的暴饮暴食,《旧唐书·杜甫传》载:“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这,难道就是诗人不可逃避的宿命吗?几日后,洪水退出,聂县令派人打捞杜甫的遗体,安葬在县衙北郊耒水左畔洞阳关之西,今耒阳一中院内。这首诗,成了杜甫的绝笔。此后,历朝历代,不断有文人墨客从湘江入耒水,赶到杜陵凭吊杜甫,留下许多传世力作。翻看《全唐诗》、《全宋词》,关于杜陵、耒水、耒阳的诗词有百余首,异彩纷呈,熠熠生辉。耒水,成了一条诗歌的河流。

第一批跑到耒阳吊唁的著名诗人,有三位:戎昱、韩愈、元稹。

戎昱,荆南湖北江陵人,少年游历山川,后中进士,曾在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国历代作家小传》记载,戎昱在大历七年(772)过耒阳,访杜陵,作《耒阳溪夜行——为伤杜甫作》。”全诗云: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戎昱仰慕杜甫。杜甫到达潭州(长沙)时,他恰好在潭州刺史崔瓘府中任幕僚,两人得以结识,一见如故。杜甫魂归耒阳,惊动了戎昱。两年后,他寻到杜陵祭拜杜甫,写下此诗。戎昱的耒阳之行全在夜间,没有惊动官府。他的诗,抒发了孤寂清幽的情感,掺杂着羁旅愁绪。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明月升起,挂在高岭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斯人已逝,诗人心中装着的是失去挚友的哀愁。

令人费解的是,《耒阳溪夜行》在《全唐诗》中,竟然出现两次,另一次的作者是张九龄。内容除第二句“缘源二转幽” 中的“二” 字不同,其他完全一样。我认为该诗应是戎昱所作,理由有三:一是诗中所述景物,就在耒阳杜甫墓附近,东距耒水约百米,往南四五十米有条小溪,注入耒水,上有杜陵桥。二是张九龄比杜甫大几十岁,杜甫病逝耒阳时,张九龄早于三十年前长眠地下,何来“为伤杜甫作”的诗呢?三是此诗曾被收入在《戎昱集》中,而《张九龄集》没有收入。可见,该诗在《全唐诗》中出现两次,系编纂者的笔误。

唐代文坛领袖韩愈,最先认识到杜甫诗作的价值。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同为监察御史的韩愈与张署,一起被贬官岭南,韩愈为阳山县令,张署为临武县令。两年后的春天遇大赦,韩愈、张署同到郴州待命,期间游历郴江、耒水两岸胜景,韩愈作诗多首,其中有《郴江口赠张十一功曹》七绝二首。张十一功曹,就是张署,十一是兄弟间的排行,功曹是州府功曹参军的省称,掌管官员考核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诸事宜。韩愈诗云:

休重绝缴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同愁。

山作剑攒江泻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

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韩愈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立意不可谓不绝。几个月后,韩愈与张署同被任命为江陵府(湖北荆州)参军。于是,两人从郴江入耒水,乘舟北上,来到耒城边,上岸拜谒杜甫墓。韩愈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五四人。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全诗有378字,明白如话,体现了韩愈“说理诗派”以文为诗、用韵险怪的诗风。诗中提及杜甫被牛肉撑死之事:“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子美当日称才贤,聂侯见待诚非喜。洎乎圣意再搜求,奸臣以此欺天子。”韩愈对“饫死”提出了质疑,认为是“传闻”,是“丑声”,杜甫是淹死的,牛肉撑死之说是聂县令胡诌出的谎话,目的是搪塞天子。韩愈的观点对后世影响甚大,新、旧《唐书·杜甫传》均采此说。

耒阳县令安排好酒好菜招待韩愈和张署。次日早上,两人告别县令,登舟北行,晌午路过耒水北岸的敖河口,一河穿垌而过,由东往西汇入耒水,附近山上有一寺庙,锣鼓喧阗。韩愈好奇地向乡民打探,方知此庙名木居士庙,又名敖口寺。这一天是七月初一,正值设庙之日。韩愈来到庙内,发现供奉的不过是一块木头而已。韩愈口占七言绝句《题木居士二首》。此诗的妙处,就在于抓住了民间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的方式,取得喜剧讽刺艺术的效果。

四年后,著名诗人元稹来到了耒水边。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元稹有个挚友吕温,法学家,河中(今永济市)人,曾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不久徙衡州,世称“吕衡州”。吕温文采出众,学问文章颇为时人推重。李绅著名的《悯农》诗,就是为吕温所赏而盛传于世的。吕温在道州、衡州任上,政绩颇著,不料只过了一年多,便病卒于任上。刘禹锡将其诗文辑为《吕衡州集》十卷,《全唐诗》收其诗百余首。元稹闻讯吕温病卒,赶到衡州哀悼故友,写下《哭吕衡州六首》,五字一句,长达48句,内有“耒水波文细,湘江竹叶轻。平生思风月,潜寐若为情。”这首诗感情真挚,鲜明地体现了元稹的诗歌特点和他刚正不阿的性情。正是元和四年 (809)深秋,耒水在落叶萧萧中显得安静寂寞,波澜不惊。

晚唐,前来杜陵吊唁杜甫的诗人很多,罗隐、杜荀鹤、郑谷、李节、韦庄、齐己、孟宾于、徐介、崔珏、贯休、皮日休、曹松,他们在耒水留下了许多诗作,抒发对杜甫的崇敬与追思之情。

晚唐诗人罗隐(833-909),浙江新城(今富阳市新登镇)人,字昭谏,本名横,才高八斗,却缺乏情商,口无遮拦,得罪权臣韦贻范,仕途不顺。罗隐心灰意冷,离开长安,游历山水。咸通十一年(870)春,罗隐来到先祖罗含的故里耒阳,写有诗作《经耒阳杜工部墓》:“紫菊馨香覆楚醪,奠君江畔雨萧骚。旅魂自是才相累,闲骨何妨冢更高。騄骥丧来空蹇蹶,芝兰衰后长蓬蒿。屈原宋玉邻君处,几驾青螭缓郁陶。”该诗把杜甫的行迹与屈原行吟之地并提。湖南观察使于環赏识罗隐的才华,推荐他担任衡阳县主薄。他在勤勉工作之余,重游耒阳,写下《杜陵秋思》:“南望商於北帝都,两堪栖托两无图。只闻斥逐张公子,不觉悲同楚大夫。岩畔早凉生紫桂,井边疏影落高梧。一杯渌酒他年忆,沥向清波寄五湖。”罗隐的足迹还到了耒水上游的郴县。翻看《全唐诗》,罗隐有多首诗题“耒阳”、“湘南”、“郴江”。罗隐在《湘南春日怀古》中,念及贾谊在长沙为太傅时的松醪酒、杜甫逃难耒水时留下的诗文:“晴江春暖兰蕙薰,凫鹥苒苒鸥著群。洛阳贾谊自无命,少陵杜甫兼有文。空阔远帆遮落日,苍茫野树碍归云。松醪酒好昭潭静,闲过中流一吊君。”他写《郴江迁客》:“不是逢清世,何由见皂囊。事虽危虎尾,名胜泊鹓行。毒雾郴江阔,愁云楚驿长。归时有诗赋,一为吊沉湘。”在雾锁郴江的驿路上,罗隐怀想屈原怀沙自沉湘江,慨叹迁客的愁苦、驿路的艰难漫长。在郴州,罗隐拜访了宰相刘瞻之子、进士刘赞,倾述他屡考进士不中、在官场久受压抑的遭遇。刘赞写诗《赠罗隐》,劝他归隐青山。恰逢江南闹饥荒,罗隐顺势告假归乡。

杜荀鹤(约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一生以诗为业。杜荀鹤游历湘南,写有《经青山吊李翰林》:“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他把陈陶与杜甫一并凭吊:“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两地荒坟各三尺,却成开解哭君心。”陈陶并非翰林,但才华横溢,曾留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名句。

郑谷(851-910),字守愚,江西宜春人,登进士第,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晚年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存世诗作千余首。其诗多写景咏物,风格清新通俗。郑谷曾经游历耒阳,写有《望湘亭》:“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还有一首《送田光》:“九陌低迷谁问我,五湖流浪可悲君。著书笑破苏司业,赋咏思齐郑广文。理棹好携三百首,阻风须饮几千分。耒阳江口春山绿,恸哭应寻杜甫坟。”

李节,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登大中进士第,尝为河东节度卢钧巡官。《全唐诗》收录有《过耒江吊子美》:“耒阳浦口繫扁舟,红蓼滩头宿白鸥。半夜青灯千里客,数声寒雁一天秋。蛩吟隔岸情如诉,斗柄横江势欲流。惆怅杜陵老诗伯,断碑古木绕荒丘。”我研读史料,发现唐代诗人李端,大历五年(770)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自号衡岳幽人。他家族墓地在洛阳龙门西山,现出土的墓志中,发现李端的族人有个李节,任职资州司仓参军。假如这个李节就是诗人李节,说明李节是洛阳人。李端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或许与之有关。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早年屡试不第,直到年近六十岁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唐亡,王建称帝建前蜀,韦庄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韦庄的诗大多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动乱。韦庄又是词人,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韦”。韦庄写有《耒阳县浮山神庙》:“一郡皆传此庙灵,庙前松桂古今青。山曾尧代浮洪水,地有唐臣奠绿醽。绕坐香风吹宝盖,傍檐烟雨湿岩扃。”韦庄远在四川,何时到耒阳?浮山神庙在耒阳何处?这是一个谜。

齐己(863—937),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曾经游历耒阳,留下两首诗作《次耒阳作》、《吊杜工部坟》。从诗人的交游圈子看,齐己在耒阳并无诗友,应该是访衡州沈彬时顺便游历了耒阳,因而“不堪思北客,从此入南荒”。从“瘴雨无时滴,蛮风有穴吹”来看,时序应是多雨的暮春时节,诗人伤春悲秋。“绕岳复沿湘,衡阳又耒阳。”从游历路线看,诗人是从湘江逆流而上泛舟耒水河的。齐己无仕途浮沉和红尘情感等世俗纷扰,本无惆怅忧愤的道理,然而两首诗的基调沉郁而惆怅:“因经杜公墓,惆怅学文章。”这一情感,缘于诗人的大悲之心。他为杜甫鸣不平的:“鹏翅蹋于斯,明君知不知。”诗坛巨擘殒于此地,荒郊野外,土坟卑下,明君或许是不知道的。“域中诗价大,荒外土坟卑。”杜甫终生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但现实让人无奈。唯有诗歌,才是寄托精神所在。“唯应李太白,魂魄往来疲。”唐宋祭拜杜陵的诗人中,齐己是唯一的诗僧。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广东连州人,后晋天福九年(944)进士,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期间,到过耒阳,写有《耒阳杜工部祠堂》:“南游何感思,更甚叶缤纷。一夜耒江雨,百年工部文。青山当日见,白酒至今闻。惟有为诗者,经过时吊君。”

徐介,字之休,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历任乾德令、同监西溪盐仓,后官至屯田郎中。其诗清苦平淡,为欧阳修、王得臣所称赏。《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其《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一首:“手接汨罗水,天心知所存。固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消凝伤往事,斜日隐颓垣。”此诗将杜甫与屈原并咏,受到欧阳修称赞。阮阅《郴州百咏》称:“衡州耒阳有杜甫祠,过客题诗多矣,欧阳文忠公独称徐介之诗。”

贯休,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人,贯休能诗,诗名高节,亦擅绘画,宇内咸知有《禅月集》、《十六罗汉图》存世。贯休写有读《杜工部集》二首,其中有“命薄相如命,名齐李白名。不知耒阳令,何以葬先生”。

皮日休,晚唐文学家,字袭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道号鹿门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皮日休写了长诗《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内有“谁知耒阳土,埋却真神仙。当于李杜际,名辈或溯沿。”至于他到过耒阳吗,不得而知。

曹松,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晚唐诗人。他写了一首《哭陈陶处士》:“园里先生冢,鸟啼春更伤。空馀八封树,尚对一茅堂。白日埋杜甫,皇天无耒阳。如何稽古力,报答甚茫茫。”

崔珏,字梦之,曾寄居湖北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官至侍御。其诗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语言华美异常,修辞手法多样,以比喻为最。他的《道林寺》长达36句,内有“我吟杜诗清入骨,灌顶何必须醍醐。白日不照耒阳县,皇天饿死饥寒躯”。这诗明显怨恨耒阳误了杜甫的性命。陆游在《入蜀记》感叹杜甫“卒于耒水,可恨也”。

赞美也罢,抱怨也罢,晚唐这些诗人们的足迹和诗篇,构成了一道光环,闪烁在耒水的上空,光耀千秋。


湘南、岭南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北宋时期,一批遭受朝廷贬谪的官员,很多人被流放到这里。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在耒水两岸留下许多诗词书画,丰富了耒水文化的内涵。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陕西渭南)人,政治家,诗人,曾被贬为道州司马、海南雷州司户参军。寇准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一身正气,因而得罪权贵。乾兴元年(1022),寇准乘船入耒水后,曾住永兴驿馆,并作七绝《经郴州永兴驿》云:“昔拥双旌在斗城,今朝弧馆语同名。天遥秦树无因见,极目空饶怅望情。”北宋另一位宰相罗汝楫也被贬官,路过便江,作五言排律诗《苏仙观》80言。

韩维(1017-1098),字持国,开封雍丘(河南杞县)人,以父荫为官,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绍圣二年(1095)定为元祐党人,贬谪岭南。途经耒阳时,从耒水上岸祭奠杜甫,写了《过杜甫坟》:“三尺孤坟墓,空留万古名。风骚谁是主,天地太无情。入夜月虚白,逢春草自生。耒阳江色迥,吊罢恨难平。”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擅长诗文,诗风格奇崛豪放。王令写有七律《读老杜诗集》:“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旧唐书》记载,杜甫在耒阳卒于舟中后,草草葬于耒江边,直到四十三年之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灵柩运归,安葬在河南偃师首阳山下。诗人的遗体,在王令写诗时已经不在耒阳,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几千年来,有许多文人不能得志,杜甫是其中一个。王令借此诗代鸣不平,有种傲兀之气跃然纸上。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文学家、画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曾任右谏议大夫、吏部侍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因元祐党争事被贬为郴州监税,留下的诗有《温泉》、《北湖集句》、《乡人言》、《渔父》等。“家住耒江边,门前碧水连。小舟胜养马,大罟当耕田。保甲元无籍,青苗不著钱。桃源在何处,此地有神仙。”这首《渔父》诗,洋溢着一篇温和安详的桃源之风,也讽刺王安石的变法。

十四年后,秦观亦被贬谪郴州,写了很多诗词发泄内心孤苦,于是《踏莎行.郴州旅舍》横空出世:“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由于新旧党争,秦观由杭州通判贬监处州酒税,再以写佛书被贬徙郴州。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安徽舒城人阮阅,元丰八年(1085)进士,担任郴州知州,因擅长绝句,有阮绝句之称。他的诗词语言俚俗泼辣,坦率直露,拭尽铅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郴》:

不分涓滴溉田畴,只有重滩碍巨舟。

险似瞿塘并赣水,岂能如鉴写清流。

还有《郴江口》:

扁舟斗转急如飞,对此令人忆退之。

不但郴江有佳句,叉鱼祷雨尽留诗。

阮阅著作颇丰,诗作多达千余首,著有《松菊集》五卷、《郴江百咏》,《全宋词》存诗六首,其中涉及耒水(郴江)的诗文近百首,为耒水文化增添了厚重的篇章。 [1]

作者简介

朱文科,湖南耒阳人。中国民协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衡阳市民协副主席,耒阳市政协常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