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蹩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川蹩鼓 |
中文名稱;洛川蹩鼓 外文名稱;Luochuan BieGu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舞蹈 地區:陝西 編號:Ⅲ-14 申報地區或單位:陝西省洛川縣 特徵;蹦跳 陝西方言;稱蹦跳為蹩 |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於陝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的漢族民俗舞蹈,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陝西方言稱蹦跳為蹩,此舞以蹦跳為特徵,故稱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點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種舞蹈動作。蹩鼓流傳於延安地區洛川縣,以縣東北的黃章、永鄉、舊縣等鄉鎮較為普遍,表演時,鼓手腹前挎個直徑約50厘米的扁圓鼓,邊擊鼓、邊蹦跳。洛川蹩鼓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5月20日,洛川蹩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鼓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分析其藝術形式、風格與地域文化的特色,有以中原地區為代表的北方鼓舞,多是集體表演,風格粗獷,氣勢宏偉,隊形的變化也多,如河南開封「盤鼓」、陝北洛川「蹩鼓」及甘肅「蘭州太平鼓」等。
代表性傳承人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張萬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
目錄
序言介紹
洛川縣每逢春節,村村組織蹩鼓隊、家家都出鼓手,組成氣勢磅礴的社火隊伍游村轉鄉,挨門拜年,以慶賀豐收和歡度佳節。此外,每年正月二十三黃章鄉的黃章庵廟會、二月二望頭村的高村廟會、三月三永鄉鄉阿寺村廟會、七月七北谷廟會,也常有蹄鼓參加表演,群眾上廟敬神時,蹩鼓做為"鼓樂前導"和獨具特色,的社祀儀仗是廟會祭祀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3]
歷史溯源
洛 川為戰國時秦、晉、魏爭奪之地,迄今尚存戰國魏長城、秦直道、烽火台等遺址。傳說蹩鼓即由軍陣演變而來,就是反映古代戰鬥生活的一種民間舞蹈。其後通過與當地民間祭祀祈雨活動結合而流傳至今。黃章鄉已確知的蹩鼓表演傳承者已達六代之久。
藝術特色
擊鼓、鑼、鈸起舞時,其基本動作有單跳、雙跳、蹉步、擰擺等,"雙跳"雙腳同時起跳下落,上身後仰,動作粗獷有力;"單跳"穩健瀟灑大起大落,身姿靈活自如;"搓步"剛建,"擰擺"柔美。場圖主要有"白馬分鬃"、"蠍子擰尾"、"單騎撲陣"、"四壁合圍"、"品字組合"等。表演者在舞、蹦、跳中做出各種造型,在鑼鼓齊鳴中左沖右撲,拼殺搏鬥,如臨戰陣,動作粗獷,剽悍豪放,富於力感。根據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為大場鼓、小場鼓和過街鼓,以它獨特雋秀、粗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聲,猶如一支迴旋在黃土高原上震天動地的狂歡曲。
蹩鼓表演時,在兩個頭戴、身穿藍布長袍,左手執'藍布傘,右手持一蠅甩的傘頭率領下,八名鼓手、六名鑔手、四名鑼手組成蹁鼓隊,也有的按四鼓、四鑔、四鑼人數組成。鑼手一般由十四五歲少年擔任,均跟在在隊尾表演。舞者頭扎英雄巾,身穿對襟彩服,腰系戰裙,紮裹腿,背扎靠旗,均按傳統戲曲中的武將打扮。也有的在蹩鼓隊後跟隨着由男、女青年組成的秧歌隊,俗稱"裝身子",以烘托蹩鼓表演的與氣氛。
蹩鼓表演分為場地鼓和過街鼓兩種。場地鼓又稱"小場鼓",是在綜合性民間舞隊中與、、旱船等各種社火同場表演的形式。每到一處,先進行場地表演(類似陝北秧歌的"踩大場"),結束後,傘頭在場中輪流唱拜年秧歌,唱詞多為即興編創的拜年問好、祝願、賀喜等吉利話,曲調多為當地流傳的《四六曲》。也有的在唱完拜年秧歌后,由傘頭演唱長曲子如<十二英雄> 、 <十繡>等民間曲調,俗稱"唱秧歌"。唱至高潮時,往往傘頭一人領,群眾放聲和,氣氛更為活躍。長曲子唱完後,各種小節目依次表演,最後由蹩鼓隊進場表演,直至高潮結束。然後再由蹦鼓單獨表演,當地又稱"蹩鼓秧歌"。表演時,兩個傘頭率鼓隊進場繞場一周後便站在場邊,由兩個鑔手率眾表演。舞蹈的套路有鼓對鼓、鑔對鑔、鑼對鑼,常用的隊形有"蠍子擰尾"、"白馬分鬃"、"十字對打"、"四進四出"等。舞至高潮,傘頭伺機進入場中,將舞隊引出場外,小場鼓表演即結束。過街鼓即行進表演,舞隊組成兩行,由兩個傘頭率隊前行,舞者均跳"十字行進步",並連續的左右轉身扭腰,邊擊鼓邊前進。基本隊形以秧歌的"單過街"和"雙過街"為主。
蹩鼓的風格古樸粗獷,動作奔放有力,給人以剛勁、威武之感。黃章鄉塬頭村的蹩鼓表演,強調舞者雙腳同時起跳,在雙起雙落的過程中上身略後仰,突出彈跳性和舞者的狂勁,舊縣鄉洛生隊則以單跳為特點,舞者多單腳起跳,強調錶演的整體性和統一。永鄉阿寺村表演中,強調舞者的擰腳扭腰,即表演時舞者的腰胯隨着雙腳不停地擰轉而左右扭動着,動作穩健、瀟灑,當地稱其為"文鼓",也叫"擰鼓子"。
蹩鼓的學藝過程,一般是從小先學打鑼、敲鐃,等到二十歲左右,體格魁梧、身體健壯時才能有氣力打鼓。特別是大鼓僅用一條寬約20厘米的布帶掛在胯上,擊鼓蹦跳既不能掉,又不能翻,沒有三年的功力是掛不住的。四十多歲後,方能在舞隊中擔任傘頭。因此,傘頭大多由名鼓手和RD鼓教師擔任,同時也是踹鼓隊的組織者和輔導者。蹩鼓表演即以舞者所持的、、做為舞器,在不停的蹦跳中邊擊邊舞,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擊打的節奏比較單一,但音韻震天,在統一的鑼鼓聲中,通過嚴謹的隊形變化,強調舞者的獨創性和即興表演,形成在統一、和諧的風格中,又有千姿百態的舞蹈形象和變化。
傳承意義
洛川蹩鼓1982年參加延安地區民間歌舞調演獲表演一等獎。1983年參加中日合拍的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演 出,84年參加陝西省舉辦的"世界旅遊日"和中日合拍的電影<萬里長城>演出。1985年參加省第二屆藝術節獲特等獎。1988年參加中央電視台在長沙舉辦的<東方之星>旅遊晚會,同年在雲南昆明參加了全國民間廣場舞蹈調演榮獲金獎。1991年參加瀋陽全國優秀秧歌大賽獲一等獎。1992年參加蘭州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鼓舞大賽獲一等獎;同年參加廣東"特區之園"民間藝術薈萃演出。1994年參加廣東"東方樂"歡樂節演出,同年在深圳民俗文化村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商業性演出。1994年組成黃土雄風表演團代表陝西省參加國慶四十五周年慶典。
1996年,洛川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1997年春節參加北京龍潭廟會民間藝術大賽榮獲二等獎,同時應成都世界樂園邀請進行為期半年的商業性演出。1999年赴省參加"千面鑼鼓迎千年"活動及中央電視台<聲震大地>文藝晚會的演出活動。
洛川縣已於1988 年成立了蹩鼓藝術協會, 會員600多人,表演人數不受限制,少則10多人,多則數 百人,廣場、舞台、過街演出均可。
風靡一方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於陝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陝西方言稱"蹦跳"為"蹩",此舞以蹦跳為特徵,故稱"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點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種舞蹈動作。"蹩鼓"流傳於延安地區洛川縣,以縣東北的黃章、永鄉、舊縣等鄉鎮較為普遍,表演時,鼓手腹前挎個直徑約50厘米的扁圓鼓,邊擊鼓、邊蹦跳。 洛川縣每逢春節,村村組織蹩鼓隊、家家都出鼓手,組成氣勢磅礴的社火隊伍游村轉鄉,挨門拜年,以慶賀豐收和歡度佳節。此外,每年正月二十三黃章鄉的黃章庵廟會、二月二望頭村的高村廟會、三月三永鄉鄉阿寺村廟會、七月七北谷廟會,也常有蹄鼓參加表演,群眾上廟敬神時,蹩鼓做為"鼓樂前導"和獨具特色,的社祀儀仗是廟會祭祀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4]
段剽悍豪放
洛川蹩鼓表演者均為男性,表演時頭包戰巾、背插戰旗、腰系戰裙、腿紮裹帶,或挎鼓,或持鑼、鈸(大鑔)。道具以鼓為主,間以鈸鑼。表演起來,大鼓隆隆,鈸鑼齊鳴,鼓手們東蹦西跳,左沖右撲,如古代士卒拼搏衝殺,給人一種古戰場重現眼前的感覺。
擊鼓、鑼、鈸起舞時,其基本動作有單跳、雙跳、蹉步、擰擺等,"雙跳"雙腳同時起跳下落,上身後仰,動作粗獷有力;"單跳"穩健瀟灑大起大落,身姿靈活自如;"搓步"剛建,"擰擺"柔美。場圖主要有"白馬分鬃"、"蠍子擰尾"、"單騎撲陣"、"四壁合圍"、"品字組合"等。表演者在舞、蹦、跳中做出各種造型,在鑼鼓齊鳴中左沖右撲,拼殺搏鬥,如臨戰陣,動作粗獷,剽悍豪放,富於力感。根據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為大場鼓、小場鼓和過街鼓,以它獨特雋秀、粗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聲,猶如一支迴旋在黃土高原上震天動地的狂歡曲。 蹩鼓表演時,在兩個頭戴瓜皮帽、身穿藍布長袍,左手執'藍布傘,右手持一蠅甩的傘頭率領下,八名鼓手、六名鑔手、四名鑼手組成蹁鼓隊,也有的按四鼓、四鑔、四鑼人數組成。鑼手一般由十四五歲少年擔任,均跟在在隊尾表演。舞者頭扎英雄巾,身穿對襟彩服,腰系戰裙,紮裹腿,背扎靠旗,均按傳統戲曲中的武將打扮。也有的在蹩鼓隊後跟隨着由男、女青年組成的秧歌隊,俗稱"裝身子",以烘托蹩鼓表演的情緒與氣氛。
類別解析
蹩鼓表演分為場地鼓和過街鼓兩種。場地鼓又稱"小場鼓",是在綜合性民間舞隊中與秧歌、獅子、旱船等各種社火同場表演的形式。每到一處,先進行場地表演(類似陝北秧歌的"踩大場"),結束後,傘頭在場中輪流唱拜年秧歌,唱詞多為即興編創的拜年問好、祝願、賀喜等吉利話,曲調多為當地流傳的<四六曲> 。也有的在唱完拜年秧歌后,由傘頭演唱長曲子如<十二英雄>、 <十繡>等民間曲調,俗稱"唱秧歌"。唱至高潮時,往往傘頭一人領,群眾放聲和,氣氛更為活躍。長曲子唱完後,各種小節目依次表演,最後由蹩鼓隊進場表演,直至高潮結束。然後再由蹦鼓單獨表演,當地又稱"蹩鼓秧歌"。表演時,兩個傘頭率鼓隊進場繞場一周後便站在場邊,由兩個鑔手率眾表演。舞蹈的套路有鼓對鼓、鑔對鑔、鑼對鑼,常用的隊形有"蠍子擰尾"、"白馬分鬃"、"十字對打"、"四進四出"等。舞至高潮,傘頭伺機進入場中,將舞隊引出場外,小場鼓表演即結束。過街鼓即行進表演,舞隊組成兩行,由兩個傘頭率隊前行,舞者均跳"十字行進步",並連續的左右轉身扭腰,邊擊鼓邊前進。基本隊形以秧歌的"單過街"和"雙過街"為主。
蹩鼓的舞蹈風格古樸粗獷,動作奔放有力,給人以剛勁、威武之感。黃章鄉塬頭村的蹩鼓表演,強調舞者雙腳同時起跳,在雙起雙落的過程中上身略後仰,突出彈跳性和舞者的狂勁,舊縣鄉洛生隊則以單跳為特點,舞者多單腳起跳,強調錶演的整體性和統一。永鄉阿寺村表演中,強調舞者的擰腳扭腰,即表演時舞者的腰胯隨着雙腳不停地擰轉而左右扭動着,動作穩健、瀟灑,當地稱其為"文鼓",也叫"擰鼓子"。 蹩鼓的學藝過程,一般是從小先學打鑼、敲鐃,等到二十歲左右,體格魁梧、身體健壯時才能有氣力打鼓。特別是大鼓僅用一條寬約20厘米的布帶掛在胯上,擊鼓蹦跳既不能掉,又不能翻,沒有三年的功力是掛不住的。四十多歲後,方能在舞隊中擔任傘頭。因此,傘頭大多由名鼓手和RD鼓教師擔任,同時也是踹鼓隊的組織者和輔導者。蹩鼓表演即以舞者所持的鼓、鑼、鐃做為舞器,在不停的蹦跳中邊擊邊舞,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擊打的節奏比較單一,但音韻震天,在統一的鑼鼓聲中,通過嚴謹的隊形變化,強調舞者的獨創性和即興表演,形成在統一、和諧的風格中,又有千姿百態的舞蹈形象和變化。
傳承發展
洛川蹩鼓1982年參加延安地區民間歌舞調演獲表演一等獎。1983年參加中日合拍的大型電視系列片<黃河>演出,84年參加陝西省舉辦的"世界旅遊日"和中日合拍的電影<萬里長城>演出。1985年參加省第二屆藝術節獲特等獎。1988年參加中央電視台在長沙舉辦的<東方之星>旅遊晚會,同年在雲南昆明參加了全國民間廣場舞蹈調
演榮獲金獎。1991年參加瀋陽全國優秀秧歌大賽獲一等獎。1992年參加蘭州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鼓舞大賽獲一等獎;同年參加廣東"特區之園"民間藝術薈萃演出。1994年參加廣東"東方樂"歡樂節演出,同年在深圳民俗文化村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商業性演出。1994年組成黃土雄風表演團代表陝西省參加國慶四十五周年慶典。1996年,洛川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1997年春節參加北京龍潭廟會民間藝術大賽榮獲二等獎,同時應成都世界樂園邀請進行為期半年的商業性演出。1999年赴省參加"千面鑼鼓迎千年"活動及中央電視台<聲震大地>文藝晚會的演出活動。洛川縣已於1988年成立了蹩鼓藝術協會,會員600多人,表演人數不受限制,少則10多人,多則數百人,廣場、舞台、過街演出均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洛川蹩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計劃
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洛川蹩鼓,制定了十年保護計劃,此計劃由黃章、舊縣、永鄉等鄉鎮黨委、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洛川縣文體局負責管理,督促其保護計劃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洛川蹩鼓發生髮展的歷史沿革以及鼓手傳承,所用道具(鼓、鑼、鈸)和表演程式,風格特點,所用音樂及造型,服飾道具,動作說明,常用隊形等全部狀況。
2、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3、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不但要抓好蹩鼓的基礎理論研究,並把這些研究成果編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在黃章鄉現頭村、上黃章村、社生村,舊縣鎮洛生村,永鄉鄉阿寺村等5個行政村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5個蹩鼓隊200名鼓手實行重點保護。
2、發展蹩鼓業餘表演團,建立五支各50名鼓手的隊伍,以中青年為主。
3、在全縣中小學發展洛川蹩鼓,進行普及教學。不斷培養新的蹩鼓隊員,從根本上解決新形勢下蹩鼓的傳承難題。
4、創辦以蹩鼓為主要內容的洛川民間藝術職教隊伍,聘請有關專家從表演水平等方面提高洛川蹩鼓的藝術檔次。
5、建立以洛川蹩鼓專業文藝演出為內容的文化發展公司,加快蹩鼓的文化產業化發展,並全力組織業餘蹩鼓隊員與節日慶典、對外交流、商業演出等相結合,以增添活動機會與場所,廣泛開闢蹩鼓的演出市場。
6、建立洛川兩年一度的蹩鼓藝術節,檢閱和促進蹩鼓的傳承發展。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從1982年起,洛川縣政府責成文化部門採取了重點行政村保護措施,利用普查、培訓,進行整理和提高。 2、1988年,黃章鄉政府率先成立蹩鼓藝術協會,會員600多人。
3、縣文化部門每年組織蹩鼓參加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秧歌匯演。1996年洛川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蹩鼓)。
4、2004 年縣政府召開會議,就民間文化(洛川蹩鼓)保護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五年保護工作計劃
2006年 全面普查,編寫中小學蹩鼓表演教材,建立(蹩鼓)洛川民間藝術職教班,建立現頭等5個文化生態保護村。 2007年 整理普查資料,在黃章鄉各學校試行蹩鼓教學,發展五支業餘表演團。
2008年 建立5支各50人的蹩鼓隊伍,中青年全部在職教班培訓結業,在全縣普及蹩鼓教學。
在這三年裡預期達到目標:
1、完成普查資料整理為主的靜態保護基礎工作。2、全面普查,開展學校蹩鼓普及教學。3、以蹩鼓文化生態村,業餘蹩鼓表演團的建立,加大洛川蹩鼓原生態保護力度。
2009年 學校蹩鼓教學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組織專業人員對洛川蹩鼓進行深入研究,以職教班畢業生為基礎。在這一年裡預期達到目標:
1、撰寫出版《洛川蹩鼓》理論書籍。2、學校蹩鼓學生普及率達60%。
2010年 建立蹩鼓文化發展公司。在這一年裡預期使產業發展起步。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專家指導的,以黃章、舊縣、永鄉三鄉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洛川蹩鼓保護領導小組。 2、設立以鄉鎮分管領導為負責人的洛川蹩鼓普查工作隊。
3、設立以鄉鎮分管主要負責人為組長,鄉鎮教委主任為副組長,各學校校長為成員的洛川蹩鼓教學工作組,並設立中小學蹩鼓教材編寫組。
4、把洛川蹩鼓的保護納入縣文化事業單位及所在鄉鎮、村、學校等單位(部門)的幹部考核,並實行責任追究制。
5、實行招商引資,發展洛川蹩鼓文化產業。
6、縣政府每年籌集5萬元的保護經費,鄉鎮政府每年籌集1萬元的保護經費。
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劃中,要重點建立五大保護機制,提高幹部群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動態的持續發展保護體系。這五大機制是: 1、向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工作決策時「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現有蹩鼓隊員、新隊員、專家學者步調一致,互動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保護與不斷提高技藝發展創新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
4、品牌效應與經常性活動相結合,以打造品牌帶動一般的經常性活動開展機制。
5、發展蹩鼓藝術與開發蹩鼓產業相結合,形成以產業實體為依託,以發展蹩鼓藝術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縣政府和鄉政府每年分別籌集的5萬元和1萬元,用於蹩鼓的進一步發掘、提高、宣傳、道具更新,以及五年計劃的實施等。 瀕危狀態 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洛川蹩鼓在縣政府和鄉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作了許多搶救、繼承、弘揚工作,活動開展良好,但仍然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隨着社會的進步,一些傳統民俗節日益淡化,傳統節目逐步由現代節目代替,蹩鼓的展示平台日益減少。 (二)一些頗有造詣的蹩鼓鼓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去世,一些基本動作和打法難以得到傳承。 (三)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不斷提高,對蹩鼓的興趣愈來愈淡漠,一些鼓手抓了經濟效益,參加演出活動越來越少,蹩鼓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