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气质(英语:Temperament),心理学名词,意指一个人内在的人格特质,如内向与外向、勇敢与温和。气质指的生理上的个体不同,而不是后天学习而来的特质。现代遗传生物学者认为,许多先天性格存在着基因的影响。通常在人们一生早期去观察,影响人生的各种方面(Prevasive)。 在西方历史上,气质产生于体液学说,它认为人类身体内,不同体液间产生的平衡关系,造就了一个人的性格,可分成四种气质。在中国历史上,理学家认为,因为在出生时,受到不同的气所影响,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气质。
历史
最早期古希腊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并对应四种不同的气质[1]:
胆汁质(兴奋型):热情、大胆、冲动、情绪变化剧烈。
粘液质(安静型):稳重、沉默、踏实、反应较迟钝。
抑郁质(抑制型):冷漠、孤僻、回忆深刻、悲伤。
理论发展
当代心理学中,有不同的科学研究。
在1977年纽约长期纵贯研究实验者,心理学家透过追踪超过141名婴儿至到青年的变化,分办3种容易小孩(easy babies)、麻烦小孩(difficult babies)、慢热小孩(slow-to-warm-up babies)。占了大数41%都是容易小孩。他们比较有低至中度的反应、适应力较高,很容易就形成正常的睡眠及饮食习惯。之后也启发另一群研究员,以父母对子女的评分而归纳出3种气质[2]。它们是活动情况(Activity level,坐立不安或肢体移动频率)、社交性(Sociability,容不容易去结识新朋友)、情绪化(Emotionality,易不易就紧张)。之后再跟进这些小孩长大之后,也发现气质呈现一样的样式。不过其测验被指没有采用其他更客观的准则来判断。
去到1994年,杰罗姆·凯根和他的同事直接在实验室观察14-21月大儿童的情况。他们分出两组的儿童特征,分别为抑制型(英语:inhibited,或羞怯的)和非抑制型(英语:uninhibited,或粗放的)。前者对陌生人有退缩、焦虑反应,要花更长时间之后才能放松下来,也有更多不平常的害怕。他们的杏仁核也有更大活动当见到未见过的人脸。而后者则似乎享受一样的情景,很自然地就在新的环境大笑。之后,实验员再在他们长大到4.5岁时再进行测验,发现他们仍呈现相同的模式。尽管如此,环境仍对人们的变化可以影响很大,因为一些较大反应的儿童的母亲对他们不会过太保护但有要求,令到他们之后不会这么怕新事物。也有一些低反应的儿童在之后却失去了他们以前可以很快放松。
视频
气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教育心理学:人格气质类型及特点 ,搜狐公众平台,2017-8-10
- ↑ 拥有这三种气质的孩子,二十年后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你家娃是吗,腾讯网 , 20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