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死亡九分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死亡九分钟》,又名死亡9分钟,类别:文化思考,作者:(美)里奇 著,陈建民 译。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1]、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用更简炼的文字表达,则可缩写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2]

内容简介

死亡线上重返人世——二十岁那年,乔治·里奇在巴利营区的军队医院里,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九分钟后,他复活过来,然而就在他死亡的短短九分钟里,他经历了灵魂离开躯体的一段旅程,就是这段经历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活观。本书是他在成为医师数十年后写成的,一经出版就畅销不衰,帮助许多人重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成为生活的强者。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生不能解决的难题,死也无法逃脱。本书热销欧美二十余年,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中国大陆首次引进出版,为您一解生死之谜障。

……看到《死亡九分钟》这本书我非常激动,我也曾经死过一次,那是1974年5月,那年我32岁。和作者一样,我不敢跟别人提及那段经历,因为从没听人说起过这种事情……

——杰姬·斯特·希拉里[美]

……曾经有一段日子我很想自杀,有人给了我《死亡九分钟》这本书,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特别是这句“他们纠缠在自杀所引发的后果中”,意思是一旦你死亡了,也不能马上从过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仍然要继续承受。这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宁愿现在就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了。里奇博士的经历多么奇妙啊!使我向往更美好的生活……

——梅丽·普里斯[澳]

追溯哲学的历史和发展,委实可以将它描绘成“百转千回话死亡”。死亡向来是哲学家最深刻、最根本的关怀焦点!一九六五年,当我还是二十岁的哲学系学生时,我得知有个人经历了明显的医学上的“死亡”,他不但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经验,同时还活着在向人描述这事呢!因此,毫元疑问的,我立刻大受吸引。事情不止如此,这人还是一位可敬的医生——那时他已是执业十四年的驻院精神病医生——且极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故事。于是我借即机会跑去听他叙述,这当然不在话下;不过当时印象虽颇深刻,但随及我就在心理上将它“归档冷藏”了。后来——再听见类似的事件,我才开始调查这些临死的经验。

这位精神病医生名叫乔治·李齐,如今他将这经历叙述出书:是三、四个我所知的最奇特而且纪录完整的“死亡”经验中,属编年记叙体的一本。若说仅有这个记载,则李齐医生的故事读来已是令人惊骇万分;何况若一个人豁然知晓,曾有过数以百计的人们从千钧一发的死亡线上重返人间,并且携回显著相似的描述,惊讶更是不可言喻的。

一定有许多人会问:“乔治·李齐(以及其他又过类似的经验的人)当真死了吗?”无可讳言的,若将“死亡”定义为——理由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身体不可能再恢复功能的状态,那么,这些人没有一个死了。但按医院临床的意思,对于判断死亡的标准根据等等,这些事至今尚在争论中,毕竟连整个医学界都还不能对此盖棺定论呢!至于我自己的看法是,不管一般人所了解的死亡状态为何,我敢于说,李齐医生和其他同此经验的人,实在比大部分活着的人类更接近于死亡的境界,仅毫厘之差吧。单为了上述的理由,我个人已相当乐意倾听他们所想讲的了。

针对这些经历,往往有一个问题会被提出来,询问到底它们对这些人产生了何种影响?这可从李齐医生的叙述中明白的看出,这经历在他身上产生了极大的——着实是最根本的——影响。可惜的是,唯有我们这些与他亲近的朋友,才能够感受出他深沉的善良、包容、以及他对别人那种处于爱的关怀,正是这些特制刻划了这位不寻常的人。

透过以上的短语,让我就此避开,并且向您介绍我这位朋友乔治·李齐,盼望读过这本书后,您也会认识他、喜欢他,像我和我一家人一样。

生命以后的生命》作者瑞蒙·慕迪序

参考文献

  1. 音韵,豆丁网,2011-05-26
  2. 文化的概念是什么,设栈,2019-11-28